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肺运动试验评价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康复优势
摘要
关键词
心肺运动实验;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优势分析
正文
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的共同点是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功能异常,影响身体的正常运作。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1]。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并发症,是指冠状动脉中的血栓阻塞了一段时间,导致心肌坏死。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身体,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通常伴随着呼吸困难和水肿。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血管内层被脂质物质覆盖,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从而影响血液流通。动脉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它可以是自身疾病,也可以是其他心脏病的并发症[2]。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和缺乏运动。目前临床上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较多,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通常需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一种常用于评估心肺功能的测试方法[4]。它通过在运动负荷下监测心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来评估一个人的心肺适应能力和运动耐受性。心肺运动试验通常在运动生理学实验室或医院进行,测试者会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或骑自行车,逐渐增加负荷强度,直到测试者无法继续为止。在测试期间,测量的指标包括呼吸气体交换、心率、血压和运动耐受性等。临床研究人员认为,将心肺运动实验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诊断中,能够获得良好的诊断效果,帮助医务人员评价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的症状改善状况,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心肺运动实验,对心血管疾病临床康复效果评估产生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录入80名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患者在入院时接受心肺运动实验评价,实验组患者在入院后由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心血管疾病治疗,对照组(n=40)男女患者比例为23:17,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为(55.78±2.35)岁。实验组(n=40)男女患者比例为19:21,年龄在41-68岁,平均年龄为(56.02±2.28)岁。
两组患者均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家属知晓研究详情自愿参加并签署相关文件。排除合并严重感染患者、免疫系统异常患者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或是伴发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疾病患者。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统计学分析组件无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测试者需要在测试前接受一些检查,如心电图、血压、肺功能等。在测试前要空腹,并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测试者需要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或骑自行车。运动的强度逐渐加大,直到测试者达到最大负荷或不能继续为止。在测试过程中,需要监测测试者的呼吸气体交换、心率、血压和运动耐受性等指标。一般测试时间为10-15分钟。
1.3 指标观察
本次研究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肺通气量(VE)、最高心率、最高血压值。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相关数据输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应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应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为P<0.05。
2 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内患者心肺运动实验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 1两组患者的心肺运动实验指标对比
组别 | 呼吸频率(次/min) | 潮气量(ml/min) | 肺通气量(L/min) | 最高心率(次/min) | 最高血压值(mmHg) |
实验组(n=40) | 48.26±6.26 | 564.25±46.25 | 3.31±0.56 | 154.41±12.26 | 145.26±26.26 |
对照组(n=40) | 36.15±5.5 | 465.29±35.48 | 2.06±0.29 | 169.28±20.26 | 164.61±13.25 |
T | 9.1978 | 9.1574 | 10.2846 | 12.1978 | 9.1498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在内的一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易导致死亡。针对不同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5]。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可以通过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调节血脂、改善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手术、心脏移植等,是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将器械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后疗效评估的方法包括临床疗效评估和影像学评估。临床疗效评估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等来确定疗效[6]。例如,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通过测量心脏指数、肺动脉嵌顿压、尿量等指标来评估疗效。影像学评估则是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医学等)来评估疗效。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通过心肌灌注显像来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除了临床疗效评估和影像学评估外,还可以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来评估心血管疾病治疗后的疗效。通过监测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呼吸气体交换、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可以评估治疗后患者的心肺适应能力和运动耐受性,了解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心肺运动试验对于评估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内患者心肺运动实验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肺运动试验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在治疗后,通过心肺运动试验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如果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肺适应能力得到了改善,说明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可以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如果患者的VO2max和心肺适应能力没有明显改善,说明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心肺运动试验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手术风险。通过监测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心肺功能指标变化,可以预测患者在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心肺问题和并发症。例如,如果患者的呼吸频率过高或者过低,心肺适应能力不足,说明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要进行更加谨慎的手术规划。心肺运动试验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的疗效。通过监测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氧气摄取量和呼出二氧化碳量等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肺适应能力和运动耐受性。如果患者的心肺适应能力和运动耐受性得到了改善,说明治疗效果良好,可以继续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如果患者的心肺适应能力和运动耐受性没有明显改善,说明治疗效果不佳,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在进行心血管疾病评价时,将基于心肺运动实验的评价方法应用于其中,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明确患者病情特点,使患者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叶玉婷,张惠惠,任怡,王静,王秀会,王阳,何宏海,郝小燕,卫国华. 中年体检人群心肺运动试验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2022,36(16):2914-2917.
[2]蒋雪琴,陆燕.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精准运动处方在肥胖患者运动中的指导价值及安全性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6):42-46.
[3]谢建华. 心肺运动试验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在稳定性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22.
[4]李莉,鲍燕.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方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肺功能指标影响分析[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2,40(02):214-218.
[5]汪晓敏,沈珍珍.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方案在女性更年期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22,37(04):740-745.
[6]白金石.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联合心肺运动试验在女性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D].大连医科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