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邓振全

邯郸市第一医院 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开始时间的设定为2020年4月1日,结束时间设定为2022年3月4日,研究选择的研究人员均为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1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组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分析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较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数据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而对照组为7.27%,因此两组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效果较高,mRS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是新型急性脑梗死治疗手段,将两种方案优势相结合,可迅速恢复血流,保护脑组织,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

正文


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导致该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1]。由于该疾病发病较快、病情危急,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静脉溶栓属于临床传统治疗利用溶栓药物快速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液灌流情况,降低脑部组织损伤程度[2],但是单一治疗方式下并发症较多,因此随着医学技术发展,现代介入治疗技术日益成熟,临床学者提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3],因此本文将从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原理、适应症、优劣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故而选择11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开始时间的设定为202041日,而结束时间设定为202234日。本次研究选择的研究人员均为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计110。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组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0.05,可比性良好,患者资料见表1

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s),[n(%)]

组名

例数

/

年龄

平均年龄

病程(年)

观察组

55

30/25

40~91

63.18±4.38

3.05±0.73

对照组

55

31/24

41~91

63.54±4.17

3.06±0.81

X2/T


0.045

0.749

0.068

P


0.832

0.455

0.946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4]在正式参加研究前,由研究医生向患者介绍本次研究的详细内容和患者参与事项,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器质性功能障碍以及恶性肿瘤的患者。精神障碍、不可自主沟通者。手术治疗禁忌症者。中途退出者。

1.4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利用静脉滴注方式,将阿普替酶与200ml生理盐水进行混合,其剂量为0.9mg/kg,静滴30min,在溶栓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利用CT进行分析,观察患者颅内是否存在出血现象,一旦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需要立即停止治疗。

观察组: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采用1~2mm穿刺针对患者的浅表动静脉进行穿刺,并利用血管造影机进行引导,将导管送至栓塞部位,随后注射造影剂,并观察患者栓塞程度,利用6F动脉鞘缓慢置入堵塞血管,并穿过患者堵塞部位,在远心端推注1mg的阿普替酶,随后将导管;拉回,接着推注18mg阿普替酶,针对于血管通过率较低的患者,需要在导丝下将栓子击碎,再进行去栓治疗,在CT下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现象,对于未出血者则需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1.5观察范围

1.5.1治疗效果分析,临床疗效:显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治疗后降低≥91%;有效:NIHSS评分降低46%-90%;无效:NIHSS评分降低不足46%[5]

1.5.2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两组神经功能以NIHSS评分评价,总分42分,得分越低越好[6]

1.5.3分析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情况

1.5.4比较患者预后效果,利用脑梗死专用生活质量表(mRS)进行分析,低于2分则为预后不良[7]

1.6统计学方法

研究取得数据由SPSS26.0软件处理,计量(神经功能缺损分值、预后效果)资料由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采用(n/%)表示,以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表2中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较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

2治疗效果分析[n(%)]

组名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55

2545.45

2749.09

35.45

5294.55%

对照组

55

2036.36

2545.45

1018.18

4581.82%

X2

-

-

-

-

4.852

P

-

-

-

-

0.05

2.2患者神治疗前后经功能缺损情况比对

在表3中可看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数据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

3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5

28.56±6.43

10.47±1.92

对照组

55

28.36±6.75

15.88±2.65

T

-

14.55

6.751

P

-

0.05

0.05

2.3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在表4中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而对照组为7.27%,因此两组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4并发症情况分析[n(%)]

组名

例数

脑出血

颅内出血

胃肠不适

发生率

观察组

55

11.82

11.82

11.82

35.45%

对照组

55

23.64

11.82

11.82

47.27%

X2

-

-

-

-

0.153

P

-

-

-

-

0.05

2.4患者预后效果分析

在表5中看出,观察组患者预后效果较高,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

5患者预后效果

组名

例数

mRS分值(分)

观察组

55

3.19±0.26

对照组

55

2.11±0.15

T

-

26.683

P

-

0.05

3讨论

在临床大量实验中证明,缺血性损伤以及炎症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如果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其缺血程度会不断增加,脑实质坏死区域不断扩大,脑部神经细胞会逐渐凋亡,对患者造成不可逆损伤[8]。临床中,常用治疗方式为静脉溶栓方案,采用静脉输注溶栓药物,将血栓机械性去除,以达到恢复脑血流、挽救脑组织、减轻神经功能缺陷的目的。而利用静脉溶栓药物,能够快速分解血栓,其药效直接作用梗死区域,可最大程度挽救脑组织,减轻脑损伤[9]介入治疗是指在急性脑梗死早期通过内膜胚层下导管经颈动脉或股动脉穿刺进入脑血管,使血栓直接去除,同时通过导管向梗死区域内注射溶栓剂,利用靶区给药的方式,提高靶点的血药浓度,进而降低溶栓药物的剂量,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10]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也不难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较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数据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证实,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提升临床溶栓效果,这是由于,联合治疗方式,将溶栓治疗优势与介入治疗优势相结合,通过导管将血栓去除,并在堵塞部位注射溶栓剂,可以快速恢复血流脑组织氧供,最大程度地保护脑组织,降低神经功能缺陷,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1]。另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而对照组为7.27%,因此两组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安全性较高,这是因为,介入治疗是介于内科与外科之间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属于微创治疗,可直接在患者血管内部建立微小通道,并在影像学设备观察下,分析患者病灶,并直接将药物输送至病灶部位,对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较低,进而安全性较高[12]观察组患者预后效果较高,mRS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这是由于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确保栓子的稳定性,而单一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较长,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可以充分保持患者的颈动脉血管与其他血管血液始终处于循环状态[13],可改善血液供应不足现象,促进疾病的好转,减轻对脑组织的影响,故而可提升预后效果[14]。但是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患者手术适应症,并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才能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症状,保证患者健康。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手段,将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具有起效快、创伤小以及时间短等优势,可快速去除栓子,恢复血流保护脑组织,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姝.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4):111-113.

[2]张洪淞,刘擎.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1,33(22):24-25+28.

[3]李巧如.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9):35-37.

[4] Aravind G ,  Steven G . Editors' Note: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Acute Stroke: An Analysis of the WAKE-UP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Neurology.  2022,98(19):816-817.

[5]郭迎新.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23):4329-4331.

[6]冯春前. 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静脉溶栓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17):5-7.

[7]张柏扬.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05):768-770.

[8]叶子政.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用于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07):11-13.

[9] Cao L L ,  Wang H .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Xingnao Kaiqiao acupuncture combin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J]. TMR非药物治疗, 2022,5(2):34-41.

[10]康妍. 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1):32.

[11]董明.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探究[J]. 吉林医学,2019,40(12):2775-2776.

[12]Shahjouei S ,  Tsivgoulis G ,  Goyal N , et al. Safety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mong Patients Taking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troke, 2019, 51(2)533-541.

[13]谌敏,倪厚杰. 静脉溶栓与介入疗法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处方药,2019,17(09):167-168.

[14]韩玉庆,许阳阳,董力庆,张涛,赵理乐. 早期血管检查对急性脑梗死诊治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09):1269-12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