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疗效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宁银珍 黄磊 何晓燕

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甘肃 武威 733000

摘要

目的:观察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过去一年接诊的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取随机形式将其分组,两组患者全部采取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其中35例在此基础之上接受针刺治疗,作为研究组,剩余35例患者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针刺;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正文


卒中(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可以对患者的各项生活功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患者在吞咽食物和液体时出现困难或危险,这可能导致食物误吸、肺炎以及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吞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肌肉和神经的协调活动,其中包括延髓麻痹(medullary palsy)会影响到咽喉部的肌肉控制[1]。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电刺激疗法,但对于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有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针刺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康复领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理论基础包括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然而,关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尚缺乏充分的研究和证据[2]。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70例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数据,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传统电刺激治疗的效果,以探讨新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疗效,为卒中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2年01月-2023年01月接诊的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取随机形式将其分组,两组患者全部采取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其中35例在此基础之上接受针刺治疗,作为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范围45-80岁,均值63.2±5.6岁,病程范围6小时-6个月,均值3.1±1.5个月;剩余35例患者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范围42-79岁,均值63.5±5.2岁,病程范围5小时-6个月,均值3.3±1.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符合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全部为首次发病,通过头颅CT以及MRI获得明确诊断,具有饮水呛咳以及进食困难等吞咽障碍表现。排除标准:意识障碍,认知行为障碍,甲状腺疾病,严重心肝肾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

1.2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依照规范执行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接受针刺治疗:在这个治疗过程中,使用了三个穴位,分别是舌三针(上廉泉穴及上廉泉穴左右旁开0.8寸的穴位)、风池和风府。首先,医生使用0.25mm×40mm的一次性毫针,向咽部直刺舌三针中的两个穴位,进针约30mm,然后留针不动。接着,将电针仪连接到这两个穴位上,施以疏密波型(2Hz、10Hz、100Hz周期性自动变化,间隔时间为3s)的电流刺激,持续时间为30分钟。接下来,医生用同样的毫针和进针方法,向鼻尖方向进针风池和风府穴,进针约30mm后留针不动。然后,将电针仪连接到双侧风池穴上,同样施以疏密波型(频率与舌三针的刺激相同)的电流刺激,持续时间也为30分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采取坐位,前后两侧的穴位同时进行针刺。治疗每日一次,每两周为一疗程,中间休息1~3天,共治疗一个月[3]

对照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过程开始时,患者在咽喉两侧贴上电极,确保电流能够准确地传递到目标区域。电刺激的频率和强度会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节,以确保治疗的个性化和安全性。通常,我们采用低频电刺激,这有助于减少不适感和最小化不适的可能性。每个治疗会话的持续时间通常为30分钟,这是一个经过仔细考虑的时间段,旨在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不引起疲劳或不适。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保持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以最大程度地享受治疗的益处。对照组的患者每天接受一次治疗,连续进行一个月[4]

康复训练,临床评估:康复训练的第一步是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这包括了评估吞咽的不同阶段,如口腔阶段、咽喉阶段以及食管阶段。通过临床评估,医疗专业人员可以确定吞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饮食和液体管理:根据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康复团队会制定特定的饮食和液体管理计划。这可能包括改变食物的质地和浓度,使用特殊的餐具,以及调整饮食的摄入方式,如小口喝水或使用吸管。强化吞咽肌肉:吞咽功能涉及多个肌肉群,包括口腔、咽喉和食管的肌肉。康复训练通常包括口腔和咽喉肌肉的锻炼,以提高它们的协调性和力量。这可以通过口腔运动和咽喉运动的练习来实现。姿势和体位:改变患者的姿势和体位可以改善吞咽功能。康复医师可能建议患者采取特定的头部、颈部和身体姿势,以便更好地控制吞咽过程。感觉刺激:一些康复训练方案可能包括感觉刺激,如口腔和咽喉区域的触摸和按摩。这有助于提高感觉知觉,从而改善吞咽的协调性。认知和心理支持:康复训练也可以包括认知训练,以提高患者对吞咽过程的认识和控制。此外,提供心理支持也是重要的,因为吞咽障碍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逐渐进展:康复训练通常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根据患者的进展来不断调整和改进治疗计划。患者需要定期接受康复医师或言语治疗师的监督和评估[5]

1.3评价标准

选择标准吞咽功能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总得分18-46分,得分和吞咽功能表现为负相关[6]

通过超声对两组患者舌骨-甲状软骨距离缩短率进行测量,测量期间患者保持直立坐姿,超声探头顺着患者喉纵轴放置到舌骨与甲状软骨,指导患者进行空吞咽,休息3分钟之后再次重复,一共测量3次,将图像传送到电脑,计算两者距离缩短率=(静息状态下舌骨与甲状软骨最短距离-吞咽状态下舌骨与甲状软骨最短距离)/静息状态下舌骨与甲状软骨最短距离[7]

1.4统计学计算

数据使用SPSS21.0进行处理和分析,P<0.05,则意味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吞咽功能对比

治疗1个月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治疗前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得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5

31.5±9.3

20.3±3.1

对照组

35

30.3±8.9

23.7±4.9

t


0.360

10.750

P


0.05

0.05

2.2 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治疗前后两组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5

34.1±10.9

46.5±4.6

对照组

35

32.7±11.7

42.6±4.8

X2


0.256

15.634

P


0.05

0.05

3讨论

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也被称为卒中后神经性吞咽障碍,是卒中(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涉及到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受损,通常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特别是延髓部位的受累[8]。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患者可能感到食物或液体卡在喉咙中,难以顺畅吞咽。咳嗽和窒息:食物或液体可能误入气道,导致咳嗽、窒息,甚至引发肺炎。声音改变:有些患者可能在吞咽时出现声音变化或嗓音嘶哑。饮食问题:由于吞咽困难,患者可能避免食物或液体摄入,导致营养不良。诊断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通常需要通过临床评估、吞咽摄影(如吞钡餐检查)和神经影像学(如CT扫描或MRI)来确认,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吞咽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类型[9]。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方法包括康复训练:这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吞咽肌肉的锻炼、饮食和液体管理建议、姿势调整等。语言治疗:语言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练习吞咽技巧,改善发音和声音控制。药物治疗:有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来减轻吞咽障碍的症状。手术干预:在一些情况下,如严重吞咽困难或反复发作的肺炎,手术可能是必要的[10]。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预后因患者的病情、治疗及早期干预的效果而异,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对于一些患者,吞咽障碍可能成为长期挑战,需要终身管理。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和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改善,这些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吞咽功能。这些发现的临床意义在于为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针刺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生理功能。在本研究中,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患者在治疗后表现出明显的吞咽功能改善。这可能是由于针刺疗法可以促进肌肉协调、改善神经控制,从而提高了吞咽的效率和安全性。康复训练是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锻炼吞咽肌肉、调整饮食和提供姿势建议来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11]。本研究中的对照组接受了康复训练,但在治疗1个月后,其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不及研究组。这可能是因为康复训练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显示出显著的效果,研究组的针刺疗法在生理层面上提供了额外的好处。本研究的结果为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被考虑为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吞咽功能受损的患者,医疗机构可以考虑将这一方法整合到其康复计划中。尽管本研究的结果鼓舞人心,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机制和长期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规模,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并比较不同针刺疗法的效果。此外,研究还可以探索不同卒中患者亚型之间的差异,以更好地个性化治疗方案[12]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潜力,本研究强调了其在改善吞咽功能方面的积极效果,为卒中康复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欣蕊,李钊远.通督益脑针在缺血性脑卒中伴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2023,37(07):546-548+552.

[2]晋琼. 益气化浊利咽方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华北理工大学,2022.

[3]姚冬,张美娜,刘长花等.“高氏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19):1-4.

[4]梅继林. 牵正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口腔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1.

[5]姚冬,刘长花,李泰标等.高氏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02):40-41.

[6]李诺. 透刺颈前四穴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0.

[7]陈威,于晓刚,张良花等.“三步针法”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0):1519-1521.

[8]袁影,钱小路,闫文敏等.火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20,40(04):347-351.

[9]王罗丹,方震宇,郎伯旭.项八针为主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09):953-958.

[10]陈涛,王莉莉,林琳.咽五针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研究[J].四川中医,2019,37(08):195-197.

[11]张良花. 三步针法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2]陈丹,郭海英.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8,38(04):364-3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