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策略分析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马光顺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贵州省 兴义市 562400

摘要

目的 分析造成血样质量不达标的主要因素,并采取措施,以达到改善血样质量、改善血样质量、促进血样质量的目的。方法 通过对医院医学检验科1000份被鉴定为不符合要求的血样进行归类和归档,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相关因素的探讨。结果 在所采集的1000份不合格的血样中,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有:抗凝标本凝集、标本采集量不正确(标本量少)、标本容器错误等,这些因素分别占据不合格标本数的41.20%、30.80%、19.10%,然后是标本标签不合格、运输时间不合理、溶血、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明显污染、脂血等,总共占据了8.90%的比例。结论 在血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血液标本的规范化处理,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提高血液标本检测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关键词

血液常规检验;检验标本;原因

正文


伴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实验室检测,而血样是人体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液体,许多病症的血样检测可以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个较为客观的参考,它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到患者对病症的诊断和治疗[1]。但是血样的采集、保存和运输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2]。血液标本的采集是指从人体静脉取血后,再通过离心机将血浆或全血中的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开,并将其中的血浆和血细胞去除。一个检测项目的成果是否值得信赖,除了在实验室内部进行的品质控制之外,在检测之前的质量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符合标准的样品进行收集及送检。为了更好地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院必须重视对临床检验中的质量管理,而样品的质量管理则是检验环节的重点,因为实验室的操作不会对样品产生任何的作用,如果使用了不合格的样品,即使使用了最先进的检测方法和仪器,得到的结论也是不准确的。数据表明,超过80%的检查数据和检查过程中出现的检查数据错误和检查质量错误都来自于样本的收集和运送过程。为进一步改善检验前采血的品质,减少检验后采血的不合格率,该科对检验后采血的不合格现象进行了剖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医院医学检验科于2021年度被认定为不符合规定的1000份临床血样进行分析。

1.2 方法

回顾性地对所收集到的临床血样信息进行了研究,将它们按照抗凝标本凝集、标本采集量不正确(标本量少)、标本容器错误、标本标签不合格、运输时间不合理、溶血、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明显污染、脂血等原因展开分类、记录,并用 SPSS19.0软件对与之有关的资料进行了统计,最终,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梳理,得出了血样不合格的原因以及它们所占的比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并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

2结果

1000份血样中,血样不符合标准的因素有:抗凝标本凝集、标本采集量不正确(标本量少)、标本容器错误等,具体分析如下。

1000 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类

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标本数(例)

百分比(%

抗凝标本凝集

412

41.20

标本采集量不正确(标本量少)

308

30.80

标本容器错误

191

19.10

标本标签不合格

35

3.50

运输时间不合理

16

1.60

溶血

15

1.50

标本采集不规范

9

0.90

标本明显污染

8

0.80

脂血

6

0.60

总计

1000

100.00

3. 讨论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指的是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中最常见的一项检查项目,可用于诊断及治疗某些疾病,如贫血、白血病、急性溶血性疾病、急性失血及血液透析等。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分析(Hb)、白细胞分类计数(WBC)。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大小,形态以及血细胞数目和形态都是不一样的。白细胞则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红细胞的成熟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由大到小依次是红细胞膜的破裂,红细胞被破坏,其中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增加。但是现阶段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现象频频发生,本文也对此展开分析并总结如下:

3.1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

形成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因素有:1.在采集血液时,有些护士为追求速度而导致血样放置时间过长。2.采血时不按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如未使用合格采血器具、未使用合格采血针、无抗凝剂加入等。3.在进行血培养或血涂片检查时,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4.在做生化、免疫等检测时,操作不当引起标本溶血等。5.不按标准时间来运输血液标本。6.血液标本运送至检验科后,没有及时送检。7.运输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运输。8.检验科检验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标本采集不严格,没有认真核对[3]

抗凝标本凝集率:在不符合标准的主要因素中,有412份样本发生了抗凝标本凝集,占比为41.20%。通常来说,血样中会产生血凝的原因有:(1)采血过程不顺畅,持续的时间太久;(2)采集血液后的摇动方式不正确,未及时轻微地摇动,导致血样与抗凝试剂未完全混合在一起;(3)抗凝剂的用量与血液体积不相适应[4]

标本容器错误:各种检查所需要的血液量是不一样的,如果采血者对检查内容不熟悉,或者没有认真阅读检查表,很容易导致样本容器的选用失误。

标本标签不合格:主要是由于采样人员没有仔细检查患者资料而引起的。为保证样本和病人的资料相符,在收集时要注意“三查七对”,防止出现“假阳性”现象。

采到的血样必须在2小时之内立即送检,否则会对检验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样本的检测,并且要熟悉检测流程,以免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

溶血,标本收集不规范,标本明显污染,脂血,虽然不是很常见,但也不能忽略。血液样本中有很多可能引起溶血性的原因,例如:(1)采集血液时消毒液没有擦拭干净;(2)用过多的绷紧性和过多的束缚;(3)用力敲击采集点;(4)血液采集时用力太大。

3.2血液标本不合格对策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整体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而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护理质量控制,包括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全过程,涉及护士、患者和管理层三方面,而血液标本是临床检验工作中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与临床医生密切相关,影响检验结果[5]。因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对策分析:第一,医院要有完善的血液标本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第二,加强标本采集操作技能培训,提高采血人员对标本采集和保存的重视程度。第三,完善操作规程、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检验人员采集标本的主动性。第四,加强临床护士与检验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

所以,与样品产生不合格的原因进行相关的研究,并运用相关的对策,可以有效地减少检测质量不合格的几率,从而确保样品合格性,提高检测效能的强大手段。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实验数据。(1)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基础科学研究。医院可以制作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的相关宣传资料,让医务工作者了解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的重要性、操作技巧、基本规范、检测时限等内容。特别是在新的检验工作中,要进行一些主题的培训和技术比赛,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血液标本采集和送检能力。(2)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对采血员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培训,使其工作流程标准化,同时要记住采集的时机和方法;将血样本搅拌均,让抗凝试剂和样本混合均匀,注意不要用力太大,以免引起溶血;控制好采集的血样。这样可以降低凝血的几率。有些最基础的技术也不能掉以轻心,例如,不要从静脉注射的末端采集血液,以免造成样品的稀薄;注意灭菌,防止样品的沾染;多与病人交流,在采集血液的时候要多留意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避免脂肪血样本的产生。(3)加强实验室与各临床部门的联系。实验室对收到的不合格样本,要立即通知临床,说明其理由,并在重新收集样本的时候加以重视,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各个部门也要经常举行会议,就最近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磋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4)强化对实验设备的使用。。通过内部的例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建议。

造成临床血液常规检验血液不合格的因素有:凝血因素、溶血因素、血液标本检验不及时、血液标本数量不足等。下面将分别对有关的原因进行剖析:①凝血原因:在血液凝聚以后,就会从流动的状态变成固定的状态,这会使得血液中的纤维蛋白丧失活力,从而产生不能被溶解的纤维蛋白。在临床中,会有很多原因会造成血样发生凝血,比如在进行实时的血样收集的时候,因为所选的针头的尺寸不符合标准,再比如在收集血样的时候没有严格执行无菌的要求等,这些都会让病毒侵入到病人的血脉当中,从而造成病人的血样发生凝血。②溶血因子:在进行血样检查时,通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采血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比较低,比如在采血过程中,由于将止血带绑得太紧,对血液采集地点的敲击力度过大,或是过于剧烈,真空收集管中的压力比较大,从而造成了血液中的红细胞发生了破裂,这些都会造成溶血的发生。将注射器血液用力注入试管中,血细胞有外力面溶血;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皮下或静脉四周反复探寻,造成血肿和标本溶血;用力混匀含添加剂的血标本试管或运输时振动过大,挤压血细胞造成溶血;作用力挤压穿刺部位或直接人皮肤上取血均可造成溶血。③抗凝药物的正确使用:抗凝药物的作用是为了防止血中产生凝血,为了防止由于抗凝药物的错误而引起的血样不符合标准,在进行检测时,要求临床检测人员加强对抗凝药物的运用。

如果标本出现质量问题,则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血液检验中应加强对标本质量的控制,以降低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首先,对于检验人员应加强对质量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标本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有效的技术方法。其次,对于检验科主任和检验科管理者而言,应重视对检验人员的培养及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学习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件,并使其熟练掌握。同时,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包括分析化学、生化和免疫检验知识及技能等。同时也要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和操作规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标本的种类与数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临床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标本采集、运输和储存等质量控制标准和操作规程。但由于临床检验样本涉及到多个科室,工作人员需掌握各种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而护理人员则需掌握临床护理要点、适应证、禁忌症以及各种特殊标本采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临床血液检验中存在一定难度。其中主要包括血常规、血气分析以及凝血试验等。若标本采集前未做好准备工作,则会导致标本质量不合格;若采血过程中出现操作错误或者血液凝固等原因会导致标本不合格;若患者本身有疾病则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总之,在收集样本时,可以通过对采血人h员进行技术训练,并进行一定的评估,共同研究新的检验方法。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将在收集和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并协同处理。为了提高对标本质量的控制,采血人员应在每次采血时都应认真检查,在进行标本采集时应尽量保证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检查。这不仅可以提高标本的质量,而且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并可将错误发现在第一时间内解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样品的送出,均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并有相应的规定。与此同时,还要培养采血者的责任感,在采集血液的时候,要不怕工作的繁杂,要仔细核对、检查病人的信息,防止发生差错,要对病人负责。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降低不符合要求的血样的出现,减轻病人重新采集的痛苦,从而提升化验样本的品质,从而更好地为病人和临床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屈袁媛.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8):97-98.

[2] 谯兴强.基层医院临床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5):71-72.

[3] 张鑫.基层医院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150-151.

[4] 王晶.基层医院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3):51.

[5] 孙菡.不合格89例临床血液的常规检验标本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66-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