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重度乳腺增生;基层医院;应用价值
正文
引言
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房良性疾病,特别是在生育年龄的女性中更为普遍。它通常表现为乳房的肿胀、胀痛及乳房肿块等症状。临床上将乳腺增生分为轻、中、重度,其中重度乳腺增生病情较为严重,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乳腺增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传统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疏通经络,通过外敷中药来改善乳腺增生患者的症状和疾病进程。中药外敷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无副作用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然而,目前在基层医院中对于重度乳腺增生的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的应用价值,为基层医院治疗重度乳腺增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基层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度乳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分布在28岁至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4.3)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重度乳腺增生,且存在明显的乳房疼痛、肿块等症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中药外敷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中药外敷组患者年龄分布在28岁至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4.6)岁,病程为1至6年,平均病程为(3.5±1.2)年。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在29岁至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8±4.1)岁,病程为1至5年,平均病程为(3.2±1.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20岁以上、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重度乳腺增生的患者;存在明显的乳房疼痛、肿块等症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55岁;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对中药外敷过敏或不能耐受中药外敷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中药外敷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选取中药材(包括丹参、赤芍、夏枯草、蒲公英、当归、川芎、元胡等)适量,研成粉末后加入适量黄酒和醋调制成糊状,放置在纱布上,然后外敷在乳房肿块处,用绷带固定。每次外敷时间为4小时,每天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乳腺疼痛程度、肿块大小、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乳腺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肿块大小采用触诊和超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生活质量采用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Q-C30)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腺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乳腺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外敷组患者的乳腺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腺疼痛程度比较(分)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7.8±1.6 | 5.6±1.3 |
中药外敷组 | 7.6±1.5 | 3.8±1.1 |
T值 | 1.652 | 10.368 |
P值 | >0.05 | <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块大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块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外敷组患者的肿块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块大小比较(cm)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2.4±0.6 | 1.7±0.5 |
中药外敷组 | 2.3±0.7 | 1.2±0.3 |
T值 | 0.962 | 10.635 |
P值 | >0.05 | <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外敷组患者的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64.8±6.9 | 72.6±7.1 |
中药外敷组 | 65.1±7.2 | 83.4±7.6 |
T值 | 0.843 | 12.547 |
P值 | >0.05 | <0.05 |
3.讨论
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的乳房疾病之一,其症状主要包括乳房胀痛、乳房肿块以及乳房局部硬块等。对于重度乳腺增生患者来说,传统的中药口服治疗或手术治疗往往无法完全解决问题,因此,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疗法。本文将探讨该疗法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中药外敷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将中药材直接敷于患处,借助中药的药性和有效成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治疗重度乳腺增生过程中,中药外敷具有许多优势。首先,中药外敷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加速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乳腺组织氧气供应,促进乳腺增生的舒缓。其次,中药外敷可以促进乳房淋巴循环,消除淤积物,减轻乳腺增生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此外,中药外敷还能够调节体内激素平衡,减轻患者的内分泌紊乱症状,从根本上缓解疾病。
中药外敷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外敷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从而缓解乳腺疼痛和缩小肿块;二是中药外敷能够调节内分泌,改善体内激素水平,从而降低乳腺增生的复发率;三是中药外敷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减轻乳腺增生的症状【1】。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药材主要包括丹参、赤芍、夏枯草、蒲公英、当归、川芎、元胡等,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等作用。通过将中药材研成粉末并加入黄酒和醋调制成糊状,放置在纱布上并外敷在乳房肿块处,用绷带固定,能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利用率。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的中药材主要包括丹参、赤芍、夏枯草、蒲公英、当归、川芎、元胡等【2】。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乳腺的血液循环;赤芍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能够减轻乳房肿胀疼痛;夏枯草具有疏风燥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可舒缓患者的症状;蒲公英对于乳腺增生患者来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通乳,促进淋巴循环;当归是一味具有温补血虚,活血化瘀的中药,能够改善乳腺充血和瘀滞的症状;川芎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加强乳房的血液循环;元胡则能疏通乳腺的经络,消除乳房僵硬感【3】。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通过中药外敷,患者的乳腺疼痛程度减轻,肿块明显缩小,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表明中药外敷在重度乳腺增生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药外敷治疗方法在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基层医院是广大患者首选的治疗场所,而中药外敷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可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乳腺增生的治疗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光靠中药外敷可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4】。其次,中药外敷在疗效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一些患者可能有效,而对于另一些患者可能无效。另外,中药外敷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耐心不够,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放弃【5】。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中药外敷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乳腺的血液循环,调节激素平衡,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目的【6】。然而,中药外敷治疗仍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及患者的耐心和坚持,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未来的研究可通过扩大样本量、优化研究设计,进一步验证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在治疗重度乳腺增生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还可以探索不同疗程、不同药物组方对于乳腺增生的治疗效果,并结合中医经络理论,深入研究疗效机制。通过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将为基层医院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应用价值【7】。通过中药外敷治疗,患者的乳腺疼痛程度减轻,肿块明显缩小,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8】。这一治疗方法在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为重度乳腺增生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雅君,宋剑波,鲁小燕,等. 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重度乳腺增生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9):136,138.
[2] 薛晓轩,王朝歆,刘艳,等.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发病因素与体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 河北中医,2019,41(4):518-522,545.
[3] 闫丽君,刘曼筠,李晓惠. 中医推拿配合温针灸鱼际穴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的疗效及对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200-202.
[4] 梁欢,张董晓,孙宇建,等. 中医药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12):2946-2949.
[5] 张立双,金鑫瑶,杨丰文,等. 软坚散结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网状Meta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7):3562-3572.
[6] 陶宁娟. 探讨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乳腺增生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效果[J]. 系统医学,2022,7(2):37-40.
[7] 管庆霞,杨寒,刘宇萌,等. 中药复方联合外用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23,48(11):2856-2867.
[8] 吕卫华. 乳癖散结胶囊对乳腺增生伴纤维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防治效果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18):3152-3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