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盆底康复锻炼在产后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评价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张泽莹

北京市普仁医院 康复医学科 100062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化盆底康复训练模式在产后康复训练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盆底功能(盆底肌Ⅰ类、Ⅱ类纤维疲劳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盆底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应用系统化盆底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系统化盆底康复训练;产后康复训练;临床疗效

正文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属于一组疾病,主要是因为盆底支持组织发生缺陷、损伤,从而引发的盆底疾病,并且会引发盆底功能障碍肌肉更加松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主要包括: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壁脱垂、性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盆腔疼痛。其中盆腔器官发生脱垂主要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不会对女性人群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但是,会严重影响女性人群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有研究发现[2]:通过系统化盆底康复锻炼治疗,可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作者选择在20221月至202212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旨在分析系统化盆底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20221月至202212月我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般资料见表1。

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情况(±s[n(%)]

组别

例数

年龄段

平均年龄

病程段年)

平均病程d)

观察组

30

27-56

46.46±6.26

1-7

2.25±0.46

对照组

30

28-58

48.05±6.32

1-8

2.19±0.51

X2/t

-

0.432

0.478

P

-

0.667

0.634

纳入标准:①存在肛门指诊、通过排粪造影确诊的患者;②排便间隔时间长、便质坚硬、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患者;③临床资料完整患者;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发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②骶后孔畸形患者;③治疗依从性差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医护人员需要了解产妇真实身体状况,为其实施健康宣教,帮助患者了解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措施,另外,还需要管理患者的心理状态。

观察组:系统化盆底康复训练:①臀部康复:要求产妇保持仰卧位,将其臀部肌肉进行缓缓收紧,同时,合拢双脚,当患者感受到阴道上提后,使其肌肉处于保持放松,上述步骤需要重复一到两次;②扭胯康复:将患者的臀部尽可能的抬高,转动其髋关节,尽可能的使髋关节向一侧进行倾斜;③提肛康复:在提肛过程中,进行小步跳跃、原地冲刺跑、大步跳跃的方法进行提肛康复训练,在产后一到两个星期内训练患者臀部功能,每天三次,每次十分钟;产后三到六周内,为患者实施扭胯以及臀部训练,每天三次,每次持续十五分钟;产后七到十周内,需要对患者实施全身、扭胯、臀部训练,每天三次,每次持续二十分钟;产后十一周到十四周内,为患者实施扭胯、全身、臀部、提肛训练,每天三次,每次持续二十分钟。

1.3观察指标

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盆底功能(盆底肌Ⅰ类、Ⅱ类纤维疲劳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盆底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盆底功能比较±s)

组别

例数

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分)

盆底肌Ⅰ类疲劳度

%)

盆底肌Ⅱ类疲劳度

%)

产后3个月

产后6个月

产后3个月

产后6个月

产后3个月

产后6个月

观察组

30

2.95±0.86

3.98±0.79

2.61±0.43

1.73±0.22

3.16±0.58

2.03±0.31

对照组

30

2.43±0.32

3.03±0.41

3.31±0.64

2.77±0.43

3.88±0.67

2.50±0.46

t

-

3.104

5.846

4.973

11.793

4.450

4.641

P

-

0.003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通过临床实践可发现[2]:盆底功能障碍属于妇科常发疾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会产生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脱垂、阴道膨出等反应,从发病区域进行分析,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区域具有较大的临床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会局限于某个区域,还有患者可在多个区域发病。因此,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治疗存在一定实践意义。盆底康复训练的应用,能够恢复其神经功能以及肌肉组织,进而使其盆底状况的康复训练效果得以改善,同时,根据患者的产后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康复训练模式进行干预,能够促使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盆底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通过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提升其盆底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丽莲,潘金丽,高美霞.系统化盆底康复锻炼在产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7, 7(24):156-158.

[2]张广丽.系统化盆底康复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训练中的临床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3):74-7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