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脂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血脂是指血液中的各种脂质,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这些物质以血浆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不可缺少且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脂质异常是心血管疾病(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血脂指标进行监测对于预防、延缓ASCVD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血脂种类、水平划分、脂质异常分类以及与之相关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一、血脂的重要性
血脂,也被称为血液中的脂质,是身体中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它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组成,这些物质在身体中发挥着各种关键的生理功能。在适量的情况下,血脂对身体的正常生理运作至关重要。首先,血脂在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胆固醇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可以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可渗透性,使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更加顺畅[1]。此外,血脂还能够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保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其次,血脂在激素合成和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胆固醇是许多激素的前体物质,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维生素D。这些激素对于维持人体内平衡和正常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血脂的合成和代谢过程是这些激素正常运作的基础。此外,血脂还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高水平的血脂会导致血管壁的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此,维持健康的血脂水平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2]。
二、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标准
对于维持良好的血脂水平,我们应该关注以下指标:总胆固醇水平(TC)应该保持在5.2mmol/L以下,高于6.2mmol/L则代表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水平(TG)应该控制在1.7mmol/L以下,高于2.3mmol/L则代表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HDL-C)应该保持高于1.0mmol/L,而非HDL-C水平应该保持在3.4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理想水平应该控制在2.6mmol/L以下。在预防ASCVD方面,控制LDL-C水平低于2.6mmol/L具有重要意义[3]。对于没有其他ASCVD危险因素的个体,当LDL-C水平低于2.6mmol/L时,他们的ASCVD发病风险非常低。而对于已经患有ASCVD的人群来说,将LDL-C降至1.8mmol/L以下的水平会更加有益。对于轻度脂质异常的患者,我们建议定期监测血脂,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脂水平,以降低ASCVD发病风险。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后,患者的脂质水平无法达到目标水平以下,那么就应该考虑启动药物治疗。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使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LDL-C水平,并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率[4]。
三、脂质异常分类
脂质异常是指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根据脂质异常的具体类型和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多个分类。在脂质异常的分类中,最常见的包括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胆固醇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胆固醇是一种脂质物质,是机体细胞膜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也是合成激素和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5]。然而,如果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高甘油三酯是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超过正常范围。甘油三酯是一种能量来源,但如果摄入过多的能量,超过了身体所需,剩余的能量就会被转化为甘油三酯并储存起来。高甘油三酯水平与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是指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范围。HDL胆固醇被认为是“好”的胆固醇,它可以从组织和血液中收集过多的胆固醇并将其运送回肝脏。降低HDL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指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超过正常范围。LDL胆固醇被认为是“坏”的胆固醇,它可以在血管壁内沉积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针对不同类型的脂质异常,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改变饮食习惯、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减少摄入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食物、增加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适量运动以及使用降脂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脂质异常,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总之,脂质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根据具体类型和程度可以进行分类,包括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和低密度脂蛋[6]。
四、血脂指标的临床意义
4.1总胆固醇是一项用于评估个体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临床意义非常显著。首先,总胆固醇水平是评估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水平的总胆固醇与冠心病和中风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通过测量和监测总胆固醇水平,医生可以及早发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习惯、药物治疗或其他生活方式改变。此外,总胆固醇也是评估患者高血脂症的重要指标之一[7]。高血脂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检测总胆固醇水平,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高血脂症,并及时进行治疗。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可以减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总胆固醇水平还可以作为预测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一些研究表明[8],高水平的总胆固醇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因此,在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预后时,总胆固醇水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那些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个体,监测总胆固醇水平非常重要。定期检测总胆固醇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2甘油三酯是血液中常见的一种脂质成分,它在人体中主要由肝脏合成,并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临床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9]。首先,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展和进展密切相关。高水平的甘油三酯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水平与冠心病、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甘油三酯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能导致血管内膜炎症反应的增加,血液中的脂质分布异常,以及心血管组织中的脂质沉积,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病的发生。其次,甘油三酯水平的监测可以提供重要的健康风险评估。通过测量甘油三酯水平,医生可以评估一个人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将甘油三酯与其他脂质指标如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联合检测,以更全面地评估病人的心血管风险。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决策。另外,控制甘油三酯水平也是保持全身健康的重要一环。
4.3脂蛋白(a)是一种脂蛋白粒子,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脂蛋白(a)的临床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脂蛋白(a)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0],高水平的脂蛋白(a)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心脏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脂蛋白(a)具有类似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致病特性,它可以在血管壁中积聚并导致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血栓形成。因此,监测和控制脂蛋白(a)水平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其次,脂蛋白(a)水平的测定可以提供有关个体心血管风险的信息。与其他脂蛋白指标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相比,脂蛋白(a)更具特异性,更能反映个体的心血管风险。根据脂蛋白(a)的水平,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体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另外,脂蛋白(a)的作用还与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和血栓形成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相关。脂蛋白(a)可能通过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和抑制血液中纤溶酶原水平的降低来促进血栓的形成。此外,脂蛋白(a)还可能通过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进展。因此,脂蛋白(a)的测定不仅可以评估心血管风险,还有助于揭示其与其他疾病和生物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4.4载脂蛋白是一类与脂质运输相关的蛋白质,它们在人体内起着运输和分发脂质的重要作用。载脂蛋白的临床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不同类型的载脂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主要的载脂蛋白,它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高浓度的LDL-C可以引起心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血管内膜损伤等,从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比之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认为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它可以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清除,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监测不同类型载脂蛋白的水平对于评估个体心血管风险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11]。其次,载脂蛋白的测定可以提供关于脂质代谢和营养状况的有用信息。载脂蛋白的产生和分解与个体的脂质代谢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载脂蛋白的水平,医生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脂质代谢状态、脂质紊乱的程度以及饮食和生活方式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基于这些信息,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调整、运动治疗和药物干预等,以达到有效控制脂质水平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新的载脂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例如,脂蛋白(a)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酰胆碱(Lp-PLA2)等脂质生物标志物被认为是心血管风险的指示物。它们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并与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对这些新型载脂蛋白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和疾病的临床意义,并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12]。
五、结语
脂质异常的根源可分为遗传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脂质异常,如家族高胆固醇血症(FH),临床上大部分脂质异常是由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热量摄入过多、缺乏运动、酗酒、药物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脂质异常被认为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血脂进行常规监测,并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改进或药物治疗来处理脂质异常,在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依,胡蕊.常用血脂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8,33(06):461-464.
[2]王旭昕,王仕海.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诊疗中的应用及相关性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17):62-64.
[3]张民庆,王凤莲.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探讨[J].系统医学,2022,7(16):9-12.
[4]王雪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4):53-55+63.
[5]乔希艳.空腹血糖、血脂和糖耐受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患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研究,2022,30(07):145-148.
[6]李香钟.血脂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和符合率分析[J].甘肃科技,2022,38(12):127-129+133.
[7]王陈龙,朱天川,张慧等.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1):26-29.
[8]满青青,李红,赵耀等.不同保存条件下血脂检测结果的Bland-Altman一致性评价[J].卫生研究,2022,51(03):490-496.
[9]刘明名,高莹,彭佳等.非空腹血脂检测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老年人群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01):8-12.
[10]赵元勋,郑燕青.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09):26-29.
[11]马开慧,孙菲,毛磊.非空腹血脂检测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程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3(03):471-474.
[12]彭琰君,韩雪晶,唐红霞等.核磁共振波谱法与传统生化检测方法血脂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2021,36(07):733-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