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背景下如何培养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摘要
关键词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
正文
前言
当前初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从宏观层面来看,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志是立德树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来落实立德树人;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借助于新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来优化自己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能够面向应试需要的分数,而且可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让立德树人的目标切实落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识到,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
在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背景之下,思考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这一课题笔者曾经打了一个比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既指明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方向,同时又提供了坚实的改革基础。这就如同植物的生长那样,一方面将生长的方向指向天空,另一方面又将生长的根基牢牢扎在泥土里,只有真正做到扎根土地而向上生长,那么这棵植物才能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成长的空间相对狭隘,教学中形成的眼界、教学中所依赖的资源,都无形地影响着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升。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语文教师如何突破环境的局限,并将教学素养提升的萌芽生长出来,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引领。在笔者看来,这一引领就应当来自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所要突破的窠臼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二是教学行为。一个教师拥有怎样的理念非常重要,可以说理念是一切行为的先导。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给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带来的启发是,语文教学一定要突破传统的甚至是机械的听说读写,一定要让学生处于灵动的学习环境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才能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得以落地。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不意味着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行为,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当中存在着不少理念与行为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教学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而从具体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将先进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行为当中,也就可以真正促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提升。
由此综合来看,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指导力量所在,教师要充分从中吸收能够促进自身教学素养提升的营养,然后转换为具体的操作策略。有了这一策略的支撑,那教学素养的提升也就指日可待。
二、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视角下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例析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与专业成长的智慧往往来自日常的教学经验积累。教学经验来自教师对自身教学案例的关注与研究,当语文教师立足于教学素养提升的时候,以具体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抓手来进行分析,本身就是重要的策略之一。诗歌是每一册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诗歌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有效的诗歌教学之前,对编入教材的诗歌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按照预设的思路去实施,在教学之后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是实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三个重要环节,而这三个环节所形成的闭环,则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素养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其中包括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歌。对于这一单元诗歌的解读,笔者以为应当分清主次。考虑到教材编写的顺序,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首因效应,对曹操的《观沧海》进行深度解读就是应然之举。这首诗脍炙人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于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海上景色,将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抒发出来,这样的融合能够让诗人的豪情壮志得到表达,同时又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情感上的奔放、思想上的追求,感受到建安风骨的真正意蕴。
从教学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这里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人的心境,从而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与诗人的心灵发生共鸣?诗歌教学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读懂诗韵;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诗歌教学应当让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本身就是教学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表现。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设计在教学当中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通过图片与声音的提供,通过视频与动画的辅助,来让学生在阅读诗中每一句的时候都能够形成相关的表象。
事实证明,只要这些表象能够顺利生成,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深入一步。比如诗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有东临碣石之感,有观沧海的豪迈胸襟;又比如说诗中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关键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诗人还是自己,当遇到值得庆幸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教学中通过引导让学生形成这一认识之后,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志就是看学生的输出,看学生有没有作诗的动机……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策略解读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情境创设到位,那预设的目标就会自然实现。在目标达成之后再来回顾并反思评价教师的教学努力,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已经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表现与收获,尤其是不少学生在学完此诗之后,都有一种豪迈表达的冲动。面对学生的这一动机,笔者鼓励学生尝试像作者一样去作诗,不少学生所创作出来的诗也可圈可点。由此反思教学素养的提升及其策略运用,可以发现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而言,面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需要,教师要将教学素养提升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身上。也就是说,只有创设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境,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才能证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真正得到了提升。这是以学定教思想的体现,也是新课标颁布之后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四、研读改革文件,提升教学素养
教育是国之大计,在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教育事业也应当向着更加公平、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然而,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会沉浸在过去的教育评价形式中,导致语文教学低效,难以促进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地,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是众多教育学者的智慧结晶,因此能成为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明灯,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应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进行学习,借鉴文件中的要求,革新传统的教学形式,从而在打造精彩的语文课中,不断推动教学素养的提升。例如,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中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在进行教材编写时,编撰者也有意识地融入了德育元素,期望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基础语文知识之余,也能汲取其中的精神食粮,不断润泽心田。因此,为了落实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要求,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教师也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以《敬业与乐业》这节课为例,文章中包含大量的论证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议论文解读能力的发展,也包含“用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人生哲理。在对教材进行解读时,教师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挖掘其中的深意,并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对“敬业与乐业”的精神进行真切领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系统性文件,能充分彰显教育发展的规律,推动语文课的现代化建设,让课堂真正地呈现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主动地学习相关文件,能在创建高品质的课堂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提升教材解读能力等教学素养。
五、引入竞赛机制,调动教师活力
在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许多教师考入农村教师编制后,便选择“躺平”,不继续钻研教法,促进自身教育能力的持续发展,这也是造成农村教育效果与城镇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究其根本是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出现了问题,学校的教育环境也难以调动教师的发展动力。竞赛机制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好胜心,教师为了在竞赛中拔得头筹,会主动革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对此,为了让农村语文教师积极地学习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相关文件的内容,学校可以创建教师技能大赛,激发教师设计独具一格的语文教学课堂。比如,学校可以开展“教师教育技能大赛”,并明确参赛人员和参赛要求。参赛人员为全体初中语文教师,参赛要求为“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相关文件进行学习,围绕其中的要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为了在比赛中获得胜利,会主动地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进行学习,创新性地设计语文教学模式。当教师做好准备后,学校再搭建平台,请教师有序参与竞赛,并由专业人员对教师设计的语文教学课堂进行点评。随后,根据比赛结果,学校可以对优秀课例进行展示,以供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落地。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离不开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更离不开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审视——将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可以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策略的凝聚提供助力。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继续立足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色,主动开辟多元化的学习渠道,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在促进自身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为学生建构精彩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 [1]陈兴宇.初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探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1.DOI:10.27778/d.cnki.gqhzy.2021.000166.
· [2]雷明珠.浅析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J].考试周刊,2020(69):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