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价值分析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袁媛

淮安市中医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

目的:在血透室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2月-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对比两种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 高于研究组2.22% 的发生率,P<0.05。研究组基础护理、操作熟练度等护理质量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液指标β2-MG、CRP值低于参照组,ALb值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56%高于参照组82.22% ,P<0.05。结论:血透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够有效改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提升血透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进行血透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血透室;PDCA循环管理;慢性肾病

正文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特·休哈特(walterA.shewhart)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并获得普及,所以又被称为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rt(处理)[1]。在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吧各项工作按照做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会留待下次继续解决。PCDA 循环管理模式中的字母P代表对于目标活动计划的确定;D代表对自己所设计的运作方式和计划内容进行执行;C代表对执行之后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并根据执行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避免后续再次出现;A代表对执行结果进行处理,并对成功方式进行肯定,找出失败的原因,制定出标准的流程[2-4]。得益于其管理模式,使得PDCA循环管理在其他学科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5]。然而,对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实施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案例较少,为探究其应用效果。本文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至血液透析患者中,探究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2月-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5例。研究组男女性别比例为30:15;年龄27-65岁,平均(46.35±6.33)岁;病程2-6年,平均(4.11±1.13)年。参照组男女性别比例为29:16;年龄27-65岁,平均(46.38±6.31)岁;病程2-6年,平均(4.15±1.08)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检查诊断存在慢性肾病且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2)患者身心状况稳定;(3)患者及家属均了解实验并同意进行。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恶性肿瘤;(2)患者存在全身性感染炎症疾病;(3)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异常的情况。

1.2方法

照组进行常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对于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为:(1)计划环节(P)在血透室内成立PDCA消毒管理小组,由血透室的护理人员组成,护士长为组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广泛听取,并将小组成员集合进行共同讨论,探讨相关的工作制度意见流程。组织全科所有护士急性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保证工作质量。并在小组中挑选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为组长,组长主要对护理人员起到监督效果,帮助护理工作的推进,确保每位护理人员的职责落实到实处。将患者分配给护理人员,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对血液透析术后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严格监测,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给患者讲解血液透析手术的术后护理知识。在护理人员队伍中构建好完善的奖惩机制,把护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时间纳入奖金发放的考核标准,帮助护理人员建立强烈的责任心。(2)执行阶段(D)根据制定出来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排班制,保证护理人员的在岗时间,并在护理人员中实行24h轮班制度,保证护理工作的不间断。对于部分存在特殊需求的患者需要根据其具体需求适当增加护理人数,护理人员在配置上要做到有经验的带领没有经验的,保证工作时效性。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患者不能食用的低蛋白和高钾食物要避免,对于术后的患者饮水量要进行管控,(3)检查阶段(C):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做到以患者为绝对核心,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手术的介绍以及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注意点,对于每个地方的重要程度进行讲解,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问题进行告知,同时对患者的情绪要进行安抚,做到全方面的护理。并由护士长和护理部不定时对血透室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或者全面检查,并对护理管理制度的相关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4)处理阶段(A):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召开座谈会,总结护理计划的落实效果,讲评在检查阶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反馈血透护理工作中发现的薄弱环节以及亟须解决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方式,整理出改进和完善方案,以便在下一轮进行PDCA循环中积极吸取经验教训,解决所涉及的问题和难点,同时评估新的管理计划的应用效果,持续提高科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1)并发症:对比两组干预后发生内瘘闭塞、高血钾、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护理质量: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情况。护理质量分为基础护理、操作熟练度、护理责任心、应急能力、健康教育以及护理书写规范等方面,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

3)血压指标: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血液指标情况。主要包括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β2-MG正常值为0.8-2.4mg/L;CRP正常值为0.068-8.2mg/L;ALb正常值为35-55g/L[6-7]

4)护理满意度: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干预后并发症

参照组患者干预后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1。

1对比两组干预后并发症(n=45,例)

组别

内瘘闭塞

高血钾

贫血

发生率(%)

研究组

0

0

1

1(2.22)

参照组

2

1

3

6(13.33)

X2

-

-

-

3.873

P

-

-

-

0.049

2.2对比两组干预后护理质量

研究组护理质量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对比两组干预后护理质量(n=45,分)

组别

基础护理

操作熟练度

护理责任心

应急能力

研究组

83.63±4.32

85.35±3.67

87.83±2.56

85.74±2.26

参照组

74.65±3.29

75.24±2.52

73.62±2.31

75.15±1.17

t

11.094

15.234

27.645

27.915

P

0.001

0.001

0.001

0.001

组别

健康教育

护理书写规范

研究组

85.65±3.65

87.85±4.41

参照组

73.62±3.52

72.27±4.13

t

15.915

17.298

P

0.001

0.001

2.3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液指标

研究组患者血液指标β2-MG、CRP值低于参照组,ALb值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3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液指标(n=45)

组别

β2-MG(mg/L)

CRP(mg/L

ALb(g/L

研究组

2.23±0.42

8.52±0.31

42.24±3.54

参照组

4.65±1.17

10.87±1.13

38.72±2.13

t

13.059

13.454

5.715

P

0.001

0.001

0.001

2.4对比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4。

4对比护理满意度(n=45,例)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研究组

15

28

2

43(95.56)

参照组

10

27

8

37(82.22)

X2

-

-

-

4.050

P

-

-

-

0.044

3 讨论

对存在慢性肾病终末期的患者,临床主要治疗方式是进行血液透析手术,但是由于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实施过程较为复杂[8]。对于患者而言,也需要长期进行长期的透析手术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才能够对自身生命长度进行延伸。因此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护理过程的责任心,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以及护理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9]。由于近年来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模式不断发生,使得护理效率不断提升。其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此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预防干预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并避免后续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10]

为探究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血透室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实验研究表明,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 高于研究组2.22% 的发生率,P<0.05。这是由于通过给予研究组患者进行PDCA循环管理,为患者制定出详细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在后续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并进行改善,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在进行血透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11-12]。研究组基础护理、操作熟练度等护理质量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液指标β2-MG、CRP值低于参照组,ALb值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给予患者进行PDCA循环管理,根据制定出来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给予患者细致、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13-14]。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改善护理质量,做到全方面护理,并对护理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更好改善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56%高于参照组82.22% ,P<0.05。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帮助患者更好感受到护理人员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从而大大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15]

综上所述,给予血透室护理进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提升血透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进行血透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雪.PDCA循环管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3):130-131.

[2]徐婷.PDCA循环管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J].中外医药研究,2022,1(16):112-114.

[3]赵晖.PDCA循环管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的有效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S02):230-231.

[4]陈日喜.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9):201-204.

[5]刘舜华,易海飞,许月嫦.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0):3677-3680.

[6]宗珊.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6):34-35.

[7]李妍静,彭夕岚,张英.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7):4.

[8]王倩,杨娜,张秦香.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9):186-188.

[9]吕玉华.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0):182.

[10]史灵芝.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6):165,198.

[11]于晓美.质量控制在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4):165.

[12]陈桂贤,蔡晓云,谢莉莉,等.质量控制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1):3942-3946.

[13]叶燕红,周雨希,陈景倩.质量控制对血液净化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1):106-107.

[14]叶桦,陈咏秋,张士玲.PDCA循环法对长期透析患者水钠控制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8,39(20):3140-3144,后插1.

[15]刘晓光,王东峰.基于互联网+自我管理为导向的5A护理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2):1749-17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