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治疗上消化道的动脉性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介入栓塞;消化道;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临床疗效
正文
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为消化科中多见的病症,若是患者病情严重、出血量大,在治疗中难以明确出血位置、难以确诊等,常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之前临床工作中对于动脉消化道出血位置及出血原因诊疗是一个难题。但是伴随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DSA技术经血管栓塞介入治疗方式等在临床中被广泛的普及应用提升了疾病检出率[1]。一般给予此类患者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出血动脉栓塞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旨在发挥出理想的止血作用。此研究将分析介入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临床疗效,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截取时间范围在2021年05月-2023年05月期间,以我院治疗的20例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4例以及胆道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随机分组,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例,食管3例、胃3例、十二指肠2例、胆道2例,年龄范围25-65岁,平均计算值(38.65±5.42);对照组10例,食管3例、胃3例、十二指肠2例、胆道2例,年龄范围26-66岁,平均计算值(38.25±6.12)岁,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内镜止血治疗方式:通过内镜精准的找到出血的病灶,运用2%的氯化钠溶液、8%的去甲肾上腺素对病处进行反复的冲洗,将积血吸取干净,从而有效的提升视野具有的清晰度。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靶血管,在穿刺之后将导管放入到靶血管之中,后为其输入去甲肾上腺素药物以及人垂体后叶素药物。
1.2.2研究组
介入栓塞治疗方式具体为:选用本院中从飞利浦公司购进的血管造影机FD20器械对患者实施血管造影诊疗。运用Seldinger改良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经导管注入碘比醇对比剂开展造影。选择性的按照患者的情况,实施动脉造影,对造影剂显著外溢亦或是了解到患者的血管出现异常,需按照实际的状况对患者实施导管动脉栓塞操作治疗。针对存在弥散性出血的患者亦或是造影血没有异常的,需运用经动脉灌注止血药物对患者治疗,也就是为患者开展导管灌注,选取药物为垂体后叶素6~12 h(0.2 U/min)。如果出血的问题被有效的控制,可以把垂体后叶素药物的剂量减为一半,持续维持治疗12~24 h。栓塞治疗选取2.8F微导管超选用插管到出血动脉近端位置,在透视监视下,缓慢的将聚乙烯醇微粒(PVA)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经导管注入行栓塞治疗,再次造影无明显造影剂外溢停止操作。其中,食管出血均实施聚乙烯醇颗粒(PVA)栓塞治疗、胃出血均实施聚乙烯醇颗粒(PVA)栓塞治疗、十二指肠出血均实施弹簧圈合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胆道出血均实施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治疗效果:复发、完全止血;两组止血时间、异常血管病变发生率。
1.4数据处理
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研究组完全止血率10/10(100.00%)高于对照组6/10(60.00%),复发率0/10(0.00%)低于对照组4/10(40.00%)),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n/%)
组别 | 复发 | 完全止血 |
研究组(n=10) | 0/10(0.00%) | 10/10(100.00%) |
对照组(n=10) | 4/10(40.00%) | 6/10(60.00%) |
X2值 | - | 5.0000 |
P值 | - | 0.0253 |
2.2 比较两组止血时间、异常血管病变发生率
研究组止血时间1.42±0.21(d)高于对照组1.25±0.17(d),异常血管病变发生率0/10(0.00%)低于对照组4/10(40.00%),P<0.05,见表2。
表2 止血时间、异常血管病变发生率(±s,n/%)
组别 | 止血时间(d) | 异常血管病变发生率(%) |
研究组(n=10) | 1.42±0.11 | 0/10(0.00%) |
对照组(n=10) | 1.25±0.17 | 4/10(40.00%) |
X2值 | 2.6550 | 5.0000 |
P值 | 0.0161 | 0.0253 |
3.讨论
当前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疾病的患病率显著提升,其中的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在临床中较为多见。疾病的发生将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根据临床研究和分析发现,消化道出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备突发的特征,治疗难度较大。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会出现呕血、便血、疼痛等症状,导致疾病诊疗难度明显提升。研究发现,消化道出血诱因有多种,如炎症反应、肿瘤以及机械性损伤等,同时消化道的出血种类多,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现阶段医学技术大步发展,对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多采用微创治疗方式,其中内镜下辅助疗法较常见,治疗方式具备高效性、安全性等特征。大多数选取胃镜下治疗后按照患者病情开展冷冻止血治疗、电凝止血治疗以及氩离子凝固止血治疗等,亦或是可运用导管喷洒肾上腺激素药物、凝血酶药物等辅助止血。经过临床多次研究发现,内镜下治疗方式对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理想,运用范围广泛[2]。但内镜下辅助治疗也存在局限性,容易再次发生出血。内镜止血治疗方式有较高的治疗效果,能够直接的观测到出血点后开展针对性治疗。但是有研究发现,全部消化道出血中占比为6%~9%,患者接受治疗中并不能迅速的明确出血病灶,不能及时行止血治疗。同时上消化道出血类型中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量比较大,有调查指出该类患者一般有手术治疗史,存在不同种程度上的退行性变化、黏膜损伤,甚至会导致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问题出现。诱发黏膜损伤因素多种,例如机械性损伤、炎症等,容易有突发大出血症状发生。疾病进展过程中,消化道黏膜可能会发生继发性糜烂甚至会坏死。加之由于此类患者以中老年较为多见,伴随年龄逐步递增,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步减低,消化系统发生了退行性的变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和风险比较大,同时容易有内镜下止血失败的问题发生[3]。随着血管造影技术的引入,此技术的运用可对出血病灶探查,从而提升治疗的效果。如果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速度在1.5~2ml/min,就可迅速的对出血点定位,尽早针对性治疗。
血管介入治疗效果是否理想主要和血管造影有密切的关系,运用血管造影的方式获取血管征象信息,医生可运用此信息数据明确患者的血管分布情况、病变情况等,后对患者实施个性化血管介入治疗。同时针对内镜下止血失败后的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讲,亦可运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但是此治疗方式存在高风险性,虽可以辅助止血,对患者的创伤性比较高。伴随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介入治疗方式的运用可将此问题明显改善[4]。血管介入治疗方式运用中,在穿刺之后,运用导管朝着靶血管中注入一定量的人垂体后叶素药物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药物等,后完成止血操作。怎样确保患者的安全作为前提,亦是治疗效果充分发挥出的关键一环,所以要求医生各个步骤均须操作精准,尽可能的选取和出血点比较近的位置输入药物[5]。例如此次研究中,运用明胶海绵颗粒--血管栓塞剂,此物质为蛋白胶类似物,具备无毒和无抗原性的特征,而且此物质存在显著的膨胀作用,处于栓塞期并不会对其他动脉产生影响,可有效规避缺血性坏死出现,亦可降低栓塞的概率与风险。同时,血管介入治疗中,需对患者的病况合理性区分,如果患者的出血血管在胃肠道、胆道、以及肝脏的附近,止血的效果将会降低,针对其他的内镜下止血失败后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可发挥出理想的止血治疗作用。栓塞治疗作为血管介入疗法运用中常见一种,运用栓塞治疗的形式将阻塞的血管疏通,进而发挥出理想的止血作用。但是亦有学者认为,栓塞止血治疗方式会引起坏死问题发生[6]。
此次研究中分析了内镜止血和介入栓塞治疗方式对消化道动脉出血患者治疗,发现 研究组完全止血率19/20(95.00%)高于对照组14/20(70.00%),复发率1/20(5.00%)低于对照组6/20(30.00%),P<0.05;研究组止血时间1.42±0.21(d)高于对照组1.25±0.17(d),异常血管病变发生率0/20(0.00%)低于对照组3/20(7.50%),P<0.05。此研究结果证实了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较高,同时出现异常血管病变的概率比较低,安全性和长期治疗效果更高。研究中发现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造影诊断下患者的表现有:第一,造影剂由经动脉中溢出作为典型的、直接征象。第二,病变处小血管比较多,出现血管扭曲紊乱问题,肠管的局部染色较为浓密,造影剂的排空出现延迟。第三,病变染色,亦可勾画出病灶的轮廓、形态以及大小等[7]。第四,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影像表现。而分析介入治疗要点,发现,选择性的动脉造影方式作为对血动脉探寻的最佳方式,具备定性作用和定位作用。按照临床资料和胃镜检查的资料,需针对性的选取某一个动脉开展造影分析。针对性的探查,可迅速的选取出血的位置,及时的开展栓塞治疗,主要是因为出血的位置一般和病变的位置一致,为止血治疗缩短时间[8]。
综上,介入栓塞治疗上消化道的动脉性出血的效果理想,近期、远期疗效高,建议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松,史键山. 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对急性重度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研究[J]. 新医学,2022,53(9):643-648.
[2] 曹晓亮,房芳. 止血药物联合介入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9,5(6):499-501.
[3] 崔宇航,刘未铖,黄嘉诚,等.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动脉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7):1263-1266.
[4] 李前进,高金保. 碘化油联合PVA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7):53-55.
[5] 徐新建,吴娟,朱芮,等. 介入栓塞治疗下消化道动脉出血预后系统评价[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37(7):1200-1203.
[6] 黄小勇. 抗栓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J]. 中国医刊,2019,54(9):937-939.
[7] 唐先志,陈光斌,李江山,等. 介入栓塞术治疗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5):907-910.
[8] 张翔宇,柯娥,曹长健. 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研究进展[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6):632-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