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建设举措探索——以商丘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为例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李 浩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

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关键任务,而产业学院是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南福田智蓝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强强联合,以“双高”校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商丘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的有效举措。通过整合社会多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多主体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引领和壮大区域内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传播平台。


关键词

产教融合;双高建设;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建设举措

正文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行指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基于MR(混合现实)技术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信息化教学研究”(HBKC217031

0 引言

产业学院是双高建设背景下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紧密对接的主要途径,是政府、学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等多方深度融合、整合优质资源,培养区域内产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1]。行业企业的参与,有助于学校适时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增设顺应区域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有效推动教育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促进地方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2]。在市政府的引导下,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以河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与河南福田智蓝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探索共建“商丘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的路径和具体举措,从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政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政校、校企、政企合作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搭建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平台,培养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发展。

1 产业学院的建设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实行“引企入教”改革,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3]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提出高职院校要“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以提升校企合作水平[4]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通知,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加大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加快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步伐[5]

随着“双高计划”的实施和深化产教融合系列文件的出台,产业学院由于具有产教融合的巨大优势,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从而成为倍受推崇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为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6]

2 高职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2.1有助于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有效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我国“十四五规划”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7]。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涵盖了车辆生产、销售、服务及城市配套设施等上中下游的广阔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扎实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多元办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通过产教对接、学研结合、训赛融通等方式实现人才的精准对口培养和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共用,助力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

201912月,河南省启动实施称“高职双高工程”,我校为“高职双高工程”建设院校之一,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河南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的名单。创建“产业学院”是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主要模式,也是完成“高职双高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抓手。通过“政、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可构建多主体协作互补和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精准对接区域新能源汽车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让人才培养跟上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脚步,助推高水平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的建设。

2.3 有助于新能源汽车高素质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新四化”的趋势,除集合传统汽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外,还融汇了新型动力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先进技术,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知识全面化、技能复合化的新要求,需要培养具备新能源汽车部件生产、整车装配、维护与维修、质量检验、性能检测等多方面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可充分发挥“政行校企”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融通,培养爱国、爱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最新前沿新能源汽车技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复合型、创新型、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

3 高职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建设举措探索

为确保政府、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主体在产业学院办学中的重要作用,需多方共建育人载体。以商丘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为例,计划通过共建多功能协同育人平台、专业群发展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平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及科研创新服务平台等产业学院的运行载体,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社会培训等功能有机融入,集“产、学、研、转、创、培”六位一体”。

3.1 共建多功能协同育人平台

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采用“政策+资产+技术+资本”的股权结构模式共建多功能协同育人平台。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协调资金,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技术技能平台等固定资产以及人员和技术,企业以教学场地和资本等要素入股,利用河南福田智蓝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园区内的现有厂房改造建设一个多功能校企融合基地,划分出生产线、一体化教室、实践训练场地、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服务中心、1+X培训与考核、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大学生技能竞赛等功能区,实现真实生产、一体化教学、实习实训、技术研发、社会培训、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各要素的统一部署,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学习空间,达到以产助学、以研促产、学训结合、训创融合、课赛融通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3.2 共建专业群发展平台

通过组建“订单班”或“冠名班”等形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行“双导师”培养。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协同共进,共建专业群发展平台。

结合企业典型岗位的任职需求和1+X证书制度,校企联合开发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1+X课程体系;引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参与产业学院的教材编制,挖掘合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分析项目,联合开发一批立体化、职业教育规划及活页式等新型教材并配套开发包括案例、电子课件、题库、多媒体资料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建立虚拟仿真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课堂教学改革;选送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引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通过切实贯彻执行“三教”改革,促进专业群的全面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档升级。

3.3 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校企一体、产训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践中心。发挥企业的场地、技术、设备等优势,建成以生产性项目教学为主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以工学交替、现场实习、现代学徒制为主要教学形式,有效开展学生实习、实训、见习、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活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中融入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现代社会科技,学生在真实项目、真实场景中“学做思悟”,提升岗位能力,有效助力高端技术人才的输出。

3.4 共建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产业学院,整合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多方资源,发挥校企拥有的各类人才、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优势,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科研团队,共建博士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创建科研创新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参与产业学院办学的各方资源,向相关主管部门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大力推动科教融合,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生产、以科研促就业,保障技术研究成果的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3.5 共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实训中心、省级技术技能平台和实验中心等资源与企业共建大学生科技园、众创和创客空间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聘请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定期给大学生做创新创业专题报告、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等。组建大学生创新社团,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各项创业活动、创客活动、科技项目孵化活动等,同时将优质项目进行产业化,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6 共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平台

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共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平台。探索校企人才互聘、互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和兼职兼酬制度,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完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行业专家、协会领导、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等人才在产业学院可以以兼职或特聘教师身份任教,学校给予薪酬。同时,学校骨干教师完成产业学院教学任务后,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到企业驻厂学习和挂职锻炼,锻炼期间企业也给予相应的薪酬。这样,校企双方人员都可转变为教员,具有教师、师傅、员工等多种身份,不仅负责知识的传授、现场的指导,而且与学生一起从事生产实践操作,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壮大“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通过校企人员的双向聘用和双向职称晋升等手段,保证身份转变的长期有效性,从而真正打通校企人员的“多重”身份,真正实现“多元化、多主体”育人。

4 结语

我校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是在“双高”校建设过程中对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一次尝试,对多功能协同育人平台、专业群发展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平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及科研创新服务平台等平台共建举措进行了探索,但产业学院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需解决的问题,诸如现代化治理结构不完善、政府政策不清晰、多主体合作办学的运行模式不完善等。今后,学校将紧紧抓住“双高”校建设的契机,紧跟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探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发展的新问题和新思路,努力培育打造现代示范性产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新喜, 唐亚平. 双高建设背景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科技视界, 2021(31): 99-101

[2] 宋卓兖. 产教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22): 160-161

[3] 荆妙蕾, 程欣. 产教融合视域下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路径研究——以纺织工程专业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3): 25-31

[4] 谭庆明, 王自立, 尹兰芳.  双高计划  视阈下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必然及路径选择[J]. 广西教育, 2019(39): 92-93+107

[5] 李妍妍, 李长威. 基于产业学院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 营销界, 2021(35): 144-1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