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分析及临床用药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赵辉

平原县妇幼保健院 山东德州 253100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感冒药物的用药效果,分析其成分的药理特征。方法:本次所选病例共100例,受试者均为感冒疾病,就诊于2019.01~2020.12内,按数字表法均分为50例/组,对照以2组展开。2组均采取抗感冒药物治疗,其中甲组采取常规方式给药,乙组在给药时加强处方点评干预。对照用药不合格、不良反应及用药疗效等占比。结果:对照用药不合格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对照评定不良反应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对照药物有效率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结论:临床感冒药物使用期间加强处方评估干预后,既能减少用药不合格现象,又能减少各类不良反应,还可进一步提升整体疗效,有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感冒药物;用药效果;药理特征

正文

临床多发及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是感冒,其是一种常见症状,发病原因较多,一般认为感染病毒所致,如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鼻病毒等[1]该病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发热等为主要症状,严重患者会给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早选择科学合适的方式治疗是改善病情的关键[2]。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药物干预,但为保证治疗效果,应对治疗药物的药性及成分进行充分掌握,增加用药合理性,从而提高疗效[3]次所选病例共100例,受试者均为感冒疾病,就诊于2019.01~2020.12内,按数字表法均分为50/组,对照以2组展开探究临床感冒药物的用药效果,分析其成分药理特征现做以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所选病例共100例,受试者均为感冒疾病,就诊于2019.01~2020.12内,按数字表法均分为50/组,对照以2组展开年龄项目:21~46岁内;均龄项目:乙组34.21±6.43)岁甲组34.32±6.76)岁。性别(男/女)项目:甲组为27/23,乙组为26/24。病程信息:1~5d;均值项目:乙组2.12±0.84d,甲组2.71±0.93d调查明细显示,入组时均予以各项资料分析,同类对照2组的P0.05,无较大差别伦理要求:已通过;参与要求:自愿

1.2方法

2组均采取抗感冒药物治疗,其中甲组采取常规方式给药主要根据患者症状和既往过敏史等,以医师经验使用药物治疗。乙组在给药时加强处方点评干预,具体:(1)开具处方:当患者就诊后,医师根据患者症状特点结合自身经验开具治疗处方。如患者症状为发热,开具退热药;若患者症状为打喷嚏、鼻塞等,则开具抗过敏成分为主的治疗药物;若患者症状为呼吸困难,则开具含减充血成分的治疗药物;若患者症状为咳嗽,则开具镇咳药物。(2)药师对处方进行点评:医师开具处方提交后,由药师分析药物成分,检查是否用药重复等不合理用药问题,并对处方做出点评。(3)调整处方:若药师点评处方存在问题,需及时与医师联系,指导其调整处方,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4)监测用药:在治疗期间,医师对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监测;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停药措施,并针对性进行处理,预防对患者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1.3评估项目

对照项目如下:

(1)用药不合格:包括不合格、不对症、重复及不合理等用药情况。

(2)不良反应:包括其他反应、皮疹、呕吐恶心等。

3)用药疗效[4]:经过用药治疗,患者所有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有轻微不适或基本恢复为有效;患者症状依然明显或有加重情况为无效

1.4数据分析

分析目标为1.3项目所用工具为最新的22.0版本,程序名称为SPSS展开分析工作时,计数类采取的方式及表现形式分别为x2[n%]其中计量类采取的方式及表现形式分别为t图片14.png对照评估过程中,统计值P0.05则有一定意义或价值

2.结果

2.1对照用药不合格

对照不合格、不对症、重复及不合理等用药不合格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见表1

1比较用药不合格 [n%]

组别

n

不合格

不对症

重复

不合理

50

24.00

00.00

12.00

24.00

50

816.00

12.00

36.00

48.00

x2


5.642

5.743

3.453

5.642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对照不良反应

对照评定其他反应、皮疹、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见表2

2比较不良反应 [n%]

组别

n

其他

皮疹

呕吐恶心

发生率(%

50

12.00

12.00

00.00

24.00

50

36.00

48.00

36.00

1020.00

x2





7.641

P





0.000

2.3对照有效率

对照药物有效率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见表3

3比较有效率 [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有效率(%

50

12.00

1632.00

3366.0

4998.00

50

714.00

1530.00

2846.00

4386.00

x2





7.546

P





0.000

3.讨论

3.1药理特征

目前感冒药物较多,但不同药物成分及药理特性均不相同。如抗过敏药物的主要成分为苯海拉明、扑尔敏。而药物中的主要成分作用是将组胺与受体结合进行竞争性阻断,使微血管扩张,从而促进疾病恢复。而减充血药物则以麻黄碱为主要成分。麻黄碱的主要作用是对鼻黏膜血管的收缩进行促进,从而缓解鼻塞症状[5]右美沙芬是止咳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右美沙芬的镇咳机制是将延髓的途径进行抑制,且具有不会成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的优点。解热镇痛类药物则是以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未主要成分。该主要成分的主要作用是对人体前列腺素合成酶进行抑制,从而发挥降温、镇痛的功效。使用含有上述主要成分的药物治疗感冒,能有效缓解多种症状,如头痛、打喷嚏、鼻塞、发热等,促进恢复健康。但若治疗中出现不合理用药,如相同成分药物重复使用,或不对症用药,将会增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且药物的治疗效果会打折扣或难以发挥有效的治疗效果[6]

3.2临床用药

   针对临床用药不对症,或不合理等情况,实施评价处方活动,不仅能提升感冒治疗中用药的合理性,还能提升用药治疗的安全性。在评价处方期间,接诊医师根据患者症状开具处方后,药师及时进行评价处方操作,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及时与医师沟通要求调整处方,并指导用药规范。在感冒治疗中实施药师评价处方法,不仅能减少用药重复等问题,还能提升用药安全性。

在临床用药中,应避免联合使用具有同类成分的药物,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率,减少重复用药率;还需注意,加强临床医师对药物成分的了解,并做好公众宣传公众,不仅有利于提升医师用药水平,还能提升大众对合理用药的认知[7]本文中,对照用药不合格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表明实施药师评价处方后,用药不合格显著降低。对照评定不良反应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表明与传统常规用药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用药安全性有效提升。对照药物有效率总占比,甲组所得结论水平欠佳,而乙组所得结论水平优良P0.05)。

综上,临床感冒药物使用期间加强处方评估干预后,既能减少用药不合格现象,又能减少各类不良反应,还可进一步提升整体疗效,有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旭林.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临床用药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20,11(6):45.

[2] 刘占奎. 浅析西药类抗感冒药成分及临床使用方法[J]. 健康大视野,2020,06(3):123.

[3] 罗震东.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探讨[J]. 东方药膳,2020,11(18):89.

[4] 伍小佳,辛红,霍灿. 抗感冒药物药理成分分析及临床用药指导[J]. 健康忠告,2020,06(1):74.

[5] 杨欢欢.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J]. 饮食保健,2019,6(20):49.

[6] 景秉莉.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0):162-163.

[7] 何振华.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4):1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