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与融合对策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艳艳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柳园街道中心幼儿园252000

摘要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时,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教育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而课程活动则是一种贴近儿童心理需求的活动,唯有儿童的实际参与,才能使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取得圆满的成果。因此,幼儿园的老师们必须对教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使课程的游戏化内容持续地充实起来,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的游戏化设计之中,使幼儿在玩耍中学会,了解生活常识。


关键词

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教学方法

正文


引言

小孩子天生喜欢玩耍,一天大多数时间时候都是在玩耍中进行的。玩耍是孩子们探索世界、锻炼身体、获取知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把游戏和幼儿课程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可执行性,还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课程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加课程,从而让幼儿教学的价值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与融合价值

(一)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游戏对于儿童的身体和精神发展来说,是最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种方式,而在早期的幼儿教育中,综合游戏不仅能够发挥儿童的潜力,还能够拉近儿童与学习的距离,使儿童在玩中获得知识和技巧,从而满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而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肢体的延伸和发育,但是,利用玩乐进行的互动游戏,却可以避免在课堂上存在的弊端,增强孩子的四肢的柔韧性,并且将玩耍与孩子们的活泼天性相结合,有利于他们的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所以,总的来说,玩游戏比老师只传授知识更能迎合孩子们的心理需要。站在儿童发展和全面成长的立场上,把游戏融入幼儿教育中,是维持儿童学习与健康发展之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现阶段,老师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儿童的游戏教育方式,来更好地推动儿童的发展。

(二)提高幼儿的游戏参与程度

教学是一种认知世界、探究世界、要求学生主动深化的过程。然而,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抽象表达能力,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对理论的阐述,所以,对尚未形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幼儿来说,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进行学习显得十分枯燥。然而,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游戏本身是一种利用一定的时空规律来实现心理上的满足的社会性的一种方式,它的开展更多地关注于规则的使用,它的过程常常是与人类的第一本能相一致的。所以,在游戏中,儿童在深度参与的同时,常常可以得到很大的心理满足感,这也是许多儿童对各类游戏投入较高的原因。根据这一点,将游戏引入到教学中,可以增强儿童的学习服从心理,老师们可以利用游戏场地,强化学习气氛,增强儿童对游戏的参与程度,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们学会、运用和掌握以前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儿童在玩中学,这正是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最大优势。

二、游戏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游戏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幼儿园的教学质量。首先,游戏没有和课程进行深度整合;尽管一些幼儿园老师已经逐步意识到了游戏教育的重要,但是他们在游戏教学的设计上还是比较随便,没有把游戏和课程进行深入的结合,忽略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造成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足,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些幼儿园老师把游戏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方式,认为只有在学生成绩好、纪律好的时候,才可以参加游戏。这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但是却会扭曲了游戏教育的价值观,让孩子们很难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无法提高他们的游戏教学效果,让他们的游戏教学流于形式,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发展是不利的。

忽略了儿童的主体性。一些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游戏的意识,使得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另外,有些老师在游戏活动中也没有主动地指导孩子们,他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来保持课堂秩序,这就造成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不足,减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他们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很难真正地融入游戏之中,这严重影响了游戏教学的发展。

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对策

(一)根据幼儿需求合理地选择游戏

一个好幼儿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怎样才能最好地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老师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对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并且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游戏,从而保证儿童的游戏活动既高效又安全。比如,对于小班的孩子,老师可以设计“捉迷藏”“挑礼物”等游戏,让孩子们对游戏的规则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地参加到游戏中来,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于中班的孩子,老师们可以给他们增加难度,比如“按开关”“玩转盘”等,来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对于大班的孩子,老师可以安排“萝卜蹲”“抢凳子”等趣味运动项目,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对游戏方法的选择上,老师要对其引导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尽量运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

所以,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老师要将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怎样才能使这种游戏形式更加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主要考虑游戏的形式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游戏的形式能否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

(二)教师应积极参与游戏,并做好引导和教育

在组织儿童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把重点放在儿童的参与上,要使游戏的作用最大化,老师也要主动地参加到游戏中来,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在游戏中,老师和孩子一起参加,能使孩子感到老师的关怀,促进他们和老师的交流,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恐惧。

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们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让他们从消极的态度转变成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玩耍之中,增强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丢沙包”的游戏时,要让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其中。老师可以把孩子们分为不同的群体,让每一组的孩子都能参加到游戏中来,自己也可以参加任何一组,从而让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三)注重家校合作全面开展,建立科学游戏平台

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和整合,也要注意家校合作的整体实施,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使游戏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加强幼小衔接的效果。一方面,幼儿父母和幼儿老师要进行良好的交流,以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促使老师和幼儿父母能够更好地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合作。在此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亲子游戏环境,其目标是通过营造亲子互动环境来提高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和温暖程度,促使儿童把学习、亲子互动、家长之间的感情连接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活动形成一个好的印象,达到培养幼儿早期学习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儿童对所教的内容的记忆,让他们更好地将所教的内容记得牢,并将其牢牢地记在心里,同时也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老师们要将游戏教育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增强幼儿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赛凤.幼儿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实践问题[J].家长,2022(33):168—170.

[2]沈小艺.践行“生活教育”,推动幼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86—88.

[3]陆媚妮.课程游戏化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成才之路,2022(28):105—1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