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中成药使用情况及其合理性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中成药使用情况;合理性
正文
中成药作为新药物剂型的一种,其原料为中药饮片,制作完成后使用起来的便捷程度要远远优于其他类药品,治疗效果也会大幅提升[1]。中成药通常由多种中草药配方组成,这些中草药相互配合,能够综合起到多个方面的治疗作用。其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成药经过临床验证和大量使用,其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较为确定的评估。相比于单个中草药的使用,其疗效比较稳定,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2]。另外,中成药以片剂、丸剂等固体剂型出现,相比于中草药的煎煮等复杂操作,它更便于携带和储存,使用也相对方便。中成药的生产制作普遍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质控标准,有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相比于中草药的采集和加工,中成药的生产也更加规范化[3]。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上述优势加快了中成药在医疗行业的使用进程,中成药在临床方面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相应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合理的用药,不但会危及患者生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标准使用药物是防止不合理用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也是最主要的途径。在临床治疗期间,甚至会出现采用增大单次用药量、缩短用药间隔等方式来达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但如此操作不但无法达到临床理想预期,患者还会因药物使用偏差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基于此,对我院药剂科展开了中成药使用情况及合理性的调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药剂科抽调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单,共计300张,其中有三联用药、二联用药、单用药、注射剂等参与本次试验研究。
1.2方法
结合我国一系列相关的药物应用指南与应用指导原则,对本次试验中所有包含中成药的处方展开调查,并探讨其应用合理性。
1.3观察指标
1.3.1调查处方中的不合理中成药使用类型。
1.3.2调查处方中的不合理中成药使用情况。
1.3.3调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与用药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2.0处理数据,t的作用:检验计量资料,即(),χ2的作用: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中成药使用类型统计
三联用药偏多,其次为二联用药与单用药,注射剂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结果如表1:
表1:统计中成药使用类型结果表 | ||
中成药类型 | 处方合计(张) | 处方占比(%) |
单用药 | 51 | 17.00 |
二联用药 | 88 | 29.33 |
三联用药 | 122 | 40.67 |
注射剂 | 39 | 13.00 |
2.2不合理中成药使用情况统计
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较多,其他各类不合理中成药使用情况相差无几,结果如表2:
表2:统计不合理中成药使用情况结果表 | ||
不合理类别 | 不合理处方合计(张) | 不合理处方占比(%) |
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 | 72 | 24.00 |
药剂用法不合理 | 37 | 12.33 |
药剂用量不合理 | 28 | 9.33 |
联合用药不合理 | 41 | 13.67 |
药品主治功能不合理 | 32 | 10.67 |
2.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与用药满意度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与用药满意度也尚未达到临床理想状态,结果如表3:
表3:统计不良反应率与用药满意度情况结果表 | ||
类别 | 人数(例) | 占比(%) |
不良反应发生 | 36 | 12.00 |
用药满意度 | 262 | 87.33 |
3.讨论
近些年,由于大众观念逐渐改变,来医院就诊的人数逐渐增多,中成药的使用大幅增加,这也间接增加了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的概率。从现有资料来看,现阶段主要不合理用药现象包括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药剂用法不合理、药剂用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药品主治功能不合理等[4]。这些不良用药行为,不但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医疗质量也会同步下降,使得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直线上升,严重阻碍了医院的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如何解决中成药处方用药不合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可用于治疗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但种类越多,使用不当的概率就越高,所以对于中成药的管理与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不合理的用药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中成药中含有多种成分,有些成分可能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5]。其次,中成药中的药物成分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再者,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情和个人体质等因素选用,滥用可能导致药物的功效减弱或失效。加之某些中成药含有成瘾性成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性,甚至成瘾[6]。妇幼保健院以妇女和儿童为主要管理对象,相较于其他医院而言,患者群体特殊,因此在用药方面也要更为谨慎。从本次研究统计来看,在300张中成药处方中,三联用药偏多,共计122张,占比40.67%,其次为二联用药与单用药,分别为88张(占比29.33%)、51张(17.00%),注射剂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共计39张,占比13.00%。总的来看,虽然注射剂的使用频率最低,但当口服给药不是很便利时,可以快速起效的针剂用药一般为治疗首选。对于来就诊的患者而言,静脉注射虽然起效快,但其实是给药方式中最危险的一种。因注射剂的自身特性,再加上主要就医人群为妇女和儿童,一旦过度使用,可能会增加不安全因素可能性,对患者在后续的疾病治疗期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尽量减少静脉输液给药的同时,提升安全用药意识、合理用药,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是尤为重要的[7]。三联用药与二联用药在本次统计中运用的次数最多,虽然此类方式可以增强药效,但如果在就医期间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效基本相同的药物,则有很大的概率会导致重复用药现象出现。换言之,用药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患者症状、缩短病程、提升治愈率,但重复用药现象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进程[8]。以小儿支气管炎为例,可以治疗的药物有很多,例如清宣止咳颗粒、寒喘祖帕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等,上述任意一种均能够化痰止咳、清热解毒,都可达到治疗效果,但如果同时服用这3种药物,就会出现重复用药情况,也就是相同药物的剂量大幅增长,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对患儿身体造成损害,严重时还会诱发一系列的中毒反应。除此以外,如果所使用的药物属阴性、寒凉,那么大剂量重复使用会使药物堆积在体内,不但无法得到治愈,甚至可能会加剧疾病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治疗难度。
本次研究关于不合理中成药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药剂用量不合理共计28张,占比9.33%,联合用药不合理41张,占比13.67%,虽然占比不高,但对于患者而言仍然属于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此次调查期间,发现有部分医师对中药成分、应用范围、应用适应症等了解不足,这也是导致药物应用不合理事件发生率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例如倘若患者出现的症状为风寒,而医师却开出了治疗风热的处方,那不但会影响治疗进程,也会损害患者机体,甚至会加重患者病情。所以在处方开具前,适当的干预亦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完善药物使用制度,结合医师级别以及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严格落实非限制级、限制级、特殊级药物及抗生素的管理制度,进一步保障药物使用的必需性,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时,一旦所需药物超出个人权限,必需经上级医生审核、批准,批准后方可使用[9]。同时不定期抽查门诊处方的内容质量,一旦发现不合理处方的存在,要立即予以纠正。同时向所有人员普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患者的实时病情变化来调整中成药使用情况,并在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药物的使用时长,以此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再者,加强医师、药师的中成药知识培训,院内于每月固定时间提供相应的培训、咨询服务,邀请上级医院的高职称药师到院进行现场培训,包括“中成药的使用规范与使用要求”“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怎样正确避免患者出现耐药性”等。与此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尽量对患者普及合理使用中成药的重要性,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私下增减药量,以此提升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率。
现阶段在临床中,大部分医师认为中成药属于天然药物,即便大剂量使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多严重的副作用影响,所以实际使用中的用量经常高于药物说明书规定。殊不知,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中成药在上市前其实并没有十分完善的临床试验,关于毒副作用反应的相关资料也比较匮乏,这也是为什么中成药的使用范围尚不广泛,但不合理用药情况频发的主要原因[10]。总而言之,中成药处方内容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最终的预后效果,如果处方内容不够细致合理,那么患者在用药之后,出现不良事件以及各类反应的概率也会随之增长,长此以往,耐药性会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病情也可能出现恶化,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数据显示,部分医师在治疗期间,会采用增大单次用药量、缩短用药间隔等方式来达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这也是患者因药物使用偏差而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对于药师而言,必须做到准确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同时通过观察实验室药物敏感度来判断患者除常规药物外,是否还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11]。严格审核临床医师开具的处方,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更改,并于每月或每季度固定时间对中成药的使用次数、剂量、规则等方面展开点评。
综上,中成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目前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仍然较多,因此要想让药剂科中成药的使用变得合理,就需进一步加强药物使用管理,如此方能使妇幼保健院的药物使用变得更为科学、安全,进而达到缩短药物使用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治疗效果等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菲,刘妍,庄伟,等.医院实施中成药分亚类管理在提高门诊中成药处方合格率中的作用与实践[J].中国药房,2020,31(16):2023-2028.
[2]吕小琴,马敏康,朱勇,等.中成药说明书安全性信息及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4):109-114.
[3]江华,曹磊磊.2016年启东市人民医院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9):1780-1784.
[4]黄玉普,李希,张勤.某院西药和中成药处方/医嘱评价结果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8,28(10):5557.
[5]贺银丽,罗秦英,董乐乐,等.FOCUS-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肠外营养不合理医嘱发生率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7,28(34):4842-4845.
[6]吉建,张虹,吕艳艳.帕累托图及鱼骨图分析法在管理中成药合理用药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4):129-132.
[7]卿轶,周桃花,熊韬.四川省妇幼保健院门诊中成药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01):22-24.
[8]邹琼芳,谢江兰,邓秀云,王洋,张临宏,唐丽蓉.对我院妇科门诊中成药使用情况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2):47-48.
[9]黄如显,董玲,何丹丹.专科医院门诊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评析[J].中医药导报,2015,21(06):59-60.
[10]刘佩坚.2009年某院门诊处方使用中成药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11):833.
[11]马立如,李荣2009-2010年我院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5):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