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思考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建国

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初级中学 邮编:444329

摘要

新时期,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生新的变革,各种新型政策的出现也致使各阶段、各科目教育教学发生巨大整改。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学科教学质量及效率得到优化提升,学生的课业压力与心理压力也得到有效缓解,学生得以从繁杂枯燥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这无疑在最大限度上促进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双减政策的提出也为学生预留出更多自主学习时间,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思考,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围绕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展开如下探究。


关键词

“双减”背景;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路径;应用思考

正文


引言

调查研究表明,双减政策的推行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与壁垒,它切实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并提升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全面保障学生得以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因此,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全新优质高效生本课堂,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有效教学氛围、丰富多元的课堂体验,进而帮助学生夯实地理基础、掌握地理内容、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促使学生灵活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就业变化的关键能力与品质,从而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助力学生学习成长。

运用微课教学法,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现阶段,立足于网络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促使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得到迅猛提升,各种先进新型辅助教学手段被大量投入到过各阶段、各科目教育教学过程中,给整体教学质量、学生结合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微课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是指教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将教材版本章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与其相关联的知识集结到一起,录入微课课件中,便于学生随时学习、随时查阅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具备用时短、内容精、效率高、综合性及针对性强的优良特点,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最佳教学手段。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向学生传授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考虑到初中生是首次接触地理知识,他们本身严重缺乏地理知识有效学习经验与方法,加之地理知识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透彻掌握知识重难点。而为了在最大限度上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减压增效教学理念,教师就可以将章节重难点以思维导图形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精简高效的微课视频,并在其中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模块,将其上传到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平台,并在学习平台中纳入章节内容相关知识模块,如课外引申、精点解读、案例分析、重难点测验。进而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相对应的习题模块,并利用线上渠道向老师提问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有效针对性教学方案整改。在最大限度上将晦涩难解的知识内容全面精细的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夯实地理基础、全面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及综合能力,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提升学习效率

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认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服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形式打造全新生本课堂,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桎梏限制,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而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散头脑思维,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切实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以《“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东三省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理解东三省冷湿气候、认知东三省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地位、认识东三省工业分布特点。在基础内容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如“根据课堂所学分析东三省冷湿气候形成的原因、查阅相关资料归纳东三省工业发展特点、东三省主要产粮种类及进出口情况、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对东三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你印象中的东三省是何形象、如何更快更好发展东三省整体经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学习与合作探究,在任务驱动及课堂提问中集中注意力,进而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碰撞头脑风暴、创新解题方式、辨析解题思路,进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散学生地理思维、精简繁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地理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切实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拔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打造减压增效教学氛围、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运用实践教学法,巩固学生学习记忆

毋庸置疑,初中开设地理学科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透彻认知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对世界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强化学生地理素养、让学生了解掌握地理特征及地形地势地貌形成条件,进而为学生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夯实基础。而地理教学的核心要素也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与“双减”政策不谋而合。因此,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基础理论知识同现实实际、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全面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探寻地理理论与现实实际的有效结合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夯实地理基础、掌握知识内容、提升综合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如此才能达到双减政策所提倡的减压增效理想化预期教学目标,以有效缓解学生课业压力及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

以《地球和地球仪》教学为例。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成功登顶月球,并在宇宙中成功放置空间站,这也促使人类对地球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而对于初中生而言,仅依靠教材课文难以充分理解地球及其相关知识,经纬线以及本初子午线的具体位置、经纬度刻画及其意义、地理模块划分原因等重难点很难通过简单的课堂讲解及地球仪观察得以有效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适当的预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并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图片绘制地形图、并将其挪移到地球仪中标示出来,也可带领学生根据计算机软件绘制地形图,在其中标刻相关知识内容。进而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有效掌握经纬度的含义及经纬线画法,让学生会看地球仪、绘画地形图;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或向学生展示不同地理位置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依照地理位置的特征绘制地形图,并根据地理位置的具体特征在地球仪器上找到其地理方位,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中标注常识性的图例和注记,并根据这些内容推测地理位置的气候、人口、经济等相关知识,将整个教学环节、所有地理元素集结起来,实现知识点的串联。进而通过这种形式,其实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及综合能力、达到整体知识体系的全面提升,以巩固学生学习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元形式精简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弱化教学难度、提高学习成效及教学质量,打造优质高效、减压增效生本课堂,缓解学生课业压力及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进而为我国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助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上镱.“双减”背景下地理教研组促进教学“提质增效”策略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5):98-100.

[2]周宏萍.“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思考[J].求知导刊,2022(08):29-31.DOI:10.14161/j.cnki.qzdk.2022.08.0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