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骨代谢相关性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徐敏烨

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省 杭州市 311404

摘要

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骨代谢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56例耳石症患者设为病例组,55例骨量减少但是没有耳石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48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用病例组分别和两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骨密度、血清Ca浓度、血清25羟维生素D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骨密度在两次对比中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血清Ca浓度在两次对比中均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差异;血清25羟维生素D在病例组与对照组1对比时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差异,而在与对照组2进行对比时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骨密度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是BPPV的危险因素,而血清Ca浓度不是危险因素。


关键词

BPPV、骨密度、血清Ca浓度、25羟维生素D

正文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由于耳石与骨具有相似的成份及生理,因此近十几年来逐渐有学者研究BPPV与骨代谢的关系。如果二者的相关性得到证实,将有助于探寻BPPV的病因及扩大临床预防和治疗手段。如2003年Vibert[2]在切除双侧卵巢的大鼠并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的模型中发现实验组耳石密度较对照组低(P<0.05),得出骨质疏松与BPPV之间可能存在关系。本文通过我院收治的耳石症患者和体检健康的志愿者的对照实验,分析BPPV与骨密度、血清Ca浓度、25羟维生素D关系。

 

2. 数据及方法

 

2.1 实验数据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66例年龄介于36~87岁间的耳石症患者设为病例组,57例年龄介于38~94岁间骨量减少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57例年龄介于34~93岁间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

 

2.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中耳石症的诊断标准。

(2)经病史、神经系统减压、研究运动检查等确诊为耳石症。

(3)可由Dix-Hallpike试验或Roll试验诱发的典型位置性眼震。

排除标准:

(1)疾病性眩晕者。

(2)入院前已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

(3)内耳疾病发作期

(4)已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者。

 

2.3 观察指标

用病例组分别和两个对照组比较,观察骨密度、血清Ca浓度、25羟维生素D的统计学意义(P<0.05)。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骨密度

病例组为-0.53±1.79,对照组1为-2.51±0.93,明显高于病例组,而对照组2为0.73±1.11,明显低于病例组。两次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1和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病例组与两个对照组骨密度比较


骨密度

病例组

-0.53±1.79

对照组1

-2.51±0.93

F

36.344

P

0.001

t

7.282


骨密度

病例组

-0.53±1.79

对照组2

0.73±1.11

F

17.674

P

0.002

t

-4.197

 

 

 

 

 

 

 

 

 

 

 

 

 

 

 

3.2 血清Ca浓度

病例组为2.19±0.12,对照组1为2.22±0.13,对照组2为2.21±0.11,三组数据几乎没有差距。两次检验的P值分别为0.701和0.49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病例组与两个对照组血钙比较


血钙

病例组

2.19±0.12

对照组1

2.22±0.13

F

0.148

P

0.701

t

-1.295


血钙

病例组

2.19±0.12

对照组2

2.21±0.11

F

0.468

P

0.495

t

-0.757

 

 

 

 

 

 

 

 

 

 

 

 

 

 

3.3 25羟维生素D

病例组为19.44±7.46,对照组1为22.13±7.24,略高于病例组,而对照组2为27.50±10.55,明显高于病例组。两次检验的P值分别为0.659和0.003,与对照组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病例组与两个对照组25羟维生素D比较


25羟维生素D

病例组

19.44±7.46

对照组2

27.50±10.55

F

9.307

P

0.003

t

-4.545


25羟维生素D

病例组

19.44±7.46

对照组1

22.13±7.24

F

0.196

P

0.659

t

-1.926

 

 

 

 

 

 

 

 

 

 

 

 

 

 

4. 讨论

耳石位于内耳椭圆囊斑和球囊斑顶部的耳石膜上,其成分酷似骨组织,含99%Ca2+[3]。耳石是体内同骨组织一样重要的钙调节库,能够参与淋巴液低钙的维持。这表明钙在耳石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而血清Ca浓度偏低可能为BPPV患者耳石脱落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25羟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缺乏可造成骨质疏松,可能为BPPV独立于骨质疏松的另一个危险因素。Yamanaka等研究检测61名绝经后BPPV患者的骨密度,并在耳石复位后随访1年观察其再发情况。结果显示BPPV再发患者的平均骨密度显著低于无再发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的BPPV再发率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的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骨密度降低是BPPV的一个危险因素[4]。所以本文就上述骨密度、血清Ca浓度、25羟维生素D三个危险因素,根据我院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4.1 骨密度

骨密度是衡量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方便准确的反应骨代谢情况,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韩国学者[5]132名BPPV患者根据骨密度值分为三组,以绝经后的52名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平均血清钙在标准实验室参考范围内,正常组25羟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为11.8%,骨质减少组为15%,骨质疏松组为43.1%,BPPV患者的25羟维生素D和骨密度结果呈正相关,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和25羟维生素D缺乏与BPPV有关。

本文两组对照结果均显示BPPV与骨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病例组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说明骨密度的降低确实会增加BPPV的发病概率。而与上述韩国学者的研究有差异的是病例组的骨量是明显高于对照组1,说明骨密度即使没有下降到骨质疏松的程度也依旧会增加BPPV的发病概率。结合两种情况,骨密度降低是BPPV的一个危险因素。

4.2 25羟维生素D

25羟维生素D与BPPV有无相关性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如Jeong等比较100例BPPV患者及192例居住于同一社区无眩晕史健康对照者的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显示BPPV组25羟维生素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而在土耳其一项研究中,BPPV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和25羟维生素D缺乏症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7]

本文两组对照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首先病例组的25羟维生素D是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同时病例组与对照组1的结果显示BPPV与25羟维生素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病例组与对照组2的结果显示耳石症与25羟维生素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25羟维生素D亦受纬度、性别、季节、激素水平、营养状态、生活习惯、职业和伴发疾病影响。本文三组成员均来自同一地区,选取的时间也是囊括了全年,排除了纬度、季节等的影响。同时,我们考虑到25羟维生素D是经紫外线照射转化形成的类固醇衍生物,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在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骨量降低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的患者会进行25羟维生素D以及钙的补充,同时会更多的去进行晒太阳,通过紫外线进一步促进钙的吸收,所以我们认为对照组1的25羟维生素D水平会比病例组高的原因在于人为补充了25羟维生素D,总结上述情况,本文的结果可以认为25羟维生素D是BPPV的危险因素。

4.3 血清Ca浓度

BPPV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推测BPPV患者血钙下降导致椭圆囊斑功能退化,耳石易松动脱落[8]。同时有学者[9]认为耳石可能为内耳钙的储存库,对维持内耳中钙的平衡具有调节作用,而BPPV的发生更可能与内耳钙的含量有关,而并非单纯的受全身钙浓度影响,尤其是前庭的Ca2+浓度[10]。同时半规管和耳石功能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退化,内耳循环障碍可导致耳石碎片脱落[11]。所以血清Ca浓度与BPPV的相关性可能呈现为弱相关甚至不相关。

本文两组对照结果均显示耳石症与血清Ca浓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血清Ca浓度与两个对照组血清Ca浓度相差无几,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接近,说明单纯通过全身血清Ca浓度不能观察到是否会增加BPPV的发病概率,所以血清Ca浓度不是BPPV的危险因素。

5. 结论

BPPV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各个方面因素,本实验将骨密度、血清Ca浓度、25羟维生素D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骨密度降低是BPPV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发现骨密度不需要降低到骨质疏松的程度也会提升BPPV的发病概率;但病例组血清Ca浓度与两个对照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清Ca浓度不是BPPV的危险因素;而25羟维生素D是BPPV的危险因素之一。

当然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或局限之处:如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后续我们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减少偶发性,进一步明确骨密度、血清Ca浓度、25羟维生素D与BPPV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年3月第52卷第3期.

[2] Vibert D,Sans A,Kompis M,et al.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otoconia of osteoporotic rats.Audiol Neurootol.2008;13(5):293-301.

[3] Downey PA,Siegel MI.Bone biology and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osteoporosis.Phys Ther[J].Physical Therapy,2006,86(1):77-91.

[4] Yamanaka T,Shirota S,Sawai Y,et al.Osteoporosis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Recurrence of 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Laryngoscope,2013 Nov;123(11):2813-2816.

[5] Lee SB,Lee CH,Kim YJ,et al,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in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PLoS One.2017 May 3;12(5):e0176011.

[6] Jeong SH,Kim JS,Shin JW,et al.Decreased Serum Vitamin D in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J Neurol,2013 Mar;260(3):832-838.

[7] Karatas A,Acar Yüceant G,Yüce T,et al.Association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osteoporosis and vitamin D deficiency:A case controlled study.J Int Adv Otol.2017 Aug;13(2):259-265.

[8] 孙利兵,杨捷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进展,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年7月第41卷第4期.

[9] 郭思彤,周婧,周慧芳.前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27:561-565.

[10] 吴子明,张素珍,杨伟炎,等.双侧前庭病病因与诊治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12:154-156,211.

[11] 朱翠婷,王琰,陈梅梅,等.青年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7,25:327-3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