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神经内科患者昏迷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摘要
关键词
神经内科;患者;昏迷;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正文
昏迷是一种病理状态,该状态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脑部功能被抑制,高级神经活动受到限制。面对外部的刺激,患者无法做出应有的反馈[1]。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在面对外界刺激的时候会通过感受器来接收信号,进而产生神经冲动。该冲动会经过脑干上传到大脑皮层,大脑则会发出相应的指令应对刺激,保护机体免受伤害。但如果大脑皮层因为外力等因素受到伤害的话,比如出现出血、血管堵塞等问题,神经冲动就无法正常传导,大脑皮层面对冲动也无法做出应有的反应,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的问题。在轻度昏迷的状态下,患者的疼痛反射虽然不会再出现,但延髓和脑桥部位的发射依然存在。在深度昏迷的状态下,神经通路的抑制水平比较高,生命中枢的活动均紊乱,各项发射均无法发生。如果昏迷进一步严重,患者还会发生脑死亡,面对外界一切的刺激均无法做出反馈。瞳孔散大,无法自主呼吸,各项生命体征也逐渐消失。为了避免昏迷演变为脑死亡,就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神经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面对昏迷患者,医护人员在诊断的时候无法直接询问患者本人,通常需要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依据,同时还要询问家属和借助以往的治疗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昏迷患者80例,这些参与研究的患者群体均来自于本院的神经内科,由本院神经内科医师亲自治疗并制定护理方案。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将入院治疗的时间作为标准,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收治的80例患者,在得到院领导、科室领导以及患者及家属允许的情况下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采集和分析之后发现,其中包含女25例、男55例,年龄分布在26到78岁,使用软件模型汇算得出这些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5.69±4.63)岁。纳入标准:临床资料齐全、不存在药物过敏。排除标准:脑死亡患者、假性昏迷患者、抑郁症患者、药物过敏患者。
1.2方法
1.2.1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造成昏迷的原因是十分多样的,不同病因下的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诊断,这样才能对症治疗、增强效果[2]。但面对昏迷患者,临床诊断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他们无法自主描述病情。作为医护人员,只能根据患者身体所表现出的症状、结合自身的从医经验来进行判断。同时,很多患者的昏迷都是突然发生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抢救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降低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为患者挽回生命、提高他们预后的效果。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时候,医护人员可以先根据患者情况对他们进行分类。第一种类型是在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他们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因为病情恶化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发生昏迷。面对这类患者,在临床诊断的时候要结合以往的病史,关注患者的治疗史和用药史。判断患者昏迷的原因是否是因为疾病加重造成的,是否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同时还要排除因为用药错误或者诊疗错误而造成昏迷。在必要检查的辅助下,医护人员可以找到患者昏迷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一原因做好有效的治疗,帮助患者尽快苏醒,提高预后的效果。第二种类型是在昏迷之前没有入院,受到外力伤害而出现突然性昏迷[3]。其中比较常见的外因包括车祸、打架斗殴等。面对这类患者,及时诊疗、有效抢救是十分重要的,在黄金抢救内完成抢救可以有效提高预后的效果。在对昏迷原因进行判断的时候,医护人员可以结合颅脑CT、MR等检查的结果,找到受伤的部位,判断是否需要为患者提供止血或者溶栓等特殊治疗。第三种类型是在家中突然发生昏迷被紧急送往神经内科接受治疗。面对这些患者,医护人员在治疗之前可以向家属询问患者的情况,了解他们在昏迷之前的经历,关注他们的患病史和用药史,在这之后对患者进行辅助性检查,并结合检查结果做出诊断,进而做好针对性治疗。根据临床经验,中毒、突发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等都会造成昏迷,除此之外糖尿病和肾病等疾病也可能会引发昏迷。在确定治疗方法之前,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因。
在对本院80例昏迷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之后发现,这些患者在入院之后都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治疗,医护人员在抢救的同时做了辅助性检查,检查结果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确定好病因对患者进行施治的时候,医护人员提供了综合性治疗,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了实时监测,同时还对重要脏器功能予以保护,并做了预防感染的管理。对于无法自主呼吸或者呼吸不畅的患者还做好了气管插管,通过机械通气的方式辅助患者呼吸,使他们的脑部和心脏获得充足的氧气。
1.2.2急救方法
对于突然昏迷的患者来说,要在第一时间做好急救[4]。在找到患者昏迷的原因之后,要做好基本的检查,然后进行急救。首先是对患者的呼吸状况和血液循环情况进行改善。如果患者因为脑部出血或者脑部栓塞出现昏迷,需要做好止血和溶栓的治疗;如果患者因为中毒而导致昏迷,则要明确中毒源,然后通过催吐或者洗胃等方法来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因为休克而发生昏迷,则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
1.3观察指标
第一,统计患者抢救的结果;第二,对抢救成功患者抢救前后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进行记录和对比;第三,对所有患者昏迷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统计。
1.4统计分析
对于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所有数据,都导入到SPSS12.0软件中,根据结果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对参数进行检验的时候,使用χ2法和t法,同时根据P的数值判断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昏迷原因统计
下表2-1展示了患者昏迷的原因。由此可见,患者昏迷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脑血管疾病,占比为45.00%,第二位为中毒,占比为18.75%;第三位是突发性心脏病,占比为16.25%。
表2-1 患者昏迷原因统计表
人数 | 比例 | |
脑血管疾病 | 36 | 45.00% |
突发性心脏病 | 13 | 16.25% |
糖尿病 | 10 | 12.50% |
中毒 | 15 | 18.75% |
其他 | 6 | 7.50% |
合计 | 80 | 100.00% |
2.2患者抢救情况统计
对患者抢救的情况进行统计之后发现,抢救成功率为92.50%,失败率为7.50%。在抢救失败的患者中,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是最多的,在总昏迷患者人数中所占比例为3.75%。具体情况如表2-2所示。
表2-2 患者抢救情况统计表
项目 | 分类 | 分布 |
抢救成功 | 74(92.50%) | |
抢救失败 | 6(7.50%) | |
脑血管疾病 | 3(3.75%) | |
糖尿病 | 1(1.25%) | |
中毒 | 2(2.50%) |
2.3患者抢救前后生命体征对比
对74例抢救成功患者在抢救前后的重要生命体征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在抢救之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和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则明显提高。具体情况如下表2-3所示。
表2-3 患者抢救前后生命体征对比结果统计表
例数 | 呼吸频率 | 动脉血氧饱和度 | 氧分压 | 二氧化碳分压 | |
抢救前 | 74 | 37.84±44.89次/min | 74.39±45.23% | 59.05±45.93mmHg | 56.48±5.23mmHg |
抢救后 | 74 | 24.37±43.48次/min | 98.10±3.04% | 87.59±4.34mmHg | 33.78±4.39mmHg |
t值 | 4.203 | 4.985 | 6.943 | 5.033 | |
P值 | <0.01 | <0.01 | <0.01 | <0.01 |
3讨论
造成昏迷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受到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之外,患者在受到刺激或者发生中毒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昏迷。其中常见的情况是因为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或者受到药物的影响,身体机能和循环系统无法维持原有的功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退化,或者出现功能性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的免疫力水平会受到影响,面对外界的病毒和细菌更容易受到感染。在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救助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做好全面化的考虑。在关注患者治疗史和用药史的基础上找到根源性问题并做好必要的抢救[5]。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情况做好必要的护理性工作和防范性工作,在帮助患者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减少对他们的二次伤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频率,提高预后的效果面对这些患者,医护人员要做好时时监护,要了解患者治疗进度和当前阶段治疗重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时候,如果患者出现暂时性的缺氧或者无法自主呼吸的情况,要做好及时的处理,比如注射氯硝安定,进行机械通气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脑部组织的伤害,避免患者在苏醒之后出现残疾等问题。
在进行临床诊断的时候,医护人员还要判断患者昏迷的程度,可以通过药物辅助或者添加外部刺激等方式来试图将患者叫醒。如果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患者依然处于无意识状态,则需要结合患者当前的生命体征提供针对性的救助。如果患者处于休克的状态,需要通过注射药物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保持畅通的血压循环,避免出现血液梗阻的问题。而如果患者是因为急性中毒而引发昏迷,则需要通过洗胃或者注射解毒剂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解毒,使他们及时恢复[6]。
总的来说,通过研究发现,造成患者昏迷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在对本次调查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昏迷原因中最主要的是脑血管疾病,占比为45.00%,第二位为中毒,占比为18.75%;第三位是突发性心脏病,占比为16.25%。在出现昏迷之后,及时有效的抢救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发现研究对象抢救成功率为92.50%,失败率为7.50%。在抢救失败的患者中,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是最多的,在总昏迷患者人数中所占比例为3.75%,这说明脑血管疾病不仅是造成患者昏迷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患者抢救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时候,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可能发生的昏迷问题。在抢救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抢救之后患者的呼吸频率为24.37±43.48次/min、低于抢救之前的37.84±44.89次/min(t=4.203,P<0.01);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8.10±3.04%、高于抢救之前的74.39±45.23%(t=4.985,P<0.01);氧分压为87.59±4.34mmHg、高于抢救之前的59.05±45.93mmHg(t=6.943,P<0.01);抢救之后患者的呼吸频率为33.78±4.39mmHg、低于抢救之前的56.48±5.23mmHg(t=5.033,P<0.01)。
参考文献:
[1]刘稀金,陈勇军,张海艳等.脑电图反应性分级联合格拉斯哥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0):1303-1304.
[2]侯英娟,李婉宁,魏江等.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ADMA和PON-1水平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23):2527-2530.
[3]潘旭,李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不同致病菌所致颅内感染的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差异[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8,12(06):601-606.
[4]蒋颖,毛可适,岳春贤等.长程脑电图和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对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31(04):257-259.
[5]薛枫,吴伟翔,路敬叶等.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在中暑昏迷患者脑神经康复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5):1776-1778.
[6]薛云娜,季衍丽,刘婧桓等.止血器用于监护室昏迷患者桡动脉采血后按压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4,27(11):136-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