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患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外感发热;穴位贴敷;综合护理;鼻塞流涕;满意度
正文
外感发热为常见、多发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多与病原菌、病菌侵袭关系密切。一旦发病,患者可表现为头痛、咳嗽、鼻塞流涕等不适感,若未及时治疗,可影响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1]。现阶段,西医治疗多以解热镇痛协同抗病毒、抗生素为主,可发挥较好的降温效果,但作用时间较短,机体体温易反复升高,且多汗、食欲低下。伴随医学事业发展,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得到临床大面积运用,如穴位贴敷、推拿等[2]。穴位贴敷坚持“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为内治之药”的治疗理论,因操作便捷,安全有效,较口服或静脉用药更易于患者接受。然限于患者对治疗、疾病知识缺乏认知,常常会出现焦虑、害怕等情绪,再加上疾病对身体造成的不适,影响治疗效果[3]。研究表示,外感发热穴位贴敷诊疗期间引入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症状缓解效率[4]。为此,本研究对(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患者展开研究,探究综合护理运用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外感发热穴位贴敷治疗患者(2022年6月~2023年6月)为研究对象,总纳入病例数982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男/女=285/206,年龄23~68(45.23±3.35)岁;;观察组:男/女=281/210,年龄25~68(45.85±3.28)岁,两组一般资料予以分析,(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基于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监管下实施。
纳入标准:(1)经诊断符合WHO中对于外感发热的判定标准;(2)知情同意;(3)体温≥37.5℃;(4)认知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1)伴高热惊厥;(2)急性传染病所致发热,比如麻疹等;(3)治疗不耐受;(4)精神异常、意识障碍;(5)肝肾肺重度病变;(6)中途退出。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取穴位贴敷治疗:采取中药石膏、栀子、吴茱萸及大黄,研成粉末状,以醋调制呈糊状,将其贴于双侧内关穴6h,夜间贴敷双侧涌泉穴,睡前贴敷,于次日清晨取下。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综合护理。
对照组:口头健康宣教,协助其完善相关检查;发热过程中以有多汗表现,指导患者勤换衣物,以温水擦拭皮肤,以免汗液刺激皮肤;持续高热者极易诱发惊厥,以温水擦浴,尽快降温,防范并发症。
观察组:①情志护理:采取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倾听主诉,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予患者鼓励、安慰,介绍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护理要点及须知事项,纠正不良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依据患者情绪变化予以目的性心理疏导,如移情法、心理暗示法等,消除不良情绪,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增强身心舒适度。②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养疗环境,定期清扫病房,维持室内通风,光线柔和,适当摆放绿植,同时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降低院感发生率。③膳食指导:指导患者多饮水,并依据病情改善状况、饮食喜好等拟定膳食食谱。以清淡、促消化为主,坚持少量多餐。针对进食困难、食欲低下者,可采取静脉摄入营养液方式提供营养支持,避免营养不良。④口腔、呼吸道护理:清洁患者口腔及咽部分泌物,维持呼吸道畅通;鼻塞严重者可在照护者亦或是护理人员监督其用药,咽部不适者按医嘱采取咽喉喷雾剂,进食前后以温水漱口,保证口腔清洁。⑤穴位按摩:恶寒、发热症候选大椎、合谷、曲池及风池穴;头痛者选印堂、百会及太阳、风池穴;鼻塞流涕者选鼻通、迎香穴,以轻推揉刺激为主,力度适宜,10min/次,2次/d。
1.3观察指标
①症状积分:评估两组症状积分,包含咳嗽咳痰、喷嚏、鼻塞流涕,依据病情严重程度(重度、中度、轻度、无)以9分、6分、3分、0分评分,分数低,症状严重程度低。
②体温变化状况。于干预后30min、1h、4h时间节点观察体温变化状况,并仔细记录。
③心理状态。参考焦虑、抑郁(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SAS/SDS均含20多个条目,临界分50分、53分,以轻度、中度、中度为标准,分数低,心理状态佳。
④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评测,基于护理技能、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等方面评价,总分以100分为基准,视很满意(>95分)、满意(80~94分)、不满意(<79分)为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取SPSS23.0软件展开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c2检验,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各项症状(如咳嗽咳痰、喷嚏、鼻塞流涕)获得更低的评分(P<0.05),见表1。
表1症状积分比较(,分)
组别 | 咳嗽咳痰 | 喷嚏 | 鼻塞流涕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n=493) | 7.52±1.36 | 3.27±0.28 | 7.69±1.18 | 3.58±0.60 | 7.49±1.25 | 4.02±0.50 |
对照组(n=493) | 7.51±1 .31 | 5.68±0.53 | 7.70±1.15 | 5.18±0.56 | 7.41±1.18 | 5.48±0.62 |
t | 0.118 | 89.271 | 0.135 | 27.388 | 1.033 | 40.700 |
P | 0.906 | <0.001 | 0.893 | <0.001 | 0.302 | <0.001 |
2.2体温变化状况分析
观察组较对照组,各时间节点体温均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2体温变化状况分析(,℃)
组别 | 干预后30min | 干预后1h | 干预后4h |
观察组(n=493) | 38.14±1.25 | 37.68±0.15 | 37.23±0.26 |
对照组(n=493) | 38.72±1.12 | 37.88±0.23 | 37.52±0.33 |
t | 7.673 | 16.172 | 15.327 |
P | <0.001 | <0.001 | <0.001 |
2.3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53.26±4.25)分vs(53.18±4.11)、(55.66±4.26)分vs(54.78±3.85)分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SAS(40.31±3.17)分vs(46.28±3.20)分、SDS(38.23±3.13)分vs(43.52±2.67)分获得更低的评分(P<0.05),见表3。
表3心理状态比较(,分)
组别 | SAS | SDS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n=493) | 53.26±4.25 | 40.31±3.17 | 55.66±4.26 | 38.23±3.13 |
对照组(n=493) | 53.18±4.11 | 46.28±3.20 | 55.78±3.85 | 43.52±2.67 |
t | 0.300 | 29.429 | 0.464 | 28.550 |
P | 0.764 | <0.001 | 0.643 | <0.001 |
2.4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满意度获得更高的水平(P<0.05),见表4。
表4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很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观察组(n=493) | 247(50.10) | 233(47.26) | 13(2.64) | 480(97.36) |
对照组(n=493) | 232(47.06) | 218(44.22) | 43(8.72) | 450(91.28) |
c2 | -- | -- | -- | 17.039 |
P | -- | -- | -- | <0.001 |
3讨论
外感发热属临床急症,西医治疗多以抗病毒、止咳、抗炎等对症治疗为主,然虽能缓解症状,但长时间用药会对机体脏器造成损伤,损害昂生功能[5]。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为主,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作用时间较短,且停药后易于复发,加重患者身心负担,延长治疗周期。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治疗原则,基于既往治疗所汲取的经验及特色使病情迅速恢复。为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在对症诊疗期间需辅以科学的护理干预[6-7]。本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症状积分、体温、SASSDS评分更低,满意度更高,说明外感发热穴位贴敷诊疗中采取综合护理可增强症状改善效果,迅速退热,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8]。综合护理为近年来新型护理模式,其基于常规护理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及创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等多方面护理服务,切实满足其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9]。此次研究中,通过与患者沟通、交谈,向其介绍疾病发生原因、预防及护理要点,纠正不良认知,并借助心理暗示、移情法等分散其注意力,从而消除焦虑、恐惧等情绪;加强营养支持,结合患者喜好拟定科学的膳食食谱,满足机体恢复所需能量[10]。薄荷、桑叶及鱼腥草等均具清热祛毒、发汗解热等作用,诸药齐用以达解表祛风、散结退热的效果。有学者[11]对50例外感发热穴位贴敷治疗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组后,结果发现研究组咳嗽咳痰、喷嚏积分低于对照组,与本研究中结果一致。
综上,外感发热穴位贴敷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不良情绪,减轻炎性状态,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万志华,郑惠芳,黄由青等.互联网+中医护理在孕妇外感发热居家管理中的干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23,22(02):75-78.
[2]侯静,许媛,夏秀娟.循经刮痧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对外感发热患儿退热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2,20(35):4970-4972.
[3]陈谚平.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研究[J].新疆中医药,2022,40(04):76-78.
[4]张丽勤,黄少英,潘惠冰.中药足浴方联合细节护理干预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伴外感发热患者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02):61-64.
[5]叶波.中医护理模式在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10):61-64.
[6]胡秀武,邓陈英,梅澜君等.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9):114-116.
[7]贾晴晴,宋帅,魏文娟等.委中穴豹文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7例[J].中医外治杂志,2021,30(03):39-40.
[8]刘继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外感发热患者退热效果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3):324-325.
[9]彭靖.退热穴位贴联合三拗片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效果分析[J].新中医,2020,52(14):169-172.
[10]顾梦莎.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耳穴贴压治疗外感发热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14(1):0136-0139.
[11]蒙秋云,梁艺,欧桂.壮医滚蛋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医外治杂志, 2021, 30(2):7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