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周果家

单县精神康复医院 山东 菏泽 274000

摘要

目的 对抑郁症治疗中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抑郁症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对照组42例(单一应用抗抑郁药治疗)和观察组42例(应用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抑郁症治疗中,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病症改善,强化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抑郁症;抗抑郁药;心理治疗;治疗效果

正文


抑郁症(depression),为临床常见、多发精神障碍疾病之一,它以情绪负面消极、心情异常低落、思维反应迟钝、主观能动性弱、积极活动减少甚至消失等症状为特征。严重的抑郁症有可能转化为自杀倾向,危及病人及家属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诸多应激因素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其中10%-15%的患者以自杀为最终结局。临床上,常以药物给予抑郁症患者以治疗,且药效良好。但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物的长时间应用,会导致疗效欠佳,为有效保证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需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学者认为,针对抑郁症治疗,应在充分掌握患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实际心理状况等给予患者以心理治疗,以强化其临床疗效,提升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取本科收治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现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纳入8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225~20233月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相似,P0.05,详见表1.

1 两组抑郁症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组别

n

/

年龄/

病程/

SDS/

5-羟色胺/ng/ml

去甲肾上腺素

/pg/ml

观察组

42

20/22

36.23±3.86

9.47±2.97

63.81±2.32

10.16±0.47

539.56±6.98

对照组

42

19/23

36.59±3.78

10.04±3.11

63.62±2.15

10.33±0.48

540.27±6.83

χ2/t


0.547

0.982

0.785

0.557

1.126

0.322

P


0.335

0.447

0.243

0.376

0.258

0.649

入组标准:(1)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布对入选患者诊断,症状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制定的抑郁症诊断标准;(2)患者在就诊前两周内,均没有服用其它精神类药物;(3)入选患者及其及监护人全部知情、支持研究、自愿参加研究;(4)患者无重度自残行为。

排除标准:(1)无神经系统疾病史,以及其它重大躯体疾病史;(2)近两周无急、慢性躯体感染史;(3)没有其它精神障碍史;(4)排外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5)依从性低,抵制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以盐酸帕罗西汀开展临床治疗,盐酸帕罗西汀(生产企业: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31106;规格:20mg),口服药物,每日早餐时服用,一般剂量为每日20毫克,服用2~3周药物以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及患者需求,逐渐增加药物应用剂量,若是控制情况欠佳,每周可增加10毫克药物,但是最大药物用量不可超过50毫克。

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方式上,联合应用心理干预方式开展治疗,其中抗抑郁药物治疗同上述基础组一致,心理治疗详情如下:

1.2.1初期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初期,采取支持引导性心理治疗方法给予患者以良好心理治疗。首先,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评估患者心理状况,掌握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其次,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帮助患者解决其内心存在问题。具体流程包含以下几方面:

1)舒适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以后,医生必须及时介绍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辅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并及时清洁病房,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做好室内的通风,保持光照的合理性,定时为患者更换床单被褥,及时更换病号服,可以从患者喜好出发,为患者准备喜欢的音乐、电视节目和娱乐项目,以从生活上提升患者的心理舒适度。

2)认真扮演倾听角色,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想法或者内心存在的压力和痛苦。在心理学专业角度上,若医师可认真倾听抑郁症患者的诉说,那么则可以很好的使患者信任医师,同时还可使患者内心产生一种被关心之感。

3)解释指导。在倾听完患者的内心诉说之后,心理治疗人员应结合患者倾诉内容向患者进行详细解释,并引导患者纠正其内心存在的错误认知和不正确想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特点。

4)创建自信心。给予患者以充分肯定,引导患者发现自身存在优点,提升其生活信心。

1.2.2中期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中期,采取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方法给予患者以治疗。全方面评估患者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评估患者自身性格和行为特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效干预措施,及时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消极情绪或不恰当行为方式时,引导患者通过按时、联想等方式摆脱负面情绪,建立较为积极、乐观、健康的自我观念和肯定自我价值,从而改善负面情绪情况。引导患者养成规律作息和保持效率较高的睡眠质量,减少病理产物产生。通过有效沟通,协助患者克服恐惧等抑郁情绪,并通过适当的行为、思维训练,以改善思维方式,一般每天训练1小时左右。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将类似患者组成病友群,通过分享自身斗争经验,从而改善病情。治疗中,治疗人员应引导患者转变自身思维,将抑郁认知模式向患者进行详细介绍,教会患者学会自我监察,指导患者每日进行练习,使其可自主识别自身存在不良认知。同时,治疗人员应对患者每日行为表现积极性观察与记录,并结合患者日常行为表现指导患者掌握验证有问题之想法的方法,指导患者开展放松训练,使其学会妥善处理一些不良事件。

1.2.3后期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后期,采取人际关系心理疗法(如情感激励、沟通分析、行为矫正)给予患者以治疗,以此帮助患者学会妥善处理自身人际交往关系,以改善其社交障碍问题。由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形成与精神压力及家庭环境存在较大关系,所以医护人员必须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让家属知晓认知心理治疗对抑郁症康复的重要性,让家属与患者之间增加互动,使其能够主动陪伴患者,关心患者,呵护患者,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减轻患者不良心理情绪。

1.3观察指标

1)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社会交往、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情感维度四个角度的生活质量,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

2)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分数与患者的焦虑情绪成正比。

3)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与对比,以显效(病症显著改善,抑郁评分下降≥80%)、有效(病症减轻,抑郁评分下降≥50%)、无效(病症及抑郁评分无改善)为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结果

2.1生活质量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社会交往、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情感维度四个角度分值显著更高,差异明显,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2

2 生活质量对比分析(±s,分)

组别

n

社会交往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情感维度

观察组

42

93.73±2.17

91.26±2.35

94.94±2.72

94.58±1.79

对照组

42

81.08±2.07

79.44±2.26

87.32±2.48

83.77±1.64

t


22.343

21.349

19.834

23.93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焦虑和抑郁情绪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更低,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3

3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对比分析(±s,分)

组别

n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观察组

42

23.22±3.78

21.65±3.92

对照组

42

41.62±2.46

40.21±3.44

t


22.364

27.831

p


0.000

0.000

2.3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 [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42

25(59.53)

16(38.10)

1(2.38)

41(97.62)

对照组

42

14(33.33)

20(47.62)

8(19.05)

34(80.95)

χ2





16.292

P





0.001

3.讨论

抑郁障碍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精神障碍。我国的抑郁症患者更易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躯体症状,常见的有疲劳、躯体疼痛、头昏、头痛、胸闷、心慌、咽喉部异物感、打嗝、腹胀、发作性肢体麻木、睡眠障碍等,单纯的情绪症状并不突出。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疾病,引起人体多层次、多系统的病理反应,因此单一的药物治疗尚有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病人人格缺陷和应对不良生活事件,故采取心理治疗找出病人功能性失调及所产生消极思想的根源,运用健康的、积极的逻辑思维来降低和消除负面情绪,启用新的、积极健康的认知系统行事。

心理治疗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它与药物治疗相互结合和补充,无论在促进病人康复,还是在降低抑郁症病人的复发率或是改善其社会功能均有良好的作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从根本上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缓解并逐渐消除患者的许多躯体症状,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手段。所以根据患者及家属求治心切、期望药到病除的心态,首先给予抗抑郁药以缓解症状,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信心及对医生的信任感。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有慢性、复发性的特点,需要长期的治疗过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心理治疗的效果至少与药物相当,尤其是在抑郁症的急性期应用心理治疗是有效的,并认为认知治疗的效果较药物治疗的效果保持得更好,对减少抑郁症的复发比接受药物治疗者更为明显。

目前,临床多以药物为抑郁症主要治疗手段帕罗西汀则为临床治疗抑郁症常用药物之一。作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药物的一种,帕罗西汀可有效抑制抑郁症患者突触前神经元,并同时增加突触前间隙中5-羟色胺水平,进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帕罗西汀单一用药疗效较差,容易导致患者疾病复发。因而,为给予抑郁症患者以更有效治疗,相关学者提出结合患者自身存在心理障碍和社会功能减退问题基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以心理治疗。通过干预其心理和认知行为的方式来促进患者交往信心的提升,消除患者内心存在悲观情绪,降低患者疾病复发几率和自杀风险;从而改善其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是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的,而且能够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可以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出现频率,大大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就意味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自杀现象。总的来说,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治疗,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静,郭慧荣,连楠.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72):111-112.

[2]李泽钧,刘守桓,石雪雯,等.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4):2732-2734.

[3]雷秀雯,崔永霞,吴光现等.心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焦虑情绪、连带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效果对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2):172-174.

[4]荆睿.早期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焦虑共病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病耻感及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6):2817-2819.

[5]胡晓月,潘伟刚,马辛,.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抗抑郁药治疗首次发病老年抑郁症的初步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54(4):265-270.

[6]木亚林,岳恺,李明,.抗抑郁药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患者的疗效[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v.47(1):127-129.

[7]杨娜, 黄雪花, 宫晓鸿,.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37(3):4.

[8]许晓英,张易.应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20,11(06):7-8.

[9]李丽,朱冬冬,沈振中.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伴有厌学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J].心理月刊,2022,17(13):62-64.

[10]杨连. 动力性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对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J]. 心理月刊,2020,15(20):222-2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