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
摘要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急诊护理;护理效果;护患关系;并发症;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心脏的冠状血管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进而阻塞血液循环,出现心肌细胞大面积缺血坏死的危急性心血管疾病[1]。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往往出现持续不断的胸骨剧烈疼痛、高热不退,白细胞数量增高,心电图明显改变,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一系列机体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导致冠状血脉的血流量进一步减低,心肌坏死面积进一步扩大。如此时抢救不及时,病人的生命周期就会终止。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急诊抢救和护理模式,是挽救心肌梗死病人生命的关键,也是心血管疾病治疗护理的关键[2]。而临床经验发现,在对急性梗死病人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将护理模式程序化、标准化,可提高抢救的质量,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同时可减轻部分的预后障碍,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3]。基于此,本院特提出该项研究,旨在探究实施程序化急诊护理的效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和护理提供有效的参考方向。研究满意,现进行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择取2021年3月-2023年5月为研究时段,抽取在该时间段内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照就诊的前后顺序分38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其余的38例为观察组行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构成为20例,女性患者构成为18例,年龄范围为52-68岁,平均年龄为56.7±2.3岁,按照心电图反馈分为,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15例,以及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3例,观察组男性患者构成为17例,女性患者构成为21例,年龄范围为58-72岁,平均年龄为54.5±2.6岁,按照心电图反馈分为,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18例,以及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0例,两组患者梗死类型、年龄构成、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不显著,因此研究有可开展前提,同时本院伦理会对该项研究完全知情,且同意正常开展。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注准
纳入标准:①经心电图显示和临床症状相结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临床资料齐全,非外院突然转入;③未被纳入同类型的急性心肌梗护理研究;④从患者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不超过12h;⑤存在生命体征者;⑥家属或者病人本身知情且同意加入该项研究;
排除标准:①体内已经确诊存在重大肿瘤者;②近期反复发作过脑卒中者;③近几月接受过心脏手术者;④存在艾滋、梅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者;⑤精神障碍患者;⑥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者;⑦认知低下者;⑧患者家属要求转院治疗或出国治疗;⑨患者自身护理依存性特别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入院后全面综合性的评估患者病情,同时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监测,为临床治疗取得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同时在医嘱的指导下,监督和指导患者进行药物的服用,对患者家属实施护理注意事项的指导,指导患者术后要卧床休息,不要下床,并为患者打造舒适安静的休养氛围,同时卧床休息期间,要注意清淡、流质的饮食,避免加重心脏的负担。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出现猝死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预防意识,连同护理家属做好病情观察,准备好急救药品,随时准备抢救。
观察组的患者实施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程序化急诊护理小组,组员包括心血管主治医师、本科护士长、责任护理、白夜班值班人员。首先对护理小组成员,普及急性梗死的病因机制以及如何治疗、护理,提高其疾病意识,同时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会造成的危险后果进行重点的科普,让小组成员明白,程序化急诊护理小组对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性,而后针对患者入院到出院整个的护理治疗过程,每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讨论,结合新闻资料、国外报道等多种学术来源,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程序化急诊护理流程;②甄别干扰急诊护理的危险因素:程序化急诊流程应当包括病情评估、急救措施、预防猝死、预防并发症、日常护理、心理护理、家属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定时培训开展一整套的程序化流程干预,从每个环节找出干扰抢救质量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按照造成影响的顺序排序,然后重点进行优化。③急救护理具体开展:患者入院后立即评估病情风险,在3min内评估病情,同时在10min内开放静脉通路和为患者开展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完成心电图的检查,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出现猝死情况,因此需要在完成基础的护理外,立即准备好起搏器、除颤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每次急救完成后,要检查抢救药品、物品和机器,以备下一个患者急救。因为涉及到溶栓处理,需要尽早的对拥有溶栓决策权的医生进行跟踪,最好是陪伴患者一起进行心电监护,可将溶栓药物直接送到治疗室,压缩时间,提高急救速度。④术前家属程序化护理:将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深入浅出的告诉患者家属,取得其积极配合,尽早开展手术治疗,同时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减少护理干扰。⑤并发症的预防:主要根据下肢静脉血栓、附壁血栓、心包炎等并发症做出必要的干预,每2小时一次观察患者的四肢颜色和生命体征,记录24小时出入量,随时掌握患者的动态病情发展。⑥患者心理程序化护理:当病人病情稳定后,除了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完成后,还需要增加其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精神面貌和语言表达,进行分析。以温馨和善的态度帮助患者每日护理,指导家属对患者要给予比平时更多的关爱和疼惜,肯定其家庭价值和社会贡献,同时以康复的例子和具体的治疗方式来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科普,提高其疾病治疗信心。⑦总结完善:每次程序化抢救完毕后,将该患者的抢救流程和护理计划收入档案,而后进行总结性的分析,对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进行优化和完善。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③对比两组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取我院自拟的护理满意表,共6项指标,每项大指标均百分制,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立即纳入SPSS24.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用个数(N)进行研究数据的统计,采用卡方即χ2的形式进行检验,同时以率(%)为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观察组的患者在以下四项指标的对比上,均比对照组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组别 | 例数 | 急诊抢救时间(min) | 住院时间(d) | 存活人数(例/%) | 死亡人数(例/%) |
观察组 | 38 | 32.4±2.6 | 9.5±1.3 | 37(97.36%) | 1(2.64%) |
对照组 | 38 | 38.5±2.8 | 11.2±3.4 | 33(86.84%) | 5(13.16%) |
t | - | 9.841 | 2.878 | 7.605 | 7.605 |
P | - | 0.001 | 0.005 | 0.006 | 0.006 |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
观察组的患者并发症人数为3人,并发率为7.89%,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人数9人,并发率为23.68%,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详情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n,(%)]
组别 | 例数 | 心率失常(例) | 心包炎(例) | 猝死(例) | 下肢静脉血栓(例) | 并发症率(%) |
观察组 | 38 | 1(2.63%) | 0(0%) | 2(5.26%) | 0(0%) | 3(7.89%) |
对照组 | 38 | 2(5.26%) | 1(2.63%) | 5(13.16%) | 1(2.63%) | 9(23.68%) |
χ2 | - | - | - | - | - | 9.377 |
P | - | - | - | - | - | 0.002 |
2.3 对比两组患者或患者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观察组的患者在满意度的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详情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或患者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组别 | 对照组(N=38) | 观察组(N=38) | T值 | P值 |
对护操作作的整体印象 | 85.4±3.5 | 92.7±2.1 | 11.025 | 0.001 |
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 | 81.7±1.3 | 88.4±2.5 | 14.657 | 0.001 |
解答疾病和护理措施疑问 | 81.2±2.4 | 85.7±2.8 | 7.522 | 0.001 |
服药指导和副作用解说 | 83.2±3.6 | 85.4±3.9 | 2.555 | 0.012 |
心理护理能力 | 79.5±2.1 | 86.5±2.7 | 12.615 | 0.001 |
护理操作规范性 | 81.5±2.3 | 83.5±4.6 | 2.397 | 0.019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危急病症,同时也是冠脉综合征的范畴。起病后,患者多数以持续性的心前区疼痛、心率失常为主要表现形式[4]。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且预后障碍大,这是因为心脏属于人体的重要器官,素有人体发动机之称,其搏动和跳动均依赖于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当心脏的冠状动脉出现狭窄,血栓堵塞引发血液断流,心肌细胞会因为缺血大面积的坏死,且坏死无法逆转,心肌细胞也无法通过医学手段再生,故对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无法对全身的各个器官进行有效的血液灌注,导致各个器官出现缺血性的神经障碍。同时心率失常,也会增加心脏骤停风险,还可能形成室壁瘤。当患者剧烈运动和排便时,心脏收缩会导致室壁瘤破裂,引发猝死[5]。所以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及时的抢救十分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去除血栓,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可为心肌细胞提供必要的氧气,减少其凋亡,阻止心肌梗死的面积进一步的扩大。临床治疗心肌梗死主要采取溶栓治疗和心脏支架介入治疗以及搭桥手术治疗,其目的都是打通血管,恢复心肌供血[6]。
而针对心肌梗死致残风险较高的特点,临床除了强调急救窗口期外,还强调其护理服务的医学价值,目的是辅助治疗手术,实现快速溶栓和血液再通。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这一项急诊护理路径,其目的是改变常规护理的被动性,从事先和预见的角度出发,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病理评估等情况,对患者实施计划性、系统性、流程性的护理流程,强调护理的科学性和序贯性,从患者入院后到出院前,均对其采取符合程序的标准化的护理服务。该种服务模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能积极的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而在沈园园[7]的研究中则补充到程序化护理模式的开展主要是制定符合各个抢救阶段的程序化护理措施,从病情评估、溶栓准备、急救准备、日常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进行急诊护理服务的开展,综合性的进行服务,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将患者滞留于急诊抢救的时间缩短,提高其抢救质量。而据刘爱华[8]的研究中调研证明,发达国家针对急性梗死的抢救时间已经压缩在了40分钟以内,甚至某些医疗水平先进的医院控制在了半小时内,从患者入院抢救开始和结束,时间不超过30min,通过对其治疗和护理的方法探究,发现其都是采取程序化的急诊护理措施,让护理人员心中脑中都有每个阶段如何具体操作的明细措施,可充分的做到模板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抢救,减少了不必要的因素干预,极大的提高了抢救的质量[9]。而在本文研究中可以发现,采用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护理效果、抢救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和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满意度上,均比对照组优,充分说明了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的优势。
综上所述,实施程序化急诊护理干预可提供急救质量,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同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能提高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打造和谐的护患关系,优势明显,临床可将该模式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玲.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09):172-174.
[2]张燕,白娜.基于流程管理法的院前急救护理联合体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心肌耗氧量及心脏电生理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4):168-170.
[3]武瑞青,张先莉.延续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临床及教学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3,45(S1):84-87.
[4]刘晓倩.循证医学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04):196-198.
[5]田竟,任莹,张杨等.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02):360-363.
[6]于珊珊.综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3):172-174.
[7]沈园园.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4):117-119.
[8]刘爱华.急诊护理联合分级责任制整体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期间、分诊评估耗时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2):69-72+80.
[9]战祥巧,赵文文,赵莎.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06):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