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摘要
关键词
天人合一;中医养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文
“天人合一”观点起源于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和道家思想体系,在佛教理论中也有“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子,“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思想重点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这三个层面进行深入阐述,其中第二个层次是“天人合一”观念最重要的内容,从根本上来看,“天人合一”观念与宇宙人生理论相互联系,阐释了人与整个宇宙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中国哲学独有的色彩,也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笔者现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础,挖掘中医养生理念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此既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也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现代化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1]。
1 天人合一观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普遍赞同“天地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为大气所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深刻地阐释了“天地人”与大气的关系,认为大气在不断演化中变成了“天地人”,因此认为“天地人”同源同道,都是精气所化。在古代哲学中,精气被视为万物之源,精气创造了宇宙万物,因而产生了“万物同宗同源”的理论。在中医理论中也有“大气造化之生物也”的说法,比如,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脏象学说理论就从人本体生命的层面深刻阐明了人的整体性。在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生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个体生命在整个自然界中与万物共存共生、相互统一,是一个整体的概念。通过阐述“天人合一”中对生命的认识,为进一步剖析中医养生理念奠定理论基础。
2 中医“天人合一”养生观的具体分析
古代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对“天人合一”这一理念进行了清晰地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经典著作中的内容都清晰地表明了古代哲学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医也十分强调人在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养的过程中,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时地利才能协调气息,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一理念不仅包含了气候、地理调节、运气等要素的协调统一,也包含了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
2.1 高瞻远瞩,未病先防
中医的核心理念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防疾病是中医养生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体系中最有特色的优势理念,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古代人对预防疾病的重视程度。中医体系中保存着完整的疾病预防体系,通过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手段,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加重。中医理论中有“上工”、“下工”这两个层次,“上工”主要是指疾病在未发生之前便进行干预,而这便要求医者必须具备极高的医学专业理论素养,通过观察患者来撰写处方,根据疾病的发病原理对症下药。而“下工”则是看病直接处方,与“上工”相比更加便捷,但其中潜藏的风险相对较大。如果医者的专业能力不够,极有可能出现误诊的情况,变成了庸医。因此,对于医者而言,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向“上工”的方向努力发展。虽然这条路十分艰难,但却能真正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在中医治疗体系中,机体正气强弱是影响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不管使用什么药物和治疗手段,都应当以增强正气为主,未病先防,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2]。
2.2 顺势而为,顺应天时
自然运行有其规律,风雨交化有其准则,四季更迭有其逻辑,万物周而复始始终不变,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地球的法则,而“天人合一”理念强调的便是这些法则和规律。“天人合一”理念在中医养生体系中主要体现为:人的生命活动应当遵守人体基本法则,顺应自然规律,依据运动周期序列,采取养生手段,提高抗病能力。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就像自然万物一样按照一定的准则自然生长、自然发育,这便是中医养生理论中“天人合一”观点所强调的核心内容。在中医体系中,“四时养生”理念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天地同步,根据天地的变化规律来调节自己的身体,顺应天时,实现“天人相应”。中医“顺应四时养生”的观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主,根据不同节气的变化规律来调整人的生命活动,调和五脏阴阳,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同步运行,实现人体内外机制相协调,人体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2.3 精准施策,因人制宜
宇宙间不同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千变万化,各个个体之间千差万别。这意味着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养生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当结合自然规律和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就是说要根据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自然发展要因地制宜。每个人的养生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养生方案。“因人制宜”的辨证思想是中医养生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以天地之气协调阴阳平衡。中医十分重视个体差异,因此,在分析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时,需要用辨证的观点完善个体养生方案,才能有益身心健康[3]。
2.4 整体统一,内外和谐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理论精髓,着重阐述了“人与自然相互统一”,认为世间万物和人体相互联通,都有其规律。在中医养生观中,阴阳之道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阴阳平衡始终是中医体系的指导思想,阴阳相互平衡才能使生命处于协调稳定的状态,反之则会突发诸多疾病。人体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将各个生理系统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人体结构。不同器官、不同部位各自负责不同的机能,这些机能有相互统一,共同维系生命活动。
2.5 形神共养,相互依存
除了五脏六腑、肢体、五官等形体上的摄养,中医理论还讲求精神的摄养,“形神供养”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哲学家十分重视“形神供养”。在《养生论》中就有:“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燥于中,而形丧于外,尤昏君于上,国乱于下”的记载。通过比喻的形式强调了神的重要性,以及神与形之间的关系,将一个整体的人视为神与形不同的两面,神以形为基础,形又依赖于神,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历代医家将“形神供养”作为自己养生的最高追求,甚至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中医养生体系将人的生命视为形神的统一,阐释了人生命平衡的根本在于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人的生命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古代众多医学著作淳淳告解,强调维护病人精气神的重要性,保护人体身体健康必须摄入精气神,不仅要保养形体,还要荣养精神,二者相互协调,才能使生命处于一个正常的生理状态,才能提高整体身体素质,达到健康的目标。
3 从“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将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也应当顺应自然,结合中医“天人合一”理论,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方法,以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
3.1 坚持高瞻远瞩,牢记初心使命
党始终胸怀天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发展,充分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胸怀。我国作为世界大国,更要彰显大国风范,积极推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开展,实现绿色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制定彰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绿色协调发展,寻求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我国也极具国际责任意识,承担国际责任,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奉献力量,积极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使全球人民团结一致,朝着同样的目标前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全球视角寻求人类文明发展、世界经济持续健康成长的新道路。这不仅摆脱了资本主义国家无止境向自然索取的错误发展道路,更摒弃了“人与自然相隔离”的错误经济发展观点。我党高瞻远瞩,站在世界角度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国情,心怀天下,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让世界更美丽、更清洁[6]。
3.2 坚持顺势而为,推动绿色转型
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转变生产方式,既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逐渐打造起一套完整的绿色生产体系。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由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型增长,始终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轻污染为核心。新时期我党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的来看,我国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优化调整,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实现了新突破,财税、金融、投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为绿色转型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我国还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化发展,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探寻节能减排的新道路,实现减少碳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坚持精准施策,提升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遭遇了诸多阻碍,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复杂多样的污染形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党的二十大出台报告强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既要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也要加强江河湖库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保护。结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从根源上遏制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完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在全社会掀起一股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风尚。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支持,从而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创造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活环境[7]。
3.4 坚持整体统一,强化生态稳固
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然界中不同的生物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有机链条,这就是生物链。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极具稳定性。因此,生态系统也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多样性。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推动生态系统多样化发展,这要求我国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比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草原湖泊休养生息。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以法律强制力维护我国生态稳定,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3.5 坚持形神共养,发展新型能源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制定了碳达丰、碳中和的目标,并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庄严的承诺。因而,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双碳”目标,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制定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有节奏、分步骤地研发新型能源,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比如,积极调控能源消耗、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利用、全面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8]。
4 结语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医养生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医“天人合一”养生理念的本质就是强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阐述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经济绿色化转型,从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郭阳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现代化建设新格局[J].西部学刊,2022(22):21-24.
[2] 胡长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J].湖南社会科学,2022(05):1-7.
[3] 刘立平,勒伟青.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感[J].环境保护,2022,50(13):77-78.
[4] 高灯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意蕴及现实关切[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04):26-31.
[5] 唐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
[6] 郑继江.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成机理[J].理论学刊,2020(06):122-131.
[7] 王晓丽.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研究[D].聊城大学,2020.
[8] 本刊主编.营造绿色生态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2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