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对社区中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人群的管理效果
摘要
关键词
体重管理;社区;超重;中心性肥胖
正文
据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饮食结构的调整,肥胖症的发作概率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肥胖不仅影响形象外观,受不同体质影响,当体重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过度的肥胖会干扰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部分症状表现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2]。因此,合理、科学地控制好体重有利于改善肥胖人群的身心健康,但由于部分肥胖症患者对健康知识认知的不足,自我管理效能较低,使得减重效果不明显,生活质量提升幅度小[3]。本研究就此分析体重管理对于社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的帮助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将正式开展时间定在2021年4月,并结束于2022年8月,对此期间我社区内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人群做筛选比对分析,从中选出符合条件者共110例邀请参研,通过随机抽签的手段平均分两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较多,31例,女性24例,时序年龄均值为(46.37±2.72)岁;研究组中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30例、25例,时序年龄均值为(46.20±2.31)岁。在反复比对过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后,能够确认不存在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备临床参考价值,全部参研对象均对研究知情理解,自愿签署参研同意书。
纳入标准:参研对象的时序年龄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具备基本沟通交流能力,体重在80kg以上。
排除标准:患先天性心脑血管类疾病,重要脏器存在功能衰竭迹象,接受过脏器摘除、移植手术,患精神类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干预方案。首先为参研对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以及联系方式,并随月更新对象的体重及BMI指数记录,通过电访、上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参研对象的饮食偏好、运动锻炼频次及生活习惯等信息。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还接受了体重管理方案。(1)健康知识宣教:依据参研对象的实际文化程度高低选择合适的的健康知识宣教方案,内容包括过度肥胖对生活的影响、对自身健康的危害、日常饮食禁忌、生活作息等,提高患者在该方面的认知程度,促使其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危险因素时能够增强警惕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若参研对象的文化水平较高,为其发放宣教手册供其自行阅读即可,同时在社区内张贴健康知识海报,分发宣教传单;若对象文化水平低,则将宣教方式改为口头宣教,通过上门交流或组织宣讲会等手段,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有效传达信息。(2)日常生活干预:在饮食方面,依据参研对象的实际口味偏好,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食谱,多以轻油少盐为主,同时严格控制对糖分的摄入,减少食量,同时指导对象监测血糖数值,避免因饮食结构的改变而发作低血糖症状;在运动锻炼方面,指导患者在自身体力允许的前提下适度运动,可以从饭后、睡前散步等开始,也多建议其通过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的方式在锻炼体质的同时促进社交,改善身心健康。(3)建立交流小组: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为参研对象建立起沟通交流小组,定期举办活动,邀请专家讲师为大家科普讲解健康知识,为其答疑解惑,并鼓励参研对象之间多交流沟通,建立起共同进步的情感联系,帮助对象找到认同感,互相鼓励,从而使其能够获得正向的情感支持,改善因肥胖而出现的负性情绪。(4)监督管理:由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为参研对象测量体重与BMI指数,记录在册,并通过问询的方式掌握患者的近期饮食生活习惯,指出不当之处,告知其日常个护技巧。
1.3观察指标
利用自制量表评估两组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包括健康认知、生活习惯认知及饮食认知三项,每项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认知程度更高;分别在干预管理前后为两组测量体重及BMI指数,并评估比对两组的身体改善情况,数值下降幅度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利用自制量表评估两组的情绪变化情况,内容包括正性情绪及负性情绪两部分,每项满分均为50分,变化幅度越大,情绪改善越明显;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比对两组的生活质量水平,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综合健康以及精力八项,每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全部数据均经由SPSS28.0软件计算、分析、处理所得,卡方、t检验分别对应计数、计量资料,比对结果差异以p<0.05体现。
2.结果
2.1 对比两组健康知识认知程度
研究组对象的三项健康知识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数据的比对结果提示其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健康知识认知程度(±s/分)
组别 | 研究组n=55 | 对照组n=55 | t值 | p值 | |
健康认知 | 干预前 | 76.51±14.50 | 77.39±12.95 | 0.3356 | 0.7378 |
干预后 | 85.38±14.81 | 79.84±13.38 | 2.0585 | 0.0419 | |
生活习惯认知 | 干预前 | 67.18±15.44 | 68.20±15.46 | 0.3462 | 0.7299 |
干预后 | 76.38±13.64 | 71.22±13.09 | 2.0242 | 0.0454 | |
饮食认知 | 干预前 | 72.18±14.16 | 72.94±13.28 | 0.2903 | 0.7721 |
干预后 | 88.16±13.49 | 81.71±13.15 | 2.5391 | 0.0125 |
2.2对比两组干预前后体重及BMI指数变化情况
研究组对象经过干预管理后体重下降幅度相对更大,且BMI指数也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数据的比对结果提示其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体重及BMI指数变化情况(±s/分)
组别 | 研究组n=55 | 对照组n=55 | t值 | p值 | |
体重 | 干预前 | 85.38±14.81 | 84.84±13.38 | 0.2006 | 0.8414 |
干预后 | 75.51±14.50 | 81.39±12.95 | 2.2430 | 0.0269 | |
BMI指数 | 干预前 | 32.18±4.16 | 32.94±3.28 | 1.0639 | 0.2897 |
干预后 | 28.16±3.49 | 30.71±3.15 | 4.0225 | 0.0001 |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饮食生活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部分研究表明我国超重、肥胖病发作概率的上升速度在世界范围位列前茅[4]。过度肥胖不但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之处,还会使得血糖、血脂、血压不断升高,从而影响到心脏功能与部分脑部神经功能,继而引发多种脏器类疾病,增加机体负担,威胁其生命健康安全[5]。不仅如此,过度肥胖也会影响人的气质与外在形象,与他人的鲜明对比会摧毁肥胖病患者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使其出现自卑等负性情绪,久而久之发展成心理疾病,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6-8]。由于部分肥胖病患者在相关知识方面认知不足,对自身的健康情况缺乏合理的评估,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生活饮食习惯并未得到调节,使得体重下降困难,总体改善效果不明显,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水准[9-10]。
本研究基于此应用了体重管理方案。首先根据参研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平程度,选择了合适的健康知识宣教的手段,提高了宣教工作的普适性与有效性,促使其进一步了解肥胖症,帮助其摆脱知识盲区,明白过度肥胖对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危害,使得其能够提高警惕性与自我管理效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配合干预工作;其次,研究还从日常生活干预与运动锻炼两方面着手,指导患者调节饮食结构,通过锻炼的方式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敞开心扉、提高社交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第三,研究考虑到参研对象的心理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体重,因此有意识地建立了交流小组,帮助对象与对象之间加强联系,彼此鼓励、共同进步;最后,通过管理制度监督参研对象的体重变化情况,同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据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参研对象的健康知识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体重与BMI指数的改善幅度更大,正负性情绪的变化趋势更明显,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比对结果提示出显著差异(p<0.05),证明研究有意义,体重管理对社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的帮助作用相对更出色,临床值得投入应用并做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鹤璇,于洁,李里诗洛,等. 西昌市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22,49(23):4241-4245.
[2]叶鹏,陈霞,魏东,等. 肥胖指标和甘油三酯对中老年人群糖代谢异常的预测价值[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4):22-26.
[3]胡浩杰,宋晓昀,金东辉,等. 中国四省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肥胖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21,38(9):1015-1021.
[4]王红霞. 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对腹型肥胖型高血压患者腹围及体重指数的干预效果[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3,30(2):85-87.
[5]刘爱姣. 门诊-社区联动赋能教育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肥胖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4):69-71.
[6]赵蒙,张舸,刘峰. 体医融合背景下基于移动互联平台对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服务效果评价研究[J]. 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3(3):318-321.
[7]吴娟丽,单敢,陈远虹,等. 功能社区职业青年超重与肥胖流行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上海医药,2022,43(8):4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