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抑木扶土”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验案举隅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张怡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 江苏 无锡 214100

摘要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兼并发声,二者可同时或分开出现,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刻板、重复、单一等多种病症,无固定性,为精神神经性疾病。本病在中医属“慢惊风”、“瘛疭”、“肝风”等范畴。发病病因复杂,不同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总可概括为机体阴失内守、阳躁于外、阴阳失调。治疗上,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等优势。临床上,中医通过对本病不同表现进行辨证,具体分为脾虚肝亢证、外风引动证、痰火扰神证、阴虚风动证等证型,其中脾虚肝亢证型多见。治疗上采用“抑木扶土”法,以缓肝理脾,息风止痉为治则,用自拟方“健脾止痉汤”加减。


关键词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抑木扶土法;健脾止痉汤

正文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本病在中医学上,可归属于“慢惊风”、“瘛疭”、“肝风”“筋剔肉瞤”等范畴。特点是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多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比例约为3~5:1其中612岁为发病高峰[1]相关数据表示,小儿抽动症的发病率在524%[2]该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物、环境和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由于诱发因素复杂性,因此治疗上较为棘手,根据现在的医疗技术暂无完全治愈性药物,多采用各种治疗手段来缓解病症,减少发作次数并且该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期限短则4-6个月,长则6个月至1年以上且病情容易反复给小儿生命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目前诸多临床研究中表明,与西医相比,中医在纠正抽动严重程度,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满意度[3]等方面优势明显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发病机制主要与五志过极、风痰内蕴有关。在临床上,中医各家对本病的认识存在不同

李素卿[4]医师认为该病是由先天和后天原因导致机体阴失内守、阳躁于外、阴阳失调而引发的。其中,脾虚肝旺最为常见,因此采用疏肝健脾、抑木扶土的方法治疗,以钩藤益宫散、四君子汤加陈皮、钩藤等中药治疗本病。刘弼臣[5]医师则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尤其是肺脾虚弱所导致的。此外,五志过极、过食肥甘厚味或外感六淫之邪等因素也会影响疾病的发作。他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五脏有关,其根源在肝,而病发于肺,是由风痰鼓动、横窜经隧、阳亢有余、阴津不足、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因此,从肺论治,采用调肺平肝、熄风化痰法治疗本病。方药以定风制动冲剂(基本方:辛夷10g、苍耳子10g、玄参10g、板蓝根10g、山豆根5g、木瓜5g、半夏5g、伸筋草15g、天麻3g、钩藤10g、白芍10g、全蝎3g)加减。赵坤[6]认为痰淤是主因,肝风内动是其病因之一。采用活血祛痰,清肝疏风之法。常用药物组成:葛根、苏子、白芥子、赤芍、红花、生白芍、鸡血藤、白菊花、青箱子、生地黄、知母、黄柏、僵蚕、蝉蜕、地龙、蜈蚣、甘草。徐荣谦[7]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肝,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病机本虚标实,以脾虚或肾虚为本,风痰阻络为标。因此,他制定了健脾化痰、平肝息风的治疗原则,并选择了痛泻要方加味作为治疗方剂。胡建华[8]医师认为,本病是由肝风扰动、痰阻窍络、心神不宁所致提出养心安神、平肝息风、化痰定志为治疗原则,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说:“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藏魂,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肝阴不足,无法抑制肝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故不自主动作,如挤眼、噘嘴、皱眉、摇头、仰颈、耸肩,以及怪声秽语等。《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旺盛。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未健,而生长发育迅速,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高于成人,或平素过食寒凉、肥甘厚味之品,皆可以起或加重脾虚。

《论证准绳.幼科.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肝木偏亢,抑制脾土,脾虚亦可导致肝木乘之。由此可见本病主要病因为脾虚肝旺[9]治疗上主要采用“抑木扶”之法,治则为缓肝理脾,息风止痉。自拟健脾止痉汤加减治疗。

验案举例

案例1,胡某某,性别:女,年龄:10岁1月,2023年3月26日来诊,主诉:皱鼻、伸脖2月余。现病史:家长述患儿近2月来不自主有皱鼻、伸脖子动作,偶有清嗓样咳嗽,自觉有痰不易咳出,注意力集中时可缓解,平素食纳一般,夜间睡眠喜俯卧,小便正常,大便偏干,2-3日1行。查体:形体偏瘦,面黄,眉间青筋显露,神经系统相关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舌边红,苔白腻,脉弦滑。辅助检查:脑电图、颅脑CT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慢惊风-脾虚肝亢证。予健脾止痉汤治疗。具体组方如下:石菖蒲8g,郁金8g,钩藤8g,蝉蜕6g,玄参8g,茯苓10g,白术8g,甘草 6g,醋龟甲8g,炒麦芽10g,白芍8g,煅赭石 6g,葛根10g。中药7付,每日一剂,水煎1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2023年4月9日二诊:家长述患儿皱鼻、清嗓样咳嗽较前缓解,食纳较前增多,仍有伸脖,大便偏干,上方去石菖蒲、郁金,加天麻、伸筋草、莱菔子各8g,香附6g,2023.04.23日三诊,患儿症状基本消失,上方随证加减继续巩固治疗。同时嘱家长避免责骂患儿,增加户外活动,出现症状转移患儿注意力,营造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减少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现随访未见复发。

案例2,于某某,性别,年龄:96月,2022918日来诊,主诉:反复眨眼、挤眉半年余。平素脾气暴躁,喉咙偶有吼叫、嘿嘿声、犬吠声等爆发性异样声音发出,一月前在某院神经科接受检查,以“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确诊,予以氟哌啶醇治疗,用药后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不良反应,遂停止用药。刻下:患儿频繁眨眼、挤眉,喉中偶有异声,性情暴躁易怒,食纳一般,夜寐欠安,小便正常,大便干,2~3d一次。查体:体型消瘦,食欲一般,面色黄而无华,言语懒倦,舌苔薄白,脉弦细弱。辅助检查:脑电图、颅脑CT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慢惊风-脾虚肝亢证。采用扶土抑木法,治则为缓肝理脾,息风止痉。自拟健脾止痉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如下:郁金8g,钩藤8g,蝉蜕6g,生地8g,茯苓10g,白术8g,甘草 6g炒麦芽10g,白芍8g,天麻8g,石决明8g,7剂为1疗程2022年9月25日二诊:家长述患儿眨眼、挤眉较前缓解,仍有夜寐不安、汗出明显,上方加龙骨、牡蛎、夜交藤、远志各8g,继续服用2疗程。2022年10月8日三诊,患儿病情好转,症状消退明显,用以上方持续巩固治疗,并提醒家长若患儿存在不适病症及时问诊,若出现发病情况不可强制性压迫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患儿,可适当运动增强机体。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生克次序所制定的一种治疗方法。方中石菖蒲、郁金二药开胃窍,同时可行气解郁、化湿;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为四君子汤的组成部分;钩藤平肝息风;蝉蜕息风止痉,利咽开音;白芍养血柔肝,既平抑肝阳,又缓急止痉;玄参养阴清热,可滋养肝阴,清肝郁之内热;麦芽疏肝气,健脾气;煅赭石、醋龟甲平肝潜阳《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味甘辛,性凉,入脾、胃、肺经,其性轻扬升,故不但可改善经气不利、筋脉失养产生的颈背强痛,也可通过鼓动脾胃运行从而生津,濡养筋脉[10]。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能改善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11]在上述病症外患儿若出现抽动频繁加天麻、石决明,天麻具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效,石决明平肝清热;体虚多汗加龙骨、牡蛎,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情志不畅加柴胡、川芎,具有疏肝解郁、理气解痛、活血祛瘀等功效;心神不宁,夜寐欠安者加夜交藤、远志,交通心肾,清心火,安神助眠。全方诸药合用健脾气,疏肝气,养肝阴,抑肝阳,对于脾虚肝旺型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预防调护

目前抽动障碍的病发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一般认为它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代谢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饮食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小儿抽动症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增高趋势[12]因此对本病需积极做好预防和尽早治疗。临床上,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时,考虑上述因素对该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早期进行心理干预等治疗以提高抽动障碍的综合治疗效果。

预防:孕妇孕期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营养均衡,避免药物、疾病等可能造成胎儿发育异常的因素。注意围产期保健,提倡自然分娩;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给予儿童过重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在家庭环境中也要注意,父母应避免当着儿童面发生剧烈争吵,在教育上实行民主化,认同患儿自我想法的表达。

调护:一、精神护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当患儿出现面部或肢体抽动、喉中怪声时,立即采用对抗反应来加以控制,并与患儿经常沟通,让其了解抽动的负面影响,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避免过度保护或粗暴对待,避免刺激;(2) 当患儿出现相关症状时,可以帮助他们分散注意力,减少提醒,减轻心理负担;(3) 向家长解释多发性抽动症的性质,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减轻他们过度担忧的情绪,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安排患儿的生活和学习,鼓励课外活动,建立亲子信任关系,提高患儿自信心,纠正不良行为

二、对抽动障碍患儿的生活调护需注意:(1)鼓励清淡饮食,避免食用兴奋性和刺激性饮料;(2) 增强体质,预防感染,有助于减少症状复发。

 

参考文献

[1]王春辉.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预后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2]陈雨霞,赵怡,张昊等.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8):61-65.

[3]范晶晶,宋舜意,郝洁.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中医护理措施及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07):106-108.

[4]艾敏.李素卿教授以钩藤益宫散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证治验[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02X):2.DOI:10.3969/j.issn.1672-5085.2009.02.220.

[5]赵玲玲.刘弼臣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J].中医研究, 2005, 18(12):2.DOI:10.3969/j.issn. 1001-6910.2005.12.026.

[6]谭润果,赵坤.赵坤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J].光明中医, 2014(5):2.DOI:CNKI:SUN:GMZY.0.

2014-05-017.

[7]张占玲.徐荣谦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9,5(06):3-4.

[8]刘堂义,胡建华.胡建华治疗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举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05):50-51.DOI:10.16305/j.1007-1334.2007.05.021.

[9]陈芯莹. 儿童抽动障碍病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DOI:10.27044/d.cnki.ggzzu.2021.000130.

[10]高诗宇,吴力群,李盼盼,等.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吴力群教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J].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2):4-10.

[11]陈艳,文佳玉,谢晓芳,等.葛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 2021.DOI:10.3969/j.issn.1674-926X.2021.01.013.

[12]李念,朱翠珍,黄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抽动障碍病因学中的作用[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0, 43(4):4.DOI: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0.04.0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