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正文
前言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该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转变以往知识单向传输式授课模式的不足,通过预设导学问题,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深度思考,可达到以问引思、以问促学的效果。
一、问题导学法的内涵及在初中数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导学法的内涵
以问题引领教与学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理论,孟子也曾提出“重思存疑”的教育理念。国外学者在1969年提出“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概念,即“基于问题的教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问题导学法。该教学模式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该模式最开始被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研究中,经过不断发展,该教育模式也开始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从我国教育实践情况来看,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通常需要从学生情况出发,为其搭建合适的课堂情境,并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展开学习,对问题进行探究解决,从而帮助其构建起完整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与深度,真正促使课堂教学从“知识性课堂”向“生成性课堂”转变,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培养。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问题导学法的不断发展,该教学方法逐渐在我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难度大、逻辑性强是初中数学知识的主要特点,也是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在。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彻底、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问题导学法的使用,则为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思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时仍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问题设置缺乏感召力。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对于既往填鸭式教学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在具体授课时,也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新方法、新手段,在此背景下,问题导学法也逐渐受到了教师们的关注。但从实际应用状况来看,多数教师在问题设计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比如只是简单地以“是不是?”“你认为这样正确吗?”“是否听明白了?”等封闭式问题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缺乏感召力,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但是并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难以真正发挥出问题导学“以问引思”“引发深度学习”的教育价值,无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入探索的欲望与积极性。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因教学经验不足,设计问题时,容易忽略问题间、知识间的关联,这也容易影响问题导学法价值的发挥。
第二,问题设置缺乏针对性。从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问题导学法虽然已经被很多教师接受,并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但其问题设计仍存在明显的针对性不足、与生活结合度不高的情况。比如,很多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多是从自己的教育经验出发,结合常见考点、解题技巧等进行问题设计,但是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关注度则不够充分,从而使得导学问题和学生学情有较大的偏差性,进而容易因问题难度过低或者过高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且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自然也就难以达到深度学习、高效学习效果。此外,初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在进行导学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生活情境关联,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通常缺乏和生活的关联度、结合度,使得问题的抽象性较强,这也是影响问题导学法价值发挥的重要原因。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趣味问题导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兴趣都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数学学科来说,想要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数学知识、深入钻研数学知识的动力,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常言道“学贵有疑”,朱熹也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疑问在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疑”入手,以“问”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趣味性导学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生疑、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获取问题答案、内化掌握知识,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这一知识点存在一定理解难度,常规单方面知识灌输讲解难以让学生彻底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在应用知识解题时,自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仅影响解决正确率,并且还可能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先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及学生学情,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导学问题设计。如,初中生普遍喜欢看电影,所以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看电影”场景切入进行问题设计:“大家平时看电影时,是怎么找自己的座位的?”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因为切中学生兴趣点,所以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互动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之中。学生表示:“对应电影票上的座号来找位置,先找到几排,再去找几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排××号”用到的就是这部分数学知识,然后以此为依据引出相应的概念内容,开展本节课知识的讲解。这样通过设计简单的趣味性导学问题,既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从导学问题中思考、理解所学内容,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以生活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的本质决定了其内容和生活实际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元素,寻找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关联点,然后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事物或者生活问题为切入点,为其搭建学习情境,创设生活化导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思考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教学实践发现,以生活化导学问题为桥梁进行教学,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有积极帮助。此外,设置生活化导学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课本理论知识向生活实践应用的过渡,对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有积极帮助。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设置导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化问题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最短路径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其设置导学问题:“小明家到学校门口有多条小路,其中一条是近乎为直线的道路。如果小明想用最短的时间到达学校,在不考虑其他客观因素的前提下,选哪条路最合适?”这种生活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常见,很容易让学生代入问题情境之中,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探究。这一简单的生活化问题中,巧妙地融合了最短路径的关键要点,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并且还可引导学生学会以生活问题为桥梁,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这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有积极帮助。
(三)以探究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相较于小学数学而言,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内容有了进一步深化,其知识难度明显增加,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特点更为明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更高,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很多初中生对数学学习都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必须活化其思维,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和定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其围绕问题,进行多角度探究与思考,从而逐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从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和反思能力的视角出发,围绕本章节内容设置导学问题。如可以先创设情境:“工厂流水线在生产产品时,为保障产品质量及出厂合格率,管理人员通常会采用批次抽检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检。若有不合格产品检出,则提示这一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较大。”然后围绕这一情境设置探究问题:“这种批次抽检法中涉及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否具有偶然性?”这样从具体的情境出发,进行递进式问题设计,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通过递进性探究问题,引领学生逐步深入问题本质的分析之中,促使学生更彻底地内化吸收知识,发展数学综合素养。
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一线教师密切关注的教学问题。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则为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提供了思路。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问题导学法的内涵及核心要点,然后从学科特点及学生学情出发,合理进行课堂导学问题设计,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分析及解决之中,促使学生在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提升,以切实提升该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清龙.问题依托,高效教学——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
应用[J].学苑教育,2022(36):17-18+21.
[2]周冰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探
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47):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