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比较
摘要
关键词
利伐沙班;依诺肝素;下肢深静脉血栓
正文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各种因素引起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血管管腔堵塞,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的一种症状,多见于下肢。当深静脉堵塞后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突然发生的绞痛、胀痛、不能下床活动、皮肤变紫和皮温升高等现象。人工关节置换术为一种骨科应用率较高的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过其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低分子肝素对DVT进行预防,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低分子肝素可能存在引起出血等风险,临床上探究一种对DVT安全可靠的预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利伐沙班对Xa因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可以抑制凝血酶原活性及血栓的形成,并延长凝血活酶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对DVT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收治的膝关节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25例膝关节术后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n=60)和低分子肝素组(n=65)。利伐沙班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53—76岁,平均(64.17±5.58)岁;病程1—9年,平均(5.06±1.42)年;类风湿关节炎25例,骨关节炎35例。低分子肝素组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51—78岁,平均(63.85±5.74)岁;病程1—10年,平均(5.21±1.48)年;类风湿关节炎23例,骨关节炎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年龄50—80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2)伴有活动性出血;(3)伴有心脏病;(4)临床资料不完整。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心电图、血常规、D-二聚体(D-dimer,D-D)和凝血功能等检查,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且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治疗: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常规抗炎治疗;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皮下注射给药,每12h给药1次,给药剂量100IU/kg;利伐沙班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进行抗凝治疗,每天1次,每次10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下肢DVT的发生情况,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显效,其他常规检查指标无异常,下肢静脉未出现血栓,血液循环正常;有效,其他常规检查指标无异常,下肢静脉出现轻度血栓,血液循环正常;无效,下肢静脉出现严重血栓,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凝血功能异常。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引流量、术中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3)比较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d、术后7d的血小板计数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D]。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使用离心机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取上清液,使用HF-6000-4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试剂盒由上海鑫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下肢DVT(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的比较
利伐沙班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78.46%(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8,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利伐沙班组(n=60) | 34(56.67) | 22(36.67) | 4(6.67) |
低分子肝素组(n=65) | 28(43.08) | 23(35.38) | 14(21.54) |
2.2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术中输血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x±s)
组别 | 术后切口引流量(ml) | 术中输血量(ml) | 血红蛋白水平(g/L) |
利伐沙班组(n=60) | 106.28±16.31 | 115.73±18.65 | 90.77±7.25 |
低分子肝素组(n=65) | 103.84±15.77 | 118.42±18.83 | 91.43±7.31 |
t值 | 0.850 | 0.802 | 0.506 |
P值 | 0.397 | 0.424 | 0.614 |
2.3血小板计数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7d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小板计数的比较(×109/L,x±s)
组别 | 术前 | 术后3d | 术后7d |
利伐沙班组(n=60) | 209.45±58.73 | 231.52±51.38 | 218.26±69.58 |
低分子肝素组(n=65) | 215.64±60.31 | 244.83±52.24 | 226.65±63.71 |
t值 | 0.581 | 1.434 | 0.704 |
P值 | 0.563 | 0.154 | 0.483 |
2.4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APTT、PT、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D-D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PTT、PT、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x±s)
组别 | APTT(s) | PT(s) | D-D(μg/ml) |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
利伐沙班组(60) | 29.12±2.76 | 30.17±3.14 | 13.26±0.78 | 13.41±0.72 | 173.47±15.51 | 165.73±14.26* |
低分子肝素组(65) | 28.83±2.69 | 29.75±2.89 | 13.12±0.71 | 13.23±0.69 | 175.83±14.93 | 166.95±13.87* |
t值 | 0.595 | 0.779 | 1.051 | 1.427 | 0.867 | 0.485 |
P值 | 0.553 | 0.438 | 0.296 | 0.156 | 0.388 | 0.629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5下肢DVT发生情况的比较
术后至出院期间,利伐沙班组1例患者发生腘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组2例患者发生股静脉血栓,2例患者发生腘静脉血栓,3例患者发生栓塞。利伐沙班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1.67%(1/60),低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10.77%(7/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DVT是造成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寻找一种有效且安全性较高的药物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关于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深静脉血栓预防方面的作用目前研究尚不十分明确,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效果比普通肝素低,同时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和出血等副作用,低分子肝素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手术以及膝关节置换术后至少70%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会导致出血发生率升高,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利伐沙班属于一种口服制剂,在临床用药方面,较低分子肝素更加方便。利伐沙班虽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能完全阻止,但是其拥有较明显的临床优越性,即本研究中所得结论,同时具有相当高的生物利用度,应用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临床监测,诸多的优势促使其得到临床重视。低分子肝素是临床用于抗凝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具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的作用,较普通肝素具有明显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半衰期长。本研究发现,利伐沙班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提示利伐沙班对膝关节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
目前,关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膝关节术后患者出血情况预防效果的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术中输血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膝关节术后患者出血方面的差异较小。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7d的血小板计数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膝关节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差异较小。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与本组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D-D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APTT、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膝关节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类似。
膝关节术后患者发生的DVT常为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和血管栓塞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利伐沙班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预防膝关节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形成方面,利伐沙班的预防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但可能由于纳入样本量较少,故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为利伐沙班无需依赖抗凝血酶抑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对凝血因子Xa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通过直接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来抑制DVT的形成,而低分子肝素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主要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且对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均较小,因此,利伐沙班在抑制下肢DVT发生方面的效果更好。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例数较少,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明确利伐沙班对膝关节术后患者的疗效。
综上所述,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利伐沙班具有更加良好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鹏辉,吴兴华,郁超。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6):14-17.
[2]刘超,杜宇,田忠固。比较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预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清理术后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02):125-128.
[3]连伟飞,廖明新。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在预防髋部周围骨折和下肢长骨骨折患者DVT形成中的效果对比[J].北方药学,2021,18(05):97-99.
[4]杨增林。依诺肝素、华法林及利伐沙班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比较[J].智慧健康,2021,7(08):182-184.
[5]张亚同,车宁,朱翊等。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用于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21,32(04):485-489.
[6]王声祥,赵可新,石蕊等。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师,2019,22(08):1457-1460.
[7]徐锦龙,水豪杰,王井玲等。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累积Meta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9,28(04):286-290.
文章注明:四川省医学会骨科(尚安通)专项科研课题(编号2020SAT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