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应用外科护理的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外科护理;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不良情绪
正文
前言:DVT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常见的血管疾病,造成患者下肢出现严重水肿,可能引发继发性静脉曲张等症状[1]。是由于深静脉血液异常凝结造成血管管腔阻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主要发生于下肢静脉[2]。严重时可能造成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传统护理干预多根据医嘱提供基础护理,通过护理干预提高疗效,但很难起到有效缓解作用[3]。外科护理是通过饮食、心理、生活以及康复等多方面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病情采取对应护理手段,能够有效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促进患者恢复健康[4]。为研究外科护理的实际效果,本文于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50例患者为样本,对照组25例,性别:男/女=13/12,年龄(62.39±4.20)岁。观察组25例,性别:男/女=14/11,年龄(62.50±4.17)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DVT,对本研究知情。(2)患者具备正常沟通理解能力。(3)患者自愿参与,全程配合。(4)患者为首次发病,无肢体残疾。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意识或精神障碍。(2)患者中途退出或不配合研究。(3)患者存在严重恶性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4)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已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遵医嘱按时给药,密切关注患者下肢情况,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观察组采取外科护理,主要包括下述措施:
(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护士要立即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告知患者餐厅、办公室、热水房等位置,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让患者快速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主动询问患者是否还有其他问题,帮助患者熟悉病房和住院区环境,给患者带来家的感受。配合医生,使用图文结合方式告知患者发病原因,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主动询问患者的基础病情况,帮助患者分析有哪些错误的生活习惯。告知患者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每次护理操作均需要告知患者护理目的,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基础护理:着力建设一个温馨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得到充足休息。一般情况下要将温度控制在25℃左右,控制湿度在50~60%左右,保证患者病房环境舒适。每天记录患者下肢周径等指标,密切关注患者皮肤情况,记录是否存在红肿、压痛等情况。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活动,对患者进行叩背护理,预防形成压疮。定时进行口腔管理,避免发生其他并发症。记录患者排尿和排便情况,及时和医生进行沟通,及时改变治疗方案。由于患者存在下肢肿胀、疼痛和静脉曲张的症状,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情况,可通过热敷和冷敷结合的方式改善患者的不适感,热敷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冷敷可缓解疼痛。
(3)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应多使用易消化食物,保证每天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科学合理,可积极摄入降血脂等食材,如燕麦、山楂、蔬菜水果等。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增加血液粘稠度,严格控制脂肪等食材的摄入。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向患者强调烟酒对病情的不利影响。建议患者多饮水,少食多次,预防便秘。若出现便秘叮嘱患者不要过于用力排便,可给予番泻叶水饮或开塞露,促进排便。
(4)运动护理: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谨慎进行运动护理。病情严重患者应保证卧床休养,尽量减少下床活动。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可视情况采取被动运动的方式,如对踝关节进行轻度屈伸训练,将患肢抬高20~30cm后屈伸踝关节,促进静脉回流。对于病情较轻微患者,应建议患者适量运动,并严格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可及早下床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形成新血栓。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将运动时间控制在25min以内。
(5)心理护理:患者发生DVT后极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甚至严重影响其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耐心和患者沟通,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患者面临的主要情绪问题,针对患者主诉问题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用专业知识告知患者病情可控性和预后良好结局,鼓励患者建立信心。通过在患者面前建立专业形象得到患者信任,给予患者安全感,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
(6)并发症预防护理:对于DVT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栓塞,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患者,极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护士要积极识别肺栓塞的早期症状,如胸痛、呼吸障碍、腹痛等症状,应对患者或家属进行指导,告知患者发生以上症状立即呼叫。同时则需要建议病情严重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治疗等,积极关注患者血栓溶栓情况,评估肺栓塞形成风险。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关注出血情况,由于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极容易发生出血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
(1)于护理前和护理后调查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对比FIB、D-D[5]。
(2)于护理前后使用超声设备检查患者的静脉血流速度,主要对比股深静脉、股总静脉、髂外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6]。
(3)调查厇护理后的髌骨上缘周径、足背周径,对比两组住院时间。
(4)于护理前后使用生活能力量表(ADL)调查[7],分数高代表患者生活能力障碍严重。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调查[8],分数高代表疼痛感严重。
(5)于护理前后使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调查[9],分数高代表不良情绪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使用t检验方法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使用
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FIB、D-D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 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n=25)
组别 | FIB(g/L) | D-D(mg/L)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3.98±1.26 | 4.12±1.05 | 1.32±0.14 | 1.35±0.20 |
观察组 | 3.91±1.34 | 3.69±1.08 | 1.35±0.12 | 1.02±0.17 |
t | 0.078 | 3.375 | 0.024 | 3.46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2.2 两组静脉血流速度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股深静脉、股总静脉、髂外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 2 两组静脉血流速度对比(n=25)
组别 | 股深静脉(cm/s) | 股总静脉(cm/s) | 髂外静脉(cm/s) | 腘静脉(cm/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10.16±1.26 | 10.08±1.32 | 10.71±1.73 | 10.89±1.25 | 11.30±1.24 | 11.24±1.42 | 7.12±1.03 | 7.09±1.25 |
观察组 | 10.13±1.26 | 10.95±1.24 | 10.75±1.68 | 12.05±1.30 | 11.39±1.28 | 12.90±1.31 | 7.15±1.01 | 7.96±1.10 |
t | 0.024 | 5.964 | 0.082 | 5.769 | 0.110 | 3.456 | 0.068 | 5.334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3 两组下肢周径以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髌骨上缘周径、足背周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 3 两组下肢周径以及住院时间对比
组别 | 髌骨上缘周径(cm) | 足背周径(cm) | 住院时间(d) |
对照组(n=25) | 45.61±3.34 | 25.76±2.27 | 16.74±2.21 |
观察组(n=25) | 44.92±3.14 | 23.22±2.51 | 10.70±1.68 |
t | 3.228 | 4.967 | 7.925 |
P | <0.05 | <0.05 | <0.05 |
2.4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和疼痛情况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ADL、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4:
表 4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和疼痛情况对比
组别 | ADL(分) | VAS(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n=25) | 26.75±4.13 | 19.20±4.11 | 2.72±0.25 | 2.21±0.28 |
观察组(n=25) | 26.81±4.18 | 15.43±2.67 | 2.70±0.28 | 1.10±0.15 |
t | 0.212 | 4.826 | 0.180 | 4.142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2.5 两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5:
表 5 两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对比
组别 | SAS(分) | SDS(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n=25) | 45.90±5.67 | 42.60±5.39 | 43.21±4.64 | 41.80±4.18 |
观察组(n=25) | 45.64±5.24 | 38.60±6.24 | 43.14±4.81 | 35.95±4.73 |
t | 0.228 | 4.362 | 0.082 | 5.274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DVT是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凝结,造成静脉腔阻塞,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主要发生于术后患者、老年群体中,患者发病后出现下肢疼痛、肿胀以及静脉曲张等症状,若病情未得到及时治疗护理,极有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外科护理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模式,通过:(1)健康宣教: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保证理性客观看待病情,理解护理工作,能够以积极态度配合护理干预,为护理和治疗创造有利条件。(2)基础护理:严格记录患者病情变化,便于护士交接班,和医生沟通病情,及时改变治疗方案,动态性监控病情变化。(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科学饮食,保证每日摄入营养充足,且减少食用油腻食物,避免提高血液粘稠度,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督促患者戒烟酒,尤其是烟草中尼古丁成分,可能加重血管痉挛,加重病情。(4)运动护理:视情况督促患者适当运动能够提高肌肉组织收缩能力,从而加快静脉血液的回流速度,更有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5)心理护理:经过护士的耐心心理疏导,引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情,建立信心,在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同时,可避免不良情绪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更有利于患者康复。(6)并发症预防护理:着重预防肺栓塞和出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经过本文研究,发现护理后观察组凝血指标、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髌骨上缘周径、足背周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可见通过外科护理干预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改善,有效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另外,护理后观察组ADL、VAS、SAS、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外科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及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并减轻其疼痛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可积极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对DVT患者采取外科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改善DVT严重程度,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出院,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减轻DVT造成的下肢疼痛,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较高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诚诚,路遥,任程,等. 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1,23(12):1071-1075.
[2]朴丽,张赫,李婷婷,等. 踩球运动与踝泵运动对妇科老年子宫切除患者术后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1):4727-4731.
[3]栾燕. 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1):3871-3874.
[4]朱菊英.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5):437-438.
[5]范鑫超,鲍文娟,张凯,等. D-二聚体、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在髋、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33):5324-5328.
[6]刘媛,吴忧,陈云英. 早期护理干预联合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1,38(S1):99.
[7]刘文文,李秀芬,张丽. 骨科特殊护理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1,38(S1):119+121.
[8]朱雅,金莉雅,陈玉梅,等. 三位一体共管模式在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2021,37(08):739-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