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教育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郭雷

新疆疏附县布拉克苏乡中学 844102

摘要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学科的教育内涵,即指导学生建立“求真”、“求通”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从认识知识,激发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为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要防止“思政倾向”,构建历史课程与历史德育目标的内在联系,提升历史的基本价值。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实历史的德育内容,以“知古知今”、“知历史规律”、“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为前提,恰当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历史课程之中,使历史课程真正成为育德、立德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初中历史;思政教育;渗透策略

正文


一、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定位辨析

1避免历史课程的思政倾向

在历史学科中提倡课程思政,并将两者结合,使两者达到互补,实现两者的协同增效,但绝不是用思政代位或把思政教学变成历史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寻找思政价值的先决条件,正是要把历史学科做好,把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新课标总结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课程核心素养,将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概括。从根本上讲,这门课是一门教育学科,是一门让学生认识到的主体作用,是一种吸取了人类所有的知识,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信仰与责任的教育。

2寻绎历史课程的思政价值

基于初中落地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政治教学,使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集与散显与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思政价值进行寻绎,首先,要充分发挥历史这一主要途径,充分挖掘出其自身所蕴含的爱国、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因素;二要要在科学、系统的知识构建中,贯彻落实讲理论引导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精神激励感情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策略

1建立思政制度

历史学科,就社会层面上来看,得到的重视并不多,且大多数人对历史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上现在抖音、哔哩哔哩、西瓜视频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有一些自称历史爱好者们纷纷以各种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为噱头来开展流量抢夺战。这一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方面加以评判,但是绝大多数博主并未受过正统的历史学训练,导致其观点和史实与官方史书不符的情况出现。这样不仅会误导学生,其错误的历史观甚至在塑造正确三观方面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历史课程渗透课程思政,可以说是国家对育人工作提出的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相匹配,但初中历史课程渗透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阶段,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从课程思政实施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应教师们的需求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历史课程的周学时)、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制度。

2挖掘教材资源

在中学教科书的中国史章节中,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事件、人物、政治制度、经济措施、科技文化成就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多个角度呈现出了对应的历史演变面貌,而这些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结果,既是人们的智力的集中反映,也是形成了中华民族性格的主要特征。

例如,商鞅的立木为信,说明了以诚为本的道理;鉴真东渡和唐僧西游,不但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往,而且他们那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唐代的对外交往,明代郑和的出使,都显示出中国的以和为贵的特点;杨靖宇与赵一曼在抗日战争中,雷锋与焦裕禄在和平年代中,都是舍小我为大我的模范人物,是践行爱国与家国情怀的模范人物。

又如,唐代实行的是开放的民族政策;历朝历代,中央朝廷都在各少数民族区域设立行政区划,从而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三个代表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每个历史阶段,中央政权都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目标,通过这一点,可以使同学们意识到,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一个团结的国家。同时,在《世界史》也有很多事例,有益于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以华盛顿为首的美国革命和亚,非,拉等地的民族解放,都显示出反抗殖民地奴隶的坚定意志;林肯时代的美国内战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使同学们意识到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与主权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

历史教材是从一个客观的视角来对人们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和介绍,它的内容可以涵盖到人们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如果善于发现,合理联系,有效引导,那么,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是一座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藏,它拥有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引导的素材。

3、创设适宜情境

历史是一门既直观又抽象的学科,很多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原理,教师需要根据历史事实为学生创设虚拟情境,使学生在虚实结合中强化学习,锻炼思维。而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机会,巧妙渗透思政教育,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例如,学习抗美援朝时,教师通过以下途径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渗透:首先,创设音乐情境。在本课的导人环节,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伴随着慷慨激昂的旋律,学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迈场景,也感受到了志愿军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坚定信念。于是,学生在歌曲的启发下,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原因,同时,在音乐的感召下,全面激起了爱国卫国的情怀。其次,创设故事情境。黄继光和邱少云是抗美援朝千千万万战士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事迹展现了志愿军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和品质。教师讲述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故事,能使学生沉浸于故事情境中,了解抗美援朝的整体历程,体会抗美援朝的艰难险阻,同时,被志愿军战士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树立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理想,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最后,创设影视情境。在阐述抗美援朝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怒撕美军北极熊团旗的片段。在美军团旗被撕碎的一瞬间,学生忽然明白了抗美援朝之战不仅是我们的自卫之战,更是我们的自主之战与自立之战。通过这场战争,我们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世界和平,也彰显了新中国的实力与决心,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想明白抗美援朝意义的那一刻,很多学生的眼眶湿润了,他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为祖国的崛起而感到自豪。同时,他们也在心中默默立下志愿:要努力学习,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让她越来越繁荣富强!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思政教育渗透于教学情境中,实现了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三、结语

总之,三新背景下留给基础教育界反思的不只是教学手段信息化的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史还教给人们多样的经验来应对不确定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历史告诉我们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多重要;人与自然交往的历史则告诉我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多重要……“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绝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实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中学历史教师需将以史育人与时代精神充分融合,在追求立德树人的宏远目标上踏出坚实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 刘丽. 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J]. 数码设计(下),2020,9(12):216-217.

[2] 安想. 新课改视野下初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渗透[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740-7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