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邓丽萍

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一中学 844100

摘要

在国际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各类思潮、观念激烈交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和理性的意识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的出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强调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显隐结合的教育教学手段更好的开展“三全育人”,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课程思政教育以德施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体现在行为举止上的改变,促使知识学习与情感、价值观塑造有效结合。高中生正值青春,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中语文;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正文


、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1发展要求相同

课程思政源于高等教育,在各高校、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大胆实践和广泛应用,目前已实现向不同教育阶段的延伸,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优势。语文学科在经过长时间发展后,已逐渐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不过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学科也面临着学生兴趣下降、课堂枯燥乏味带来的挑战,将思政教育逐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对解决语文课堂沉闷、枯燥的氛围有一定帮助。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还可以给其他学科落实课程思政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参考。特别是语文课程中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给思政课程的深度开发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促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共同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且综合性比较强,将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挖掘出来,是提升语文教学效能的关键。比如,书本中一些课文,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理想信念教育、责任与担当教育等丰富的资源,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思政的有效载体。

2有着良好的理论支持

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二者在同向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理论层面的支持,本质上它们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学科与课程之间不断探索、钻研,润物无声地向立德树人这一目标逐渐迈进的一个过程。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实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目标,让学生成长为真正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让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充分体现了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等提出的要求。在强大的理论支撑下,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就可以变得更为牢固,这些理论可以给二者实现深度融合提供具有强大价值的指导及借鉴,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支撑。尤其在近年来相关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落实将取得进一步的指导效果,为落实课程思政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理论及方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1善用课本教材

文以载道,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语言教学的作用。高中语文课本蕴涵着多种思想政治教学材料,在进行思政教学方面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在将思政要素引入课堂的过程中,老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教学和思政教学之间的联系,清楚地认识到感情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注意把握好他们的学习重点,从简单到困难,从浅显到深刻,并在扩充课本的同时,增加一些历史的知识,从而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的渗透。

例如,《沁园春·长沙》,课本上正好把它放在九月上旬,这样就可以把它当作是一堂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五四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北大,听北大师生朗读《沁园春·长沙》,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再通过《恰同学少年》,让学生们更直观了解毛泽东的青春岁月。从认识一位伟大人物的少年时期入手,指导其向其学习、与其交往、积极参与其社团活动、树立其理想和关注其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诗歌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集中体现,也是其思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曾说过,他常和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让他了解独木难成林的意思,让他认识要结交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共同面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同学们认识到,共产党的初衷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同学们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要为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努力。

2创设经验情境

个人经验情境,是指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能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尝试各种阅读方式,创作文学作品等。语文教学目标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字来达到。各种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古典作品,其表面的构造是以音形义为基础的语言世界,而深层的结构是包含着感情的生活世界。读书的实质是一种与生活的对话,是一种充满了生活经验的交流。

所以,学生唯有将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与作品相结合,以生命拥抱生活,才能深人作家精心构筑的文本的生命核心,解读其生命内涵。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需要创造一个人的生活经验环境,进行情境学习。比如,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秀传统,都是从历史实践中产生的,扎根于现实。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向学生讲述红军长征时,他们会表现出不相信的神情,不了解红军战士的乐观、坚韧,甚至认为这是为了教育他们。怎样使学生从人生的高度上认识长征精神,并以此来引导他们的成长,是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应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才能有真切的感受。

3开展多元实践

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已养成一套固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开展教学更倾向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教师在学生学习期间的过度参与。

教师可以在某一节点积极开展有主题、有规划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在国庆节期间,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些纪录片,如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让学生分组讨论,正确认识什么是工匠精神,并且设计自己的未来成长和发展规划。有的学生看完纪录片之后,认识到树立工匠精神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有的思想涵养,而工匠精神的树立必须植根于祖国发展。祖国需要什么样的工匠,我们就要成为什么样的工匠,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国工匠。以人为本是工匠精神的立足点。而有的学生还会认识到,为了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还需要学习各类技能,我们又怎样能学习技能?所以说,这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美好前景、立下远大志向,通过提升自身的技能,立志创造美好人生,由此,能让学生的未来规划更合理,更具有成长性。在看完纪录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自己的经验,了解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产生对建设美好祖国、树立远大理想的志向。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搜集一些本地的著名工匠,了解他们在一个岗位上的坚守和付出。这些都可以成为未来写作的素材,而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资料所积累的知识也有更深的印象,既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三、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将思政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政元素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 郑煦,苟强. 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初探[J]. 中小学班主任,2020(8):75-77.

[2] 胡韦琳. 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6):42-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