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运用思考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吴杰

南京新高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

水利事业是国家重要的公共事业之一,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患灾害不断增加,因此水利防汛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及行业中,信息化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综合管理和项目分析的能力不断提升。在水利防汛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工作效率。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发挥出较高的价值。在实际运用中也包括了很多种类型,发挥了较为全面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水利防汛工作;运用思考

正文


前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在现代化建设当中,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持,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发展中,水利防汛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要避免洪水等水患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保障经济发展安全稳定。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水利防汛工作中,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高效。

一、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概述

在水利防汛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借助智能云信息技术、应用大数据化等,统一汇总处理水利工程及水情信息,并通过分析总结,获取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信息,为水利防汛工作提供支持。水利防汛成功的重要基础,就是将智能化技术结合起来,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综合应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大量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增加了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1]。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冰川融化,降水增加,各种水患灾害频发,对国家社会经济造成了阶段的损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洪灾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必须开展好水利工程建设及防汛工作。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和海量存储,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快速分析各类信息数据,对各个区域降水、气候变化情况随时关注,及时制定和实施防范措施。在预计发生洪水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强化防控能力,提高水利防汛工作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来临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图片1.png 

二、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等水域环境。尽管在很多位置修建了防洪设施,但是在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多的情况下,防洪工程应对水汛的能力也会减弱,进而间接增加了发生洪水灾害的风险。水火无情,洪水灾害会导致大片民众房屋和工厂建筑倒塌,农作物受到毁灭性打击,受灾群众无家可归。更严重的是,在洪灾过后很容易爆发大范围传染病,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洪灾的严重危害不但会对人民造成伤害,也会让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2]。因此,必须要做好水利防汛工作,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预防和报警的处理能力,能够更及时、更有效的应对各种水患灾害,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保障工农产业正常生产秩序,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应对洪涝灾害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预防大于治理。而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点,及时分析各类信息,提前预制灾害发生,才能做出有效的防范。

图片2.png  

三、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类型

(一)网格化管理技术的运用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水利防汛工作的网格化管理。根据防汛突发时间的程度轻重、发生频率等信息,将防汛区块划分为不同的网格,能够使应对防汛更加精准,符合现代化水利防汛工作的优化要求,也体现出了对信息化技术的灵活运用。在网格内,对管理部件加以明确,能够保证智能化的网格内部信息流动。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应对防汛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需要保证快速高效的信息流动。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其优势体现在处置流程和结果的标准化,运行控制由事件驱动,网格化部件密切关联等方面。因此在水利防汛工作中,采取智能网格化管理策略,效果十分理想。

(二)信息数据库技术的运用

    信息化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各项决策制定,都要以数据库为基础,因此运用水文信息智能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充足的数据保障。水利防汛工作结合智能信息技术操控数据库,可对水文信息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在很多主要流域附近,都对大量的水利观测数据进行了保存。随着工作的开展,观测站点数量的增加,水文观测获取的数据信息也在快速增加。水利防汛工作的各项决策都需要将水文观测信息数据作为基础资源,通过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才能促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化可以加快信息传输,数据化可以加快数据检索,以充足的数据和便捷的网络为基础,实现对水文数据的充分利用。水利防汛工作开展中,涉及到很多参数,如降水量、积水水位、水流量等。获取的参数主要是通过观测初始数据推演后,获得的本次防汛特征数据。其类似于样本,能够对以往总体数据规律加以体现,为决策提供依据。数据代表了总体性,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3]。当前很多经常发生洪汛灾害的地区都已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连接,借助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紧密联系。部分地区技术先进,网络公司和防汛部门建立联系与合作,构建防汛信息平台,从行政管理、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入手。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满足人们对防汛相关信息的查询需求,降低了水利防汛工作人员的繁重任务。在每年汛期期间,水利工作人员和相关周边人员,都可对天气及汛情情况密切关注。借助智能化的信息数据平台,可以对相关信息提前了解,及时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和措施。水利防汛工作不单单是工作人员的责任,与广大人民群众也息息相关。因此,在数据库建立之后,确保不和保密政策发生冲突,可在数据库中纳入天气情况、防汛信息等,并且运用互联网渠道面向社会公布,使群众查询和了解水利信息数据的需求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水利防汛工作的智能信息数据库,使全民防汛成为了可能,有效提高了水利防汛工作的成效。

(三)视频会商系统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体现出了方便快捷和安全可靠的特点。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研究人员也加快了应用速度,利用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构建了远程防汛会商系统。会商系统主要是采取超文本信息系统集合的方式,将音乐、视频、图片等整合呈会商信息进行展示,进而实现更好的动态性、便携性、交互性特点。远程视频是视频会商系统主要的传播方式,利用宽带网络连接,采用智能仿真、智能预警,将降水、水位、水量等各个节点的水情信息向外传输。相对应节点的专家、决策人员、工作人员等,可以利用视频开展远程指导、决策、交流、讨论,不需要亲自到场也能解决各种问题,使决策效率大大提升。由此可见,在水利防汛工作中利用视频会商系统,可以使决策指挥效率得到提高,保证了防汛工作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更好的应对和方法水患灾害。

(四)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运用

    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信息化技术也朝着各个领域逐渐延伸。在全球广域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等方面,也都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在防洪抗旱等救灾工作中,对GPS技术、DBS技术等卫星定位系统都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在发生洪水灾害的情况下,对于灾害位置快速准确的确定,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可以基于卫星定位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载体,以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影像传输,实现了综合平台的运用,对于防汛水利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很多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我国都对卫星定位系统展开了应用,有效监测相关情况和信息,使洪涝灾害的危害与损失大大降低。

(五)智能云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运用

    智能云技术是当前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之一,在局域网或广域网的条件下,能够将网络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人工智能进行整合,满足数据共享、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计算等一系列要求。该项技术智能化程度较高,在水利防汛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例如,构建末端传感器降水观测系统、降水预警测报系统等,合以广泛的实施智能技术综合运用效果。在末端传感器方面,包含了墒情、温度、雨量、水位、含沙量等检测设备,其优势在于分布位置偏远、分布范围广、分布面积大,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采集传输大量信息,发送给防汛监控中心及决策机构。传感器智能通信技术运用了卫星、短波、GPRS等组网技术。与卫星联网技术的高费用成本、必须展通特定通讯频道的短波传感相比,GPRS的组网成本更低、灵活性更高,对原始数据能够快速方便的采集。同时,传输信息不受中控及站点距离限制,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传感方式的选择应当确保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设备采集数据主要是运用机器操作的形式,如果发生故障,可能导致数据错误的问题,进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因此,在水利防汛工作中,要重视对GPRS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更为严重,大量的冰川融化造成降雨量增加,水位上升,导致很多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情况,要不断提高水利防汛工作的效率和成效。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监测数据和高效方法,从而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洪涝灾害,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持恒.浅析凉山水文信息化技术应用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作用[J].信息周刊,2019,47(36):167-169.

[2]陈浩浩.水文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9,37(26):144-148.

[3]李敬文,马新国,张长军.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28(17):142-1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