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的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管理对策
正文
班级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目前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管理效果无法到达管理标准,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为此,本主任需要将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作为目前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对策,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的环境。
一、班级管理概述
根据目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可以将班级管理工作分成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两个部分,其中外部班级管理是指学校对班级的管理,包括对班主任的挂办理以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安排等,而班级的内部管理是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管理,班主任需要根据学校的计划和要求,对班级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控,开展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以此完成教育目标[1]。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现阶段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管理内容方法以及管理评价等,导致管理的效果无法达到管理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一)管理理念不科学
管理理念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可以从学生出发,融合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但实际情况是部分班主任的管理思想较为滞后,管理理念不科学。一是班主任将班级管理等价为学生的学习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管理,管理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该种管理理念无法从学生的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遵守班级纪律的重要性;二是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班主任在管理占据绝对的话语权,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学生也需要参与到管理中,但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主要原因是班主任缺少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无法得到满足。
(二)班主任管理能力欠缺
影响小学班级管理质量主要因素包括班主任自身的管理能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能力和知识有所欠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缺少针对班主任的职前教育,班主任都具有专业的师范教育背景,但是多数班主任主攻本学科,对学生心理方面的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班级管理的知识严重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二是班主任的工作量较大,不仅需要负责班级的管理工作,还承担着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班级中的各项琐事会占用班主任的大部分时间,导致班主任自我学习、提高的时间严重不足;三是学校缺少班主任培训的机制,班主任与其他教师教务岗位不同,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进而提升管理质量[2]。
(三)管理内容、方法不全面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不仅需要针对学生的行为纪律、学习情况进行管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但实际情况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发展和心理健康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度,导致班级管理的内容并不全面。
(四)缺少班级管理评价体系
对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而言,需要采取有效的评价措施,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衡量,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管理人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目前部分学校并未针对班级管理制定评价标准,无法有效检测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质量[3]。
三、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的对策
结合目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针对的措施,积极探索提升管理质量的方法。
(一)创新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
班级管理理念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班主任需要将教育教学理论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深入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发展需求,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形成以生为本的管理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采取目标化的管理思想,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指明方向。
首先,教师需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是尊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例如,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由学生基于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制定规则,班级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进行组织设计,班主任提供辅助;二是班主任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通过班级的有效管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三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性格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管理过程中不能使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而是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管理对策,以此改善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4]。
其次,目标管理是指将目标作为管理工作的导向,同样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管理工作的成果作为标准,在开展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设计目标时体现出核心思维、人本思维,明确需要建设成什么样的班级,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高质量的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同时班级管理目标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符合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目标管理模式,可以使得班级管理具体化,更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以及职业态度直接关系班级管理的质量,学校需要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班主任队伍,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素养,建设优秀班集体。
首先,作为班主任需要加强自我学习,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需要班主任具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此,班主任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可以主动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管理理念,需要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丰富的管理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学习管理知识,可是深入了解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班主任要反思总结班级管理中的出彩部分,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完善管理体系[5]。
其次,需要针对班主任开展培训工作,学校需要重视对班主任的管理和培养,帮助班主任成长,为班主任提供更多学习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是加强班主任的岗前培训,在选择班主任的过程中,优先从有工作经验或在一线教学中教师选择,并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需要重点突出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加强师德师风的培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将强化班主任在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在补充新班主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帮助班主任了解更多的半班级管理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强化班主任任职之后的培训,将组织讨论、管理总结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式,强化班主任之间的经验交流,鼓励班主任以多种方式交流班级管理的心得,并定期对管理情况进行统计和反馈[6]。
最后,为保证班主任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学习中,学校还需要适当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可以让班主任只承担本班一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同时减少不必要组织会议等,同时在培训方式方面可以采取线上线下联合培训,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学习的方式,并在班主任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专业上的指导,进而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让其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提升自己。
(三)优化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
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进行优化,从而保证班级管理效果可以达到管理目标。
首先,在管理内容方面,班主任需要将行为纪律、学习、德育、心理健康作为主要管理内容,一是通过制定班规的方式约束学生的行为,例如,对于学生在教师内打闹的行为,班主任需要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让其负责一周的纪律管理,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管理班级中,使其可以从思想上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如果学生存在严重的行为问题,班主任必须及时联系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科的课代表共同管理,在课上对学习纪律问题进行约束,课下组织讨论知识内容,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等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内容,将德育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四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学习压力、外部环境,个别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压力大,甚至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职人员,需要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如果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等问题,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可以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其次,在管理方式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同建设班级、维护班级,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对班级的环境进行美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家校共育的管理模式,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寻求家长的配合,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讲述目前班级管理的制度,并听取家长的建议,对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7]。
(四)完善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
由于班级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一些细节上的工作落实不到位有可能导致管理质量降低,而针对班级管理制定评价体系,可以针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以及具体的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更有助于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发展。首先,学校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制定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对班级管理的评价标准,将各个部分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进行细化,并及时同步给班主任,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可以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班级管理工作的全面检查,每一周可以选择检查一项或两项的管理内容,并公开检查的结果,对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其次,需要采取多主体的评价模式,目前针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评价,主要是学校的管理部门,不能完全保证客观公平,因此,可以采取班主任自评的方式,班主任需要每周进行一次管理工作总结,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真实的反映出来,也可以让其他任课教师对班主任的管理进行评价,采取匿名评价的形式,便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解,客观的反映出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情况;最后,还要针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性评价,对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主任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风气,对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8]。
结束语:总而言之,现阶段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学校和班主任提高重视,正视问题,明确良好的班级管理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创新班级管理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采取目标管理的形式,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强化班主任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并对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优化创新,构建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从而实现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晓莉. 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 学周刊,2022,2(2):167-168.
[2] 徐俊. 试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和突破[J]. 读与写,2022(31):67-69.
[3] 王慧. 小学班主任班级良性建设管理中的有效沟通方法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22(2):13-14.
[4] 李文杰,苏斌. 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教学管理能力探析[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1):38-39.
[5] 张林欣,王俊杰. 5C核心素养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优化研究[J]. 现代交际,2021(19):79-81.
[6] 王敏.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深度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30):43-44.
[7] 颜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探微[J]. 中外交流,2021,28(4):974-975.
[8] 马成艳. 优化班级管理,提升育人品质 ——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 黑河教育,2021(6):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