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迈向新的高度。在核心素养的翅膀上,教师们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了重塑,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可以全方位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推动他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核心素养环境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加强对教材的剖析,结合丰富的课余资源,策划并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索,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此扫除障碍,真正提升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发展效果。
一、创设情境,培养政治认同感
在学生们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对情境材料中的基础知识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场讨论:“同学们,看过这段材料后,你们有何感受?明白了哪些道理?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相关的细节。” 同学们在班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些同学还引用了反映国外战争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突显了我们生活的和平与幸福;有些同学回顾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历史后发表观点:“如果国家的疆土受到威胁,每个人的命运都会变得黯淡无光,每个人都难以幸免;有的同学结合国家领导人、文学家、科学家等各界人士的观点强调:“我们中国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思想和文明璀璨。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我们的幸福。”教师进行总结:学生们的说法非常正确。民族利益与每个公民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个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中国人,我们要坚定立场,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努力去实践并捍卫国家的民族利益。这样,我们不仅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还成功地培养出一种对政治的认同感。
二、联系生活,提升道德修养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特别是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中学道德与法治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他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摒弃单调的理论讲授,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解读教材中的道德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和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中提炼出做人做事的准则和原则,从而真正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
如,在“亲情”这一主题下,老师借助投影仪展示了一部关于“家人”的故事,然后提出疑问:“这个故事主要表达了什么?”同学们经过交换意见后回答:故事体现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与照顾。老师接着问道:你的家庭如何关爱你?最后,老师又发问:“从这些温暖的时刻中,你们获得了哪些感悟?”同学们的回应是:家庭是人类最宝贵的情感归宿,我们在家庭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如果还没有,那以后你会怎么做?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更加珍视与家人的时光,与家庭多沟通交流,并尽力为他们分担家务,以努力学习的方式回馈家人的深切关爱。此次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三、引入案例,树立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法治理念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应当把重点放在塑造学生的法治理念和信仰上。法治案例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素材,教师应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法治知识。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法律应用能力,从而学会用合法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法治案例时,教师应遵循教材优先的原则,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此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难度,挑选1-2个校外的法治案例供学生拓展和研究,以确保学生能获得足够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在对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与其他规范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法治案例以及几组违法、违反道德准则的漫画案例展示在白板屏幕上,在对案件进行辨析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从每则案件规则的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等方面进行鉴别。在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老师可以进一步问道:那么法律和其他一般的规范之间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功能,树立起牢固的法治理念,并敢于与一切违法的行为作斗争。
四、借助热点,强化责任意识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社会参与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们应巧妙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社会、国家以及民族的发展建设中,以满足他们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并适应社会的需要。
“热点”一词,指的是生活中广受关注的事或物,它们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过程中,教师们应善于利用当前社会热点新闻的启示,引导他们关注和讨论当前的问题,将学科知识融入其中,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在将社会热点新闻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挑选与学科知识紧密相关、符合学生认知经历的新闻素材,并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以及网络舆论,扩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例如,在关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为学生们收集一些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新闻案例。当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新闻中的人物各自承担了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素质?他们的贡献对这个世界有何影响?”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行动。
在社会热点新闻的引导下,学生将主动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动,从而培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道德品质。
结语
总的来说,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合作学习活动。这些因素限制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应该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为出发点,创造多样化的情境,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引入法治案例,深化合作探究,并充分利用社会热点新闻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健全的人格、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责任意识,同时也能夯实文化基础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培培.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3(1):60-62.
[2]李娜.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6):0111-0114.
[3]王丽曼.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优化的思考和实践[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8):7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