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学为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
关键词
以学为主;小学语文课;教学模式
正文
前言
针对目前仍存在的“以讲为主,以教为主”的问题,提出了“以学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旨在改变教师占用教学时间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提倡并形成一种“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多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把生机勃勃的语言课堂弄得筋疲力尽,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全面发挥。对此,我们不免要问自己:究竟如何才能把教育做得有效率呢?如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学为主”课堂模式实施的基本理念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当前“以教为主”的教学状况:一是从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等方面,由主导型向“引导型”转化;转变传统的“以授为主”“以讲为主”“以牵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模式,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改变“以听为主”“以受为主”“以记为主”、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探索、探究。在改变“教”和“学”模式的前提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才能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1.树立“大语文观”,加强语文素养培养。
如今,素质教育好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只看到了学生的特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他们的身上,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多么的匮乏,哪怕它的魅力再大,也难免会大打折扣。这就像是养一盆花,如果只注意修剪,不注意培育土壤,那么每一朵花都会枯萎,而语文教育,就是肩负着这个重任。当然,要将这一项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语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通过学习一两篇名人名著或一阵子猛扎死学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改变人的一种学习品质经过长时间的熏陶而成的内在质量的改变。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则是建立一个高效的课堂的先决条件。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在每一堂课中,老师们都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个又一个又新颖又有特色的导学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抓住思维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言教学问题。所以,建设高效的课堂,尤其要重视“学会学习”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解疑,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老师就要以教学目标和要求为依据,让学生以最基本的词语、句子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互相提问、互相回答,或者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对课文的思考和解答,从而更加正确、深刻的理解课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有主见、不盲从,做出多种解释后还能自圆其说,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原创性。当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时,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力就会被充分发掘出来,从而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强化团队合作、共同探究
一堂课是否高效,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只有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投入,才能形成高效的课堂。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不少老师也在进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实践。小组活动解决了学生大规模参与到课堂中的问题,解决了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的问题,解决了学习情绪调节的问题,也解决了合作习惯与能力培养的问题。加强团队合作,共同探究,推动小组和个人的自主学习,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设计好导学提纲,在分组之前就要设定好任务,让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最关键的是要设计出有价值的思维问题。再进行小组学习之后,学生要以思考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并且要掌握好时间,要有节制,不能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二是组队时要周密安排,要考虑到每一级的水平,要做好中差组的配合和补充,以利于组队之间的竞争。每个人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或者是具体的任务,这样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都有事情可做,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可以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合力,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各取所需。三是强化监管。老师要接近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课堂中去,防止一些学生不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协作学习中最大的禁忌就是不能协作、“各自为政”、小组协作流于形式等。四是在小组活动中,要进行总结,交流学习心得,评估学习成效,分析得失,并对同学的发言进行适当的指导,加以补充和纠正,使之趋于完美。尤其要注意找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感觉到自身的进步。
4.教学中有效引导和科学调控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准》中已清楚地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在执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却产生了一些偏差,他们只注重形式,这就导致了在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被削弱,探究和合作学习被泛化,启发式教学被简化,各种活动被无效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把“课堂”还回去,让“学习”“交流”和“展示”等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换言之,不要总是想着要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要把讲授变成启发,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带着疑问去探究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者”的角色,做好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一是要做好教学设计,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找准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思路,把握好重点和重点,以“教无定法”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做到有张有弛。二是要对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活动有较好的把握,要精讲精讲,把握好讲授的最佳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点拨引导,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从对教的本身的关注转向更多地对学生的学的关注,对学情进行关注,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结语
总之,在当前教育体制不断变革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具有创造性,主动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原有生态,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采用一种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语言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得到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孔婷. 小学语文“以学为主”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50):8.
[2]孙 烨.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8).
[3]吕婷婷. 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 年轻人,2020(6):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