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因素对采集冲红影响分析与护理对策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潘永娟

济宁市中心血站,山东 济宁 272100

摘要

单采血小板建立在全封闭条件下,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献血者血小板,能够悬浮适量血浆单采成分血。单采血小板的优势在于纯度高,可有效降低白细胞污染,并且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风险。但是在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过程中,一旦红细胞混入,将会引发冲红情况,严重影响血小板质量,不利于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本文进一步对单采血小板采集冲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冲红;护理对策

正文


引言:医疗水平提升使血小板临床需求量更高,血小板需要在献血者中提取。对比全血采集,单采血小板可有效提升采集浓度,有利于提升后期利用率,并且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单采血小板属于循环采集,耗费时间较长,并且还会具有一定的采集冲红风险。特别是针对初次献血者由于存在紧张心理,将会严重影响采血工作开展。因此,要求临床应积极配合有效护理对策,加强献血者护理干预,重点给予献血者心理指导,进而有效保障献血者情绪稳定,降低采集冲红风险。

 

1.单采血小板步骤

本次采血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应用995E2-00耗材。在给予献血者机采前,可借助血球仪,检测献血者血液指标,具体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TC)、平均血红蛋白两(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VC)、脂肪血。其中,PLT操作包括:借助LDPLP程序,加强机器自我检测处理,结合临床要求,合理安装管路。在保持献血者静脉充盈的情况下,给予血液采集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应合理控制采血速度,始终保持在50~100ml/min,并做好回输速度控制,保持在50~100ml/min。加强循环血量控制,保持在2500~4000ml。对机器进行检查,确保机器安装与临床要求相符。判断光镜透明度。同时,还要观察献血者在采血期间的状态。密切关注PLT采集的实际情况。

2.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因素对采集冲红影响

人体血液组成主要包括红、白细胞、血浆、PLT,并且在成分不同的情况下,功能也存在明显差异。当处于新陈代谢的情况下,PLT功能能够起到凝血、止血作用,受到外界刺激影响,引发皮肤出血,PLT能够聚集在伤口处,进而促进人体凝血以及止血。因此,该指标对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这类疾病患者维持基本生命。在血液中心中,通过机采PLT,对PLT进行采集,采集样本均为无偿献血者捐赠,能够为相关疾病患者治疗工作开展提供支持。MCH+血液分离机在机采中较为常见,可借助梯度离心法,结合血液成分比重,对血液进行分层处理,主要包括四层,即血浆、PLT、白膜、红细胞四层,在采集完成后,PLT进入到峰值,血泵能够推动分层血液,在此阶段可使用管路探测器、检测血浆浊度,进而完成PLT收集。当前研究显示,该检测方式出现冲红现象主要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机器红细胞识别能力下降,进而导致血细胞进入到PLT中。下文进一步对血液因素与采集冲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1HCT异常升高

相关研究显示,当HCT超过50%后,则说明HCT呈现异常升高情况,HCT升高越明显,则会导致血液分离血浆下降更加明显,在经过离心处理后,将会导致无法分层。红细胞混入其中后,将会引发冲红情况,进而增加分离难度。既往有研究显示,在1532例无偿献血者中,对PLT冲红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共计60例献血者存在冲红情况,占比3.92%。并且经过单因素分析,HCT呈现异常升高属于重要的影响因素。

2.2MCH、MCV、MCHC降低

上述指标下降,将会降低红细胞体积,并且还会进一步降低HGB密度,进而使红细胞、PLT分层较差。在使用仪器对PLT进行探测过程中,如果红细胞体积较小,呈现低密度状态,将会导致仪器错误收集,导致冲红情况。既往研究显示,血细胞分离机需要借助离心处理,并结合不同比重,经分层处理后,使用光电检测器,经传感器,对管内光度变化,对血小板进行识别,并完成相应的采集工作。而在MCV较低的情况下,将会导致RBC混入其中,进而导致仪器准确度下降,红细胞混杂在血小板中。有研究选取1000例无偿献血者进行研究,其中,500例未冲红患者作为对照组,500例冲红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MCH、MCV、MCHC等指标,经过对比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经过多因素分析显示,MCH、MCV、MCHC等指标下降与冲红情况密切相关。

2.3脂肪血

    既往研究显示,受到脂肪血影响,将会引发PLT冲红。如果献血者在采血前大量进食高脂肪食物,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将会导致血液呈现浑浊状态,进而使临床探测准确度下降。同时,献血者个体脂肪代谢水平也会对PLT冲红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调查显示,在单采血小板中,脂肪血采集失败原因占比24.3%,并且该情况在26~45岁献血者中更加常见。脂肪血与性别、献血次数不具有关联性。具体分析脂肪血出现原因,在单采前,献血者摄入高脂肪食物没有提前与医务人员沟通,并且初筛阶段没有发现脂血情况,进而导致后续采集出现脂肪血情况。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18~25岁献血者因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依从性良好,脂肪血情况更低。因此,近年来,献血中心更加倾向在高校中进行宣教工作,鼓励年轻大学生献血,进而降低采集失败率。

2.4献血反应、血管因素

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受到献血反应、血管因素影响,将会增加采集冲红风险。初次献血患者因为不了解采血步骤,难免存在恐惧、担忧心理,进而影响血小板采集效果。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提升肾上腺素分泌量。受到儿茶酚胺、皮质类固醇影响,血小板聚集,并且具有更强的释放作用,使血流不畅,进而引发采集冲红情况。同时,对比男性献血者,女性献血者采集冲血概率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女性献血者的体质量更低。低体质量将会提升体外循环血量比例。在采集过程中,受到枸橼酸代谢影响,将会导致血钙下降,进而引发献血反应,形成采集冲血情况。血管因素主要是因为献血者自身静脉条件相对较差,在反复松握拳头的情况下,导致皮下血肿,进而形成采集冲血情况。

3.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临床护理方案

    单采血小板能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支持,但是因为该采集方式时间较长,采集操作具有复杂性,并且循环血容量较大,采集工作对献血者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要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将会导致采集冲红,影响血小板的正常使用。上文研究显示,献血反应、血管因素、脂肪血、HCT异常升高、MCH、MCV、MCHC降低等指标均会导致采集冲红情况。因此,强调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通过基于临床工作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护理干预手段,并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完善,能够有效降低采集冲红风险,进一步降低血液资源浪费,能够为临床提供更高质量的血小板产品。需要注意的是,护理工作应综合考虑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在保持护理整体性的基础上,基于护理程序理论,以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护理计划,能够确保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为采血工作提供保障。

3.1采血护理

3.1.1正确筛选献血者。

献血者的身体情况将会直接影响采集冲血。要求献血者体重应超过55kg,并检查献血者静脉情况,要求静脉应符合采血要求。在采血前,应统计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以及HCT,要求两项指标应分别在150*109/L、30%以上。同时,应加强与献血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了解献血者近期睡眠、饮食情况,切实加强对献血者的教育工作,告知献血者采血前注意事项,提高献血者依从性,能够根据指导,加强自我行为控制。如果近期内献血者存在睡眠状态不佳的情况,则不允许进行采血。

3.1.2心理疏导

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献血者心理疏导。应高度重视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考虑到该类献血者没有献血经验,对于献血存在恐惧心理,将会影响后续采血工作。护理人员应积极加强健康宣教工作,保持热情的态度接待献血者,耐心解答献血者的问题,并告知献血者在2~3d后即可恢复,并且采集血小板不会对献血者身体造成损伤,帮助献血者强化对采血的理解,保持情绪放松。应评估献血者焦虑以及抑郁情况,评估献血者负面情绪,并注意与献血者之间的沟通方式,以免刺激献血者,确保献血者保持情绪稳定[1]

3.1.3环境管理

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应营造舒适的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合理控制采血室的温度以及湿度。为采血者提供饮水以及食物,保持采血者精神放松。(4)采血前1d集中告知献血者相关注意事项,注意保持清淡饮食,确保营养摄入均衡,并坚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引发疲劳情况。采血前,可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降低献血者低血钙风险。

3.1.4穿刺处理

穿刺将会直接影响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一旦反复穿刺,不仅会增加献血者感染风险,还会影响献血者的依从性。因此,应基于实际情况,落实穿刺护理工作。应切实加强内部培训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血小板采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穿刺能力,确保能够为献血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以免因为多次穿刺,导致献血者思想负担加重。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在采血期间,应密切关注采血者心理状态,结合献血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护理操作,确保血小板采集质量。应加强血细胞分离机处理工作,当出现冲红情况后,应立即组织进入到成品袋中。同时,应详细为献血者解释原因,告知献血者后续处理措施,缓解献血者不良情绪。

3.1.5采血后护理

在采血完成后,应指导采血者适当休息,并缓慢起身。可使用弹力贴,给予针眼加压包扎处理,以免出现血肿情况。另外,可为献血者提供饮料、快餐,在未观察到献血者存在明显不适感后,可指导献血者离开。在离开前,告知献血者24h内,针眼不能沾水,以免出现感染情况。在采血2~3d后,不允许献血者进行高强度运动,并注意按时入睡,保持充足睡眠,坚持健康饮食,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恢复。对离去献血者表示感谢,欢迎其后续再次进行无偿献血[2]

3.2危险因素预防护理

    3.2.1献血反应护理

针对献血者出现的献血反应,应切实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应营造更加舒适的外部环境,可指导献血者看电视、报刊,转移注意力,进而有效降低紧张感。禁止献血者在空腹状态下献血。整个护理操作期间需要做好巡视工作,主动进行交流,讲解采血原理,如果发现献血者伴随不适感,第一时间做好针对性护理工作。女性,特别是低体质量的献血者,应主动给予关爱,可采取卧位采血,并观察全血处理量,降低采血、回输速度,提升献血舒适度[3]

3.2.2脂肪血护理

强化健康征询力度,深入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生活情况。告知献血者献血前的注意事项,加强饮食控制。如果血液标本呈现轻中度乳糜,应在获取献血者同意的情况下,增加献血者饮水量,可为献血者提供相关运动方法,减少脂肪血引发的采集冲血情况。重度脂肪血献血者应延期捐献。

3.2.3血管因素护理

采血前,应按照临床要求,筛选双臂血管条件。特别是女性献血者,应重点给予检查。针对不适合采集血小板的献血者,可在与其进行沟通后,给予献全血的建议。密切关注献血者心理状态,以免因为献血者焦虑情绪,导致静脉收缩,以免因为血流不畅,引发采集失败。告知献血者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巡视工作,以免受到针头滑动影响,导致皮下血肿。应定期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强化穿刺技术,提高穿刺准确率[4]

3.2.4加强三级管理

应在内部落实三级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每周总结采集冲血情况,深入分析出现采集冲血的原因,积累经验,完善临床护理措施,进而为献血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可建立采集失败回收档案,加强回访调查,注意与献血者沟通,使献血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关爱。

 

结论:单采血小板采集冲红不仅会导致献血者出现负面情绪,还会严重损害献血者后续献血的积极性,甚至损害献血者身体。当前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单采血小板采集冲红涉及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并且还会对献血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促进单采血小板采集冲红情况,应切实落实有效护理工作,密切关注献血者心理变化,做好献血环境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应激反应,确保献血者身心舒适感。同时,应详细为献血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确保献血者能够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医务人员应保障自身操作技巧,尽可能保证一针见血,做好采血后护理工作,促进献血者恢复。

参考文献:

[1]郑素英,陈青容,傅琍琍.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后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影响评价[J].当代医学,2022,28(19):126-128.

[2]南党斌,陈莉,雷蕾等.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综合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2,35(06):633-636.

[3]莫心南,张旭芬,郭建生等.预见性护理缓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压力的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09):157-159.

[4]王利华.血站无偿献血中机采血小板造成冲红原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8):72-74+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