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劳动教育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
正文
前言
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传承优秀的劳动精神,丰富劳动经验,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形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整个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以此更好地保证学生素养的全方位发展。小学阶段属于学生的启蒙阶段,许多思想和行为都正在成型中,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但是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会中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都已经常被忽略。学校里,老师不会专门去开设一堂课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更不会有目的地去教学生如何劳动;在许多家庭中也同样如此,家长都把孩子当成宝,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别说干家务活了;而在社会,大部分人、公司、企业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老师、家长和社会中的许多人都仅仅只是看重学生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学科的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所以本篇文章就劳动教育融合到小学语文中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结合语文课程素材,强化劳动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是小学的重点学科,学生每天都会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因此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机会会更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祖父的园子》一文教学中,根据文章中的内容,结合劳动教育,将二者有效渗透,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文章中涉及了蔬菜的种植与管理,洗衣服、叠衣服以及做饭等劳动内容,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简单的劳动。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进行蔬菜的种植,在种植蔬菜中应重点进行浇水、施肥、松土、除虫等工序,把握好开展这些内容的时间。比如,在阳光充足的时候不适宜浇水,浇水应选择在早晚阴凉的时候。学生在学习到这些劳动知识后,可以在家中实践,种植一些常见的蒜苗、韭菜、生菜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洗衣服、扫地、做饭,帮助家长完成一些家务,不仅可以获得家长的肯定,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的自觉性。
二、深挖语文科目资源,培养劳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劳动内容不够明显,教师应当将语文教材中渗透的隐性劳动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更好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学生的生活之中,可以通过阅读联想以及剧本表演方式,提升学生对语文资源的深度理解,分析教材中深藏的劳动教育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劳动资源,提高劳动教育效果。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感受教材文章中的劳动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时,老师要用“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来让同学们了解我们国家的太空事业,从而意识到我们国家几千年的“飞天梦”已经完成。在导论部分,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空间飞行器顺利升空,这是我们人类飞天之梦走向新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时刻让我们的民族充满了自信与自豪,老师带领同学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千禧年之梦”的兴奋与振奋。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重点剖析:一、古代人对上天的想象;第二,我们国家对火箭进行了勇敢的试验,第三,我们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史普尼克。通过这种层次的联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载人太空飞行的成功,实现了古代和现在的人们的梦想。随后老师从这篇文章里,发掘出了关于劳动的知识,古代的人们只会空想,不会去做,就不会有神舟五号的成功,它的成功,是几代中国宇航员的心血结晶,也是无数科学家和普通工人的心血结晶。用对这篇文章的深刻理解,让同学们更加喜欢上自己的工作,从而提升同学们的劳动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远大的梦想,从而克服自己的惰性,提高自律性,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辛勤的劳动是不可能实现这些梦想的。
三、在语文教材内容中对劳动知识进行充分挖掘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文章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知识,有的表达出来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有的记录着劳动技能,而有的则是记录着不同人们的劳动活动。而学生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语文方面的内容知识,习惯性地忽略劳动教育知识内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和研究,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时,语文老师在讲解到有关劳动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那个时期劳动人民的艰苦以及朱德总司令都还亲自参加劳动,让同学们了解和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这样一来,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劳动内容知识。
四、通过作文渗透劳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撰写是其学习的一大难点,写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项目。在写作教学训练中,教师通过写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知文章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思绪,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完成一篇文章。在习作教学中也可以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在习作的练习中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认识更多的劳动内容。教师将优秀的作文在课堂中分享,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朗读优秀的文章。在这些优秀的文章中会涉及部分劳动场景,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尝试,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新编故事”习作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劳动为主题,让学生进行习作,学生可以描述自己身边熟悉的职业,也可以描述一个劳动场景。医生、警察、消防人员、农民等都可以选择,结合这些职业的特点以及劳动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加深对劳动内容的了解。比如,学生可以描述消防人员,在接到任务通知的时候,不管当时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立即停止,马上出发,到达现场后要扑入火海,时刻面临生命的危险,有的爬到高空中救火,有的疏散人群,很多消防员在工作中都会受伤。在习作练习中,学生可以将消防员不顾生命危险的勇敢精神描述出来,也可以结合他们高超的技能,即使被浓烟熏得面部漆黑,即使从火海中几进几出,都从容不迫,展示着自己高超的技能,使人们可以感受他们的伟大,他们保护着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安全,他们扑灭火海,拯救人们的生命。在习作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消防员的勇敢,城市的安全需要他们的守护,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消防员为榜样,使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方面,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写作其实就是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事物的表达和表现,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将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来进行作文教学,将生活中的一些劳动知识与写作相结合,一方面可例如:在小学语文《习作:写日记》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并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协作。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后要写日记,同时也要尽量多地记载他们在课堂之外的生活。同时,当学生从学校返回家里的时候,父母也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还可以让孩子们做些家务,让他们去体会生活所带来的酸、甜、苦、辣,教会他们一些生活的必备技巧和在生活中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并指导他们利用写日记的方法,来对生活展开全方位的记录,还要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合进去,学会用写作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学习技能,又能够养成他们热爱生活,并在生活中养成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与家长进行交流,安排给学生劳动实践
劳动对于学生以后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本身就是十分注重实践能力,所以一定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劳动意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并且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一同协助学生进行劳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劳动机会和劳动条件,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语文老师在语文知识中进行劳动知识渗透之后,还有让学生放学后亲自动手劳动。为了避免有些劳动意识不强的家长认为学生的劳动是没必要的,语文老师要和家长沟通交流好,让学生回到家中进行劳动,一方面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文章内容,另外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
例如:在完成《慈母情深》的教学工作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母亲劳动的辛苦和不易,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劳动任务,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做一些平常母亲做的家务劳动。可以让学生扫地、拖地、擦桌子、洗碗等这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在进行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母亲平常做家务劳动的辛苦,从而让学生更加关心和体贴父母。这样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更加理解和体贴父母,变得更加听父母的话。
六、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劳动,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项活动。若想要拉近学生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距离,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生活角度入手,这更能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促使学生自觉接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转变融入角度,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其作为融入点。这时候,劳动教育将不再那么遥远,而是更加清晰、更加生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效益会得到明显提升,还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有利于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快速形成。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由于本篇课文通过描写雷锋生活的点滴,突出劳动,教师就可从这个角度入手,融入劳动教育。第一步,带领全体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雷锋每一次的劳动,为之后劳动教育的融入奠定基础。第二步,让学生以雷锋为例,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想想是否能找到像他一样默默无闻付出劳动的人。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会想到清洁工,还有的学生说教师也付出了劳动,等等。这时候,相信学生已经发现自己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劳动。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主动参与劳动,像主动捡起垃圾扔到垃圾桶等。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让其充分地发挥出文本与劳动教育的双重教育作用,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的指导,让他们体会到教材中显性的与隐性的劳动因素,从而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让他们了解到劳动的价值,让他们对劳动有足够的尊敬,让他们有一种对劳动的热情。利用劳动教育来弘扬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丽梅.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中的实践路径[J].中国标准化,2023(6):198-200.[2]刘钢琴.让语文教学为劳动教育赋能———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亚太教育,2023(5):72-74.[3郭智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2(44).[4张娟芳.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