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医治疗;西药治疗;糖尿病;联合治疗;治疗效果
正文
糖尿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指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的代谢疾病群,临床中将其细化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多见[1]。在病发期间,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降低等表现,多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功能受损导致,若是未及时将患者血糖控制到合理范围内,则在长期高血糖作用下极易诱发脂质代谢紊乱,对患者的血管、神经产生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甚至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2]。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的治疗并无明确规范,也无特效药,其属于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持续性药物治疗,加之饮食、运动管理,以此将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标准范围内,其中以常规西药降糖作为常见[3]。依据现有调查资料显示,西药降糖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机体状态,但受胰岛素抵抗影响,会导致整体治疗效果降低,且存在耐药性提升的可能,以及药物治疗期间可能诱发各类并发症,使得临床疗效受限,为此仍需要探索一种更为高效且科学的治疗方案[4]。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临床治疗糖尿病有了全新思路,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成为“主流”,且治疗效果突出,深受认可[5]。鉴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收治106例糖尿病患者展开对比试验,并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6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有53例患者。在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中,未见组间差异性,P>0.05。见表1。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试验对象均为糖尿病患者,且为2型糖尿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6];(2)均不存在严重糖尿病并发症;(3)均对本次试验内容知晓,为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病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等;(2)有精神或意识障碍者;(3)同期参与其他试验研究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 例数 | 性别 (男/女) | 年龄均值 (岁) | 病程均值 (年) | 体质指数均值 (kg/m2) |
观察组 | 53 | 28/25 | 62.84±8.06 | 12.05±1.02 | 22.41±2.61 |
对照组 | 53 | 26/27 | 62.78±8.42 | 12.16±1.17 | 22.57±2.80 |
t/x2 | - | 0.151 | 0.037 | 0.516 | 0.304 |
P | - | 0.698 | 0.970 | 0.607 | 0.762 |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进行相关检查,并予以降糖药物治疗,期间对患者的饮食、运动进行指导,严格监督患者完成相关治疗及管理。期间,对照组为常规西药降糖治疗,选用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企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g),口服用药,每天早中晚3次,每次服用0.5g,可餐前或餐中服用;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生产企业:北京太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525;规格:30mg)治疗,同样为口服药物,每天服用1次,每次服用15mg。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同样予以上述药物,此外联合中药治疗,本次试验选取消渴方,组方为黄连末6g、天花粉末10g、生地黄汁50ml、牛乳汁30g、藕汁50ml、姜汁10ml、蜂蜜5ml,将上述药材搅拌成膏,用开水冲服即可,每天1剂。
两组均予以连续治疗1个月后进行效果观察及评估。
1.3 观察指标
1.3.1 症候积分 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症候积分进行计算,主要有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口舌干燥4项,各项依据症候无、轻、中、重分别记作0、2、4、6分,各项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症候程度越严重。
1.3.2 血糖指标 在治疗前后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指标进行测定,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3项。
1.3.3 临床疗效 在治疗后,若患者症状表现均已消失,且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值下降幅度均在40%及以上,或者已在标准范围内,则为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得到明显缓解,且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值均下降幅度在20%~39%之间,则为有效;若症状改善轻微,或者无变化,亦或者加重,均为无效[7]。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内研究总例数×100.00。
1.3.4 不良事件 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各项糖尿病相关不良事件的例数进行统计,比如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低血糖、水肿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组并发症总发生例数的统计,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无法进行多项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所用工具为SPSS 23.0,经归总划分为计量(符合正态分布)和计数两类,分别用(±s)、[n(%)]表示,并经t、x2值校对,仅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候积分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均降低,但明显观察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口渴喜饮 | 多食易饥 | 尿频量多 | 口舌干燥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53 | 3.14±0.29 | 1.13±0.10* | 3.05±0.28 | 1.07±0.08* | 3.23±0.30 | 1.20±0.10* | 3.53±0.32 | 1.60±0.14* | ||
对照组 | 53 | 3.16±0.30 | 1.66±0.15* | 3.08±0.30 | 1.55±0.13* | 3.24±0.31 | 1.72±0.98* | 3.55±0.34 | 2.07±0.18* | ||
t | - | 0.349 | 21.403 | 0.532 | 22.893 | 0.169 | 3.843 | 0.312 | 15.005 | ||
P | - | 0.728 | 0.000 | 0.596 | 0.000 | 0.866 | 0.000 | 0.756 | 0.000 |
注:与治疗前组内对应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相关指标水平值均降低,但明显观察组血糖各项指标水平值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糖指标比较(±s)
组别 | 例数 | FPG(mmol/L) | 2hPG(mmol/L) | HbA1c(%)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53 | 8.62±0.83 | 6.74±0.65* | 12.92±1.15 | 7.88±0.75* | 9.45±0.92 | 6.71±0.62* | |
对照组 | 53 | 8.58±0.81 | 7.81±0.75* | 12.87±1.13 | 9.20±0.89* | 9.48±0.95 | 8.03±0.71* | |
t | - | 0.251 | 7.849 | 0.226 | 8.257 | 0.165 | 10.195 | |
P | - | 0.802 | 0.000 | 0.822 | 0.000 | 0.869 | 0.000 |
注:与治疗前组内对应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观察组 | 53 | 29(54.72) | 22(41.51) | 2(3.77) | 51(96.23) |
对照组 | 53 | 20(37.74) | 21(39.62) | 12(22.64) | 41(77.36) |
x2 | - | 8.230 | |||
P | - | 0.004 |
2.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总几率比较
观察组药物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总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总几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糖尿病足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 低血糖 | 水肿 | 总发生 |
观察组 | 53 | 0(0.00) | 1(1.89) | 1(1.89) | 1(1.89) | 3(5.66) |
对照组 | 53 | 1(1.89) | 2(3.77) | 5(9.43) | 2(3.77) | 10(18.87) |
x2 | - | 4.296 | ||||
P | - | 0.038 |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中十分常见,且具有较高发病率的内分泌病症,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多见,目前现有研究并未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明确,但可从相关试验研究中发现该病症的出现与遗传因素、肥胖因素、饮食因素等有联系,且相关报告指出长期高血糖状态极易对心血管产生影响,导致血管、神经损伤,诱发诱发各类并发症出现,比如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水肿等,甚至可能诱发更为严重心血管疾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8]。鉴于此,对糖尿病患者应予以及时有效治疗和控制,稳定患者血糖水平,延缓疾病进展。
当前,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西药降糖居多,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等,均为常见降糖治疗药物,其中二甲双胍为双胍类药物,在使用后可增加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之间的亲和力,以此使得外周组织摄取更多葡萄糖,进而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现象[9]。吡格列酮作为一种常见胰岛素增敏剂,其药理作用与二甲双胍大致相同,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升对高血糖表现的控制,但实际作用效果仍有限,无法达到预期降糖效果,为此仍需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治疗方案[10]。
传统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痰湿伤肺、内热内阻、津液耗伤所致,因此,传统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侧重于清热润肺、生津止渴[11]。本文中提到的《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配方使用了一些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功效的草药,其中天花粉是整个药房中的“君药”,具有生津解渴、清热润燥的作用;黄连则是“臣药”,辅以清热泻火的效果,加之生地汁、牛乳汁、藕汁等草药,可发挥生津增液、滋阴润燥的功效。上述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较好地控制患者的各种症状,此外实际治疗期间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添加滋阴药物如知母、麦冬等,以增强生津止渴的效果[12]。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候积分及血糖相关指标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及血糖相关指标水平值均降低,但明显观察组各项指标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总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现代药理研究指出,上述消渴方中药物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在使用后可与西药共同作用,增强降糖效果,相较于纯粹的西医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且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相对较高。最后,在治疗糖尿病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以此确保患者血糖的稳定,控制病情,延缓发展。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使用更利于改善患者机体状态,促进血糖水平的稳定,增强整体治疗效果,规避不良事件的出现,防控病情发展,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丽丽,陈莉,刘芳莉,等. 中西医结合延续性护理平台的构建及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7):2053-2059.
[2]董超,赵进喜.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J]. 中国医药导刊,2022,24(05):484-487.
[3]倪琳琳,徐云生,周洪雷. 基于数据挖掘的冯建华名老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8):102-105+118.
[4]郭红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7):176-178.
[5]路建刚.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 黑龙江科学,2022,13(04):132-133.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7]刘璟,靳贵春. 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J]. 光明中医,2022,37(12):2243-2246.
[8]杨文芬,王春胜. 中药联合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J]. 天津药学,2022,34(05):74-78.
[9]李鸿,黄琪,郑露,等. 中药复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序贯分析及潜方分析[J]. 重庆医学,2023,52(03):424-431.
[10]李笑蓉. 中药汤剂联合西药血糖控制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6):69-72.
[11]王凤.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5):130-132.
[12]李艳杰,倪青,吴善瑛,等. 基于病证结合诊疗思想探析中医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特点[J]. 河北中医,2023,45(01):118-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