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邹文梅

天津市红桥区芥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121

摘要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应用广泛。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药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本论文旨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望能够改善中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质量,减少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关键词

中药配伍禁忌;不良反应;优化策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正文


引言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非常广泛。中药可以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皮肤病等。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方便易得,价格相对较低,因此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在治疗慢性病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应用较为普遍此外,中药还被广泛用于妇科、儿科和康复等领域。中药有多种药材组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整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复发风险。关于中药的合理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在临床常用中药中,有龙胆草、决明子、天花粉、黄连等等,这类中药能够针对患者病情,起到一定的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中药并不可随意胡乱使用,许多中草药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合理用药才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中药的临床配伍禁忌也非常重要,配伍不正确,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上述提到的药物中,许多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心悸、恶心呕吐等,可采取一定措施来加以缓解,有的患者体质较差,可能出现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防止。

一、中药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一)中药配伍禁忌的定义

中药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药之间在配伍时存在禁忌,可能导致不利后果的情况。这些禁忌可能是由于中药药性、化学成分、药效等原因引起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与患者的病情、体质有关。中药配伍禁忌的存在与合理用药密切相关,合理的配伍能够发挥中药的疗效,而违反禁忌可能引发不良后果。

(二)中药临床配伍禁忌的内容

合理用药的实现,不仅仅从药方配伍方面,还要完善对患者身体状况、疾病史、过敏史等的了解,制定适宜患者身体状况的用药方案。还有针对一些特殊群体,老年患者、孕妇患者,更加斟酌用药,确保患者体质适宜。中药临床配伍禁忌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中药的相辅配伍

由于中药有其特定的功效、作用,但患者的病情却十分多变,因此,在配伍中药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功能相近的药物,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2、相使配伍

相使配伍,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相使配伍的方式,是功效相似或相关。比如说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补气健脾消肿,茯苓健脾祛湿消肿,两者联用,增强补气消肿的作用,这是功效不同相使的例证。

3相制配伍

相制即互相制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药物间的制衡作用,来减轻中药的毒副作用。目的在于提升中药服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帮助患者长时间服药,减轻毒副反应;

4病症用药禁忌

针对不同病症,用药配伍禁忌也有所不同。配伍适宜,可以对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善作用,一般来说,配合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中的内容,可以应对大多数临床配伍禁忌,对于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有重要意义;

5妊娠用药禁忌

孕妇是中药配伍中的特殊群体,需要重视对妊娠期患者的配伍禁忌分析,一旦用药差错,很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受损,甚至有流产、死亡的危险。针对妊娠期女性,要慎用含有毒性的药物,一些药性猛烈的药物也不可使用,会对孕妇产生较大的伤害。此外还要注意,孕妇忌用活血化瘀行气破滞药性滑利等中药,并且要密切观察孕妇的身体状况,确保用药安全;

6饮食禁忌

中药的使用过程中,有一定的饮食禁忌也不容忽视,可根据药性来指导患者忌口。比如服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时,避免饮酒,忌辣椒、葱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二、中药配伍常见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一)中药配伍常见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1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出现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荨麻疹,严重时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等危险症状。不同患者对同一中药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可能对某种草药或特定成分过敏。

2毒副反应

毒副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产生的有害作用。毒副反应可以与中药药性、药物浓度、疗程等因素相关。常见的毒副反应包括消化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肝肾损害等。

3不良药物相互作用

不良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使用多种中药时,其中一些药物对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影响。这可能涉及药物之间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如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或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如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治疗效果降低,增加副作用风险。

(二)影响中药配伍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1药物质量问题

中药的质量是影响中药配伍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药物质量问题可能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药材质量中药配伍所使用的药材来源、生长环境、种植条件等都会对其化学成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如果药材本身存在问题,如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将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其次,制剂工艺中药的制备过程包括煎煮、浸泡等多个环节,不同的工艺能够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如果工艺控制不当,如加热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等,可能导致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损失或变性,进而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第三,存储条件中药在存储过程中,如果受潮、暴晒、高温等不适宜条件,可能导致中药发生霉变、氧化等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并影响中药的疗效。为了确保中药配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师应选用优质的药材,并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同时,严格控制中药的制剂工艺,遵循标准程序和规范操作。此外,要注意中药的存储条件,避免受潮、日晒、高温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个体差异是导致中药配伍不良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代谢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对某些中药或药物组合更敏感或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首先是体质差异中医药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特点。某些中药在不同体质的患者身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中药配伍时,中药师应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调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次,病情差异不同疾病的病情和严重程度会影响患者对中药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一些患者可能由于病情严重或已存在的相关并发症,对某些中药或中药组合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中药师在中药配伍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避免使用对患者有潜在危险的药物组合。第三,代谢能力差异患者的药物代谢能力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一些人可能具有较快的药物代谢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代谢能力较慢。这就会导致对中药的反应和耐受性存在差异,加大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中药师在中药配伍时需考虑患者的代谢能力差异,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和监测效果与不良反应。

(三)配伍禁忌知识的缺乏

中药配伍禁忌的知识对于中药师非常重要,这涉及到对中药性质、功效、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全面了解。部分中药师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充分了解中药配伍禁忌规范,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配伍禁忌规范是基于丰富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得出的,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得到验证。不同中药组合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削弱疗效。此外,一些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也需要特别注意。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药师对中药配伍禁忌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中药师的中药配伍禁忌知识培训与教育

为了减少中药配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需要对中药师进行系统的中药配伍禁忌知识培训与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中药配伍禁忌的分类、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等。中药师应该了解各类中药的性质、功效和相互作用规律,并熟悉配伍禁忌的标准和指南。医疗机构可提供相关的专业资料、研究成果和配伍禁忌指南,以便中药师学习和参考。这些资料可以包括已有的临床指南、研究论文、专业书籍等,有助于提高中药师对中药配伍禁忌知识的深入理解。通过临床案例分享与讨论的方式,中药师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同行的经验和教训。这种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可以帮助中药师更好地理解中药配伍禁忌知识的应用,并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决策能力。医疗机构可以组织定期的知识测试和技能演练,以评估中药师对中药配伍禁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加强相关技能的训练。这些评估和演练的活动可以促使中药师对于中药配伍禁忌知识保持持续的关注和学习。通过以上的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基层中药师对中药配伍禁忌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判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制定更合理和安全的中药方案。

(二)建立中药配伍管理规范和制度

为确保中药配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建立中药配伍管理规范和制度。首先,规范中药配伍禁忌范围和标准:建立明确的中药配伍禁忌范围和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对于特定病情、体质敏感的患者禁止使用特定药物或药物组合等规定。这些规范可以参考现有的相关指南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本地的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其次,建立中药配伍管理制度,明确中药师在中药配伍过程中的责任和操作流程。中药师应严格遵守规范,确保正确选择中药组合,并避免配伍禁忌造成的不良反应。此外,应明确配伍处方的审查和审核程序,确保多个中药师的参与和互相监督。第三,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中药配伍过程标准化,包括药物的存储、调配和使用环境的要求。特别关注中药的质量标准,保证使用的中药材和制剂符合规范要求,并严格按照药典或相关标准执行。第四,建立中药配伍不良反应的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和分析配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这可以通过建立不良反应报告系统、召开例会和讨论、进行统计分析等方式来完成。监测结果可以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及时识别潜在问题并进行纠正。通过建立中药配伍管理规范和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加强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管理和控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三)加强中药质量管控和药物监测

中药的质量与安全密切相关,为了预防中药配伍不良反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管控。为了预防中药配伍不良反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管控,并建立药物监测机制。首先,医疗机构应确保从正规渠道采购中药材,以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药材的采购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并建立供应商审查的制度,确保药材的质量可靠。其次,医疗机构应建立制药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中药制剂的生产符合规范要求。这包括有关药材的质量控制、药材炮制、制剂加工等环节的严格控制,以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第三,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药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对所使用的中药进行质量评估,并建立监测机制。这包括对中药原材料和中药制剂进行定期的质量检验、药材的DNA鉴定、残留农药和重金属检测等措施,以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标准。最后,监测临床使用的中药配伍:用好中药配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临床使用中的中药配伍不良反应数据。中药师应及时报告配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并及时调整和优化配伍策略。

结语

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禁忌情况和不良反应,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加强中药师的培训和宣传,规范处方书写和审核流程,建立监测系统等。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优化策略的实施,将能够提高中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质量,减少禁忌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好地维护患者的健康和疗效。

参考文献

[1]葛友涛,肖倩倩,高毅等.中药“十八反”之反药配伍的可行性思考[J].中医杂志,2023,64(17):1734-1739.

[2]昝树杰,王凯,李霖等.药对配伍理论疏义[J].中医杂志,2023,64(17):1729-1733.

[3]叶婷婷.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在医院中药房开展的作用和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4):149-151.

[4]刘畅.504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看中药安全用药[J].品牌与标准化,2023(03):109-111.

[5]梁艳.中药饮片配方质量管理在改善中药房处方合理性与用药安全性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08):125-127.

[6]陈芳.探讨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对策[J].人人健康,2023(12):96-98.

[7]范欣生,段金廒,华浩明等.基于古今文献和临床分析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05):574-578.

[8]钟佳潭.中药药理研究及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J].人人健康,2023(06):81-83.

[9]刘佳宁,李遇伯,王玉丽等.基于配伍相互作用的中药合理用药研究进展及监管思考[J].中草药,2023,54(02):375-385.

[10]郑雁雪,王圆圆,王琳等.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现代研究及思考[J].中草药,2023,54(02):386-395.

作者简介:邹文梅 19840127  天津  本科 主管药师 天津市红桥区芥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研究方向:中药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