心理护理在血液科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血液科;白血病;心理护理;心理状态
正文
白血病是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损伤非常严重,许多患者会随之出现严重负面情绪,如恐惧、担忧、抑郁等。由于白血病治疗难度大,很多患者自信心不足,使临床工作陷入困境。现如今,对于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受重视度较高,原有常规护理模式相对不足,无法达到较高的护理效果,而且对情绪状态的关注度不高,过于侧重技术性护理[1]。针对该问题,血液科应重视对护理模式进行优化改进,实施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鉴于此在本次研究中便探析了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中选取研究对象62例,均为血液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以对照实验形式开展,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1例。例如在对照组的31例患者中,包括21例男性和11例女性,年龄23~59岁,平均(45.1±4.2)岁;观察组中内男女患者比例18∶13,年龄24~55岁,平均(44.2±5.2)岁,对比分析后确认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条件:①患者符合白血病诊断条件;②意识清晰,可无障碍交流;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排除条件:①临床资料不齐全;②患者意识障碍,无法正常沟通;③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于对照组内实施常规护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后实施对症护理,如健康教育、病情监测、定时巡视等。
在观察组中实施心理护理。①成立心理护理小组:为保障对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的顺利实施,应在血液科内抽取若干名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心理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内应定期培训,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使其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并提高自身护患沟通能力。②加强沟通:在临床护理中,可积极与患者交流,逐步拉近护患关系,并可为其提供多方面护理服务[2]。首先,可向患者介绍血液科病房周围环境,尤其要告知患者、家属服务台、洗手间等区域位置。对于患者病房,可合理调控室内温度、湿度,控制噪声,为患者营造一个优质、静谧的病房环境。③加强家庭支持:家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可以借此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心理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可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向其介绍白血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告知家属让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指导家属要多多与患者交流,引导家属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④换位思考:很多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缺乏换位思考,未能够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现如今心理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流,并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尽可能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假设自己是白血病患者,如此便可更加深入地了解白血病患者情况,有助于加深护患关系,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分析
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可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评估,分值越低越优。
1.3.2 护理满意度
为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分值100分,具体分值范围为0~60分、61~85分、>85分,对应的满意度情况分别为“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3]。
1.4 统计学处理
对组内所有数据信息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将SPSS21.0软件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主要围绕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进行,可分别使用“%”“x±s”表示,对于符合正态性分析的情况,应分别通过“X2”“t”进行检验,如若数据间统计学意义明显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评估分析后,确认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SAS、SDS评分对比(分)(`x±s)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31 | 67.5±8.1 | 47.5±6.2 | 59.4±7.1 | 32.6±5.2 |
对照组 | 31 | 67.4±7.2 | 61.2±5.8 | 59.3±7.2 | 52.1±4.7 |
t值 | 0.417 | 8.714 | 0.514 | 14.336 | |
P值 | 0.422 | 0.001 | 0.539 | 0.001 |
2.2 护理满意度
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观察组 | 31 | 21 | 8 | 2 | 93.54% |
对照组 | 31 | 18 | 7 | 6 | 80.64% |
X2值 | 15.071 | ||||
P值 | <0.05 |
3 讨论
白血病在当前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化疗是主流治疗方法,但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非常大,使得很多患者会伴有明显负面情绪,依从性较低。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缓解白血病患者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依从性有积极帮助,针对该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探析了心理护理在血液科白血病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
心理护理主要集中于患者心理情况,在基于常规护理模式下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稳定患者心理状态。为达成研究目的,本次在血液科内成立了专门的心理护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以应对比较复杂的白血病心理护理工作。具体实施时,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并评估其心理状态,非常关注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临床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接触非常多,护理人员要注重主动与患者交流,例如可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加强室内环境护理,再如可向患者简单易懂地介绍白血病病因、治疗方法、稳定情绪状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等,而且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便于患者理解,持续实施下有助于循序渐进的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升患者信任感。
家人与患者之间的亲情浓厚,心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可引导家属多多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关怀[4]。对此,在本次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非常注重与家属之间的交流,如加强健康教育,加深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同时家属在与患者交流时可从家人的角度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这对提高护理水平有积极意义。不仅如此,在本次心理护理模式下,深入贯彻落实了“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护理人员能够从患者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可综合考虑其情况,明确病情及心理状态的个体化特点,这对提高护理科学性、有效性有重要帮助。如结果中表1所示可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降至(47.5±6.2)分、(32.6±5.2)分,反观对照组分别为(61.2±5.8)分、(52.1±4.7)分,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再如表2可见,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更高于对照组(P<0.05)。
白血病对患者身体损伤严重,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常规护理模式下,侧重于生理方面的护理干预,缺乏心理照护,鉴于此本次研究中探析了心理护理在血液科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综合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心理护理实施下可显著减轻白血病患者负面情绪、稳定心理状态,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极高,适宜继续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友光.综合护理在血液科化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4):192-195.
[2]马云飞.血液科化疗患者综合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3):153-155.
[3]蔡林霖,郑美琼.心理护理在血液科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的价值[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6):177-178.
[4]姚素玉,韩归,刘影.白血病病房管理中渗透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0):7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