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指导联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夏兰兰

(松原市社会精神病院,吉林 松原 138000 )

摘要

在抑郁症患者临床干预阶段,除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康复指导与心理治疗同样成为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在本次研究中,文章将从抑郁症基本内容入手,再详细分析了康复指导与心理治疗的要点,希望为提升抑郁症临床干预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

抑郁症;心理治疗;康复指导

正文


前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的统计结果可知,预计在203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第一负担疾病,其发病率约为4.4%,其终身患病率为6.9%,具有复发率高、治疗周期长、致残率高等特征[1]。现阶段精神疾病呈现出明显的慢性化趋势,常规药物治疗虽然有助于控制疾病增长,但是患者长期用药的依从性得不到保障,并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需改变临床干预策略。康复指导是基于患者健康行为实施的干预方案,包括社会支持、认知教育等方法提升健康水平;心理治疗则是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技术,激发、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并挖掘患者健康潜能与动机,最终消除负面心理问题[2]。因此为切实保证抑郁症患者安全,应积极优化临床干预方案,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抑郁症概述

抑郁症属于患病率高的精神障碍疾病,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本病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自伤与自残行为,并出现幻觉、妄想等认知症状,对外界刺激缺乏正确反应[3]。现有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疾病、滥用药物或者酗酒等因素影响,且患者长期生活环境也可能提升本病症发病率[4]

2.抑郁症的康复指导

2.1康复指导操作要点

在康复指导中应运用生态学理论为患者创设系统化的环境支持架构,并采用以下方法提供多维度的康复指导。

1)积极倾听。在抑郁症患者康复指导中医务人员成为倾听者,引导患者主动描述内心感受与体验,再从患者情感表达结果以及身体精神状态等几方面入手完成情绪宣泄,最终降低其心理痛苦感受[5]

2)解释指导。解释指导则是强调通过健康教育等方法,围绕患者的精神问题、躯体问题展开解释,不断提升患者卫生健康知识水平,进而消除错误信息、不当言论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并让患者认识到某些不当言论的片面性,促使患者主动转变思维模式。

3)正确认识到患者存在的悲观、消极情绪,采用各种刺激体验的方法让患者感受到成功、被认可的快乐,并在医务人员以及家属、亲朋的赞美声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4)关注患者自主能力变化。在康复指导中应充分尊重抑郁症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变化,在关注患者参与康复指导的基础上,增强患者自我管理以及自主能力养成。

5)高度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指导需要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支持,例如社会与家庭成员对患者保持了解、同情、接受与信任可消除负面不良情绪,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6]。或者在与抑郁症患者沟通交流期间做到专注倾听、适当时机点头以及友善地微笑等都是康复指导顺利进行的关键。

2.2康复指导的实施流程

2.2.1建立信任关系

在对患者实施康复指导前应主动与患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在双方相互认可、相互协同的基础上确定切入点,有助于减少焦虑症患者的焦虑与不安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应在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患者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再结合自身工作能力确认康复指导的切入点,并怀揣真诚、理解的心与患者展开交流,通过认真倾听以及适当抚触的方法引导患者情绪[7]

2.2.2合理开展康复指导

1)定期推送与抑郁症相关的知识,以问答的方法转载、编写健康心理内容,详细说明抑郁症起因、预计治疗周期以及康复方案等;开展关于合理用药的康复指导,说明帕罗西汀等药物的用量以及不良反应日常监控要求等。推送与患者日常健康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健康生活方式在预防抑郁症发作中的可行性,如养成按时散步的好习惯、多聆听轻音乐、主动与性格外向的人交往等。(2)坚持定期答疑解惑。定期解答患者关于疾病康复的相关问题,包括:①你知道如何保持心情舒畅吗?②你了解日常用药的注意事项吗?③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导致抑郁症发生呢?通过此类答疑解惑方法不断加深抑郁症患者对疾病管理的认知,并配合知识点考核的方法了解患者康复自信心与满意度情况,达到量化患者“知信行”的目的。(3)重视家庭康复指导。充分发挥家庭在抑郁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作用,家庭康复指导的内容包括:①说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医院制定的干预方案,并指导家属掌握HAMA等量表使用方法,使家属可熟练评价患者情绪变化;②向家属说明营造舒适家庭环境的注意事项,例如在室内装修时运用暖色调壁纸、保证室内空间简洁,使室内充满人性化元素。③向家属说明定期复诊的重要性,由医护人员带领家属制定随访计划。

2.2.3高度重视环境协调

为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医务人员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协同工作,例如根据患者兴趣爱好以及开展集体活动,使患者可在自己感兴趣或者有能力的活动中获得名词以及亲朋的掌声,让患者体验成功的快乐[8]。随着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即可为患者安排工作,促使其有序回归社会。

3.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

3.1心理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心理治疗是指心理治疗师根据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社会心理背景,在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学课程与技术达到有效干预的目的。与传统干预方案相比,心理治疗方法更加关注患者的行为、思维、兴趣健康水平,最终在诸多科学干预方案支持下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提升社会功能[9]。作为一种科学干预方法,心理治疗可有效纠正抑郁症患者负面问题,并激发家属积极参与患者情绪、心理状态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为促进康复创设良好条件。

3.2心理治疗实施方案

3.2.1认知行为干预

通过促进患者认知行为的纠正与重建,达到改善患者情绪的能力。在执行阶段还可以配合技能训练方法,引导患者有效放松内心紧张压力,并为患者提供解决社交问题的有效方案。在认知行为干预中可采用以下措施:(1)掌握正确的沟通交流方法。在心理治疗阶段,医务人员应通过倾听、支持与鼓励方法提供心理治疗,例如应细心倾听患者的申诉,在了解病情的同时采用“同理心”听取患者处境;或者在正确分析患者心理上的痛苦与困难时,配合适当的支持与鼓励方法引导患者走出困境[10]。(2)在改变患者不合理认知问题的基础上,转变患者对自己、他人或者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主动引导患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快速建立安全感,并采用开放式提问、鼓励与重复语句、对感受的反馈等方法转变患者健康行为。

3.2.2提供人际心理疗法

人际心理疗法关注患者人际关系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并通过教育指导的方法使患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消除因为抑郁症造成的纠纷、悲伤以及角色转换问题。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在人际心理疗法中应主动承担起患者、家庭与医疗机构三方面沟通的责任。因此在人际心理干预中可采用共情心理干预,良好的共情是拉近医患双方距离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医务人员在关心、关注患者的基础上开展共情,并要避免使用“我理解你的痛苦”等粗暴的共情方式导致患者厌恶[11]。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避免采用共情技术打断患者谈话,心理支持的最佳时机应对患者最痛苦、最特别,尤其是在患者难以说明内心情感时在开展共情,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3实施家庭心理支持

从心理治疗角度来看,家庭心理支持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配合,在高度重视家庭成员角色互动的基础上,使家庭成员主动配合情绪行为管理技巧,在说明认知行为干预的概念与操作方法后,再在临床干预中设置明确的临床干预目标,并在家庭支持下满足患者实现与年龄相匹配的家庭支持。所以在家庭心理支持中,医务人员叮嘱患者家属创设良好的心理交流环境,如避免家人之间出现相互争执问题;或者为激发患者自信心,在家庭心理支持中叮嘱家属通过叙事疗法坚定患者自信心。

在叙事疗法实施阶段,家庭成员可在叙述自己故事后,选择在适宜选择案例后将问题外化,即评估故事对患者造成的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总结故事对患者自我、他人以及关系的影响。

3.2.4提供音乐心理支持

通过适宜的音乐心理支持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心理支持开始后,叮嘱患者完全放松身体并保持卧位,并播放《高山流水》或者《秋日的私语》等音乐,将音乐音量控制在45-50dB。播放音乐时叮嘱患者做腹式呼吸,重复播放音乐三次。之后播放《小溪吟诵》或者《大海遐想》等音乐,在舒缓的音乐中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最终重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4.康复指导联合心理治疗模式的未来发展模式

在抑郁症患者临床干预阶段,康复指导与心理治疗的联合使用对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显著,但在信息技术赋能下,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传统的诊疗模式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通过“互联网+医疗”取代传统临床干预模式有助于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目前“互联网+医疗”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包括参与性、预防性、预测性、个体性与精准医疗,通过大数据平台可精准评估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并且依据患者临床干预指标实现智慧医疗、数字医疗,具有使用成本低、患者接纳度高以及风险性低等优点[12]。从长远角度来看,在大数据支持下,康复指导与心理治疗已经发展成一种新的干预模式,即通过计算机规范化程序规范治疗过程,在基于互联网心理干预与康复指导的基础上,形成数字化治疗新模式。并且与常规干预方法相比,数字化干预具有场地与时间上的灵活性,是目前克服康复指导与心理治疗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行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抑郁症患者临床干预中采用心理治疗+康复指导的方法可有效消除患者负面情绪,该方法更有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状态,保证了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应深入了解康复指导+心理治疗可行性基础上,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未来临床干预中的可行性,并将数字化改进与药物治疗作为提升治疗效果的突破口,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王佳敏,唐志仙.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心理治疗的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2023,35(08):1086-1089.

[2]胡孝芬,金晶,鲁满云.动力性团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04):713-715.

[3]胡光华,卜杨,常国胜.正念认知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状况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13):2360-2363.

[4]李珠,叶青,曾华文.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23,42(20):169-171.

[5]杨霞,巩彦莉,李彦婷.心理指导联合康复锻炼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J].心理月刊,2022,17(24):122-124.

[6]谢媛.康复指导联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效果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11):13-15.

[7]邓传秀,王桂梅,谢红芬.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平台在抑郁症患者自我管理中的设计与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12):79-84.

[8]邓传秀.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化干预措施对抑郁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21,40(29):121-124.

[9]李永娟,李煜,完颜长旭.康复指导联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疗效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22):71-72+211.

[10]邵灿,马现仓.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康复策略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1,42(05):272-274.

[11]孙磊.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化干预对抑郁症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1,19(14):2010-2013.

[12]庄丽慧.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253-2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