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血常规结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的作用
摘要
关键词
hsCRP;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血常规
正文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发病原因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是引发肺间质、肺实质产生的急性感染情况[1]。该疾病发生后,传染性较强,能通过飞沫传染,在小儿间造成较大影响。发病后,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道症状等,同时还可能发生咽痛等症状,多与常规感冒混淆。若临床发病后不能及时为小儿提供针对性治疗,则可能会导致病情发展,对小儿呼吸系统造成损伤,导致器官衰竭情况发生,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小儿出现生命安全风险[2]。为此,发病后应以科学合理的诊断方式检验小儿疾病发生情况,为小儿提供针对性治疗,使得治疗效果符合小儿需求。当前临床上针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方式较为多样,不同诊断方式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缺点[3]。将血常规结合hsCRP检验方式应用于诊断中,是近期提出的新型诊断方式。基于此,文章以我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以及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22.6-2023.6收治的61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涉及案例患者为HB组研究样本,选择医院2022.6-2023.6期间61名健康体检小儿为JK组研究样本。HB组男/女31/30例,年龄[1,12]岁,均值(5.63±1.30)岁;病程[4,12]d,均值(7.52±1.02)d。JK组男/女32/29例,年龄[1,12]岁,均值(5.58±1.06)岁;病程[4,12]d,均值(7.45±1.10)d。研究在不违背医学伦理要求的基础上实施,且参与者对治疗方案知情表示自愿参与其中。纳入标准:HB组确诊疾病;患者家属既往交流无障碍;数据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年龄大于12周岁;恶性肿瘤及癌症;预计生存期不超过三个月;拒绝医学观察。
1.2方法
所用仪器:瑞 bc69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免疫荧光分析仪,选用相关配套试剂盒。
标本采集:检查前,与家属沟通,要求儿童禁食8h,前一天禁止食用高热量食物。清晨,采集小儿空腹静脉血2ml。于EDTAK 的真空管中,对血液样本进行抗凝干预,应用离心机离心分离操作,离心速度:3000r/min,离心时间:10min。
检验:应用所用仪器与试剂盒,对血液样本进行测定。hsCRP:投射比浊法。诊断方式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说明书完成。检验过程实行质量控制,严格记录。
1.3观察指标
比较:检查结果(包括hsCRP与血常规各项检查结果),检验阳性率。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4.0软件。开展数据统计。计数资料(检验阳性率)应用n(%)表示,以检验。计量资料(各项检查结果)应用(
±s)表示,以t检验。检验结果进行P值计算,计算结果以0.05为分界线,<0.05可作为研究有统计意义标准。
2.结果
2.1检查结果
JK/HB组患者检查结果:hsCRP、NEUT、WBC、MONO,JK<HB,LY,JK>HB(P<0.05),RBC、HB、PLT,JK/HB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检查结果(±s)
组别 | 例数 | NEUT(×109L) | WBC(×109L) | LY(×109L) | MONO(×109) | RBC(×109L) | HB(g/L) | PLT(×1012L) | hs-CRP(mg/L) |
JK组 | 61 | 2.81±1.14 | 7.29±1.20 | 4.40±1.34 | 0.41±0.31 | 4.23±0.31 | 121.31±11.04 | 185.51±81.51 | 1.30±0.22 |
HB组 | 61 | 7.37±1.20 | 12.65±3.11 | 2.80±1.51 | 0.83±0.27 | 4.22±0.35 | 121.50±11.26 | 185.71±81.62 | 12.37±1.38 |
t | - | 21.517 | 12.558 | 6.190 | 7.979 | 0.167 | 0.094 | 0.014 | 61.871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868 | 0.925 | 0.989 | 0.000 |
2.2检验阳性率
JK/HB组患者检验阳性率:联合检验方式高于单一检验方式,检出率分别为81.97%、86.89%、98.36%(P<0.05),见表2。
表2检验阳性率(n/%)
组别 | 例数 | 阳性数量 | 阳性率 |
JK组 | 61 | 50 | 81.97 |
HB组 | 61 | 53 | 86.89 |
联合检验 | 61 | 60 | 98.36 |
χ2 | - | 8.869 | |
P | - | 0.012 |
3.讨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呼吸道常见临床病症,发病原因主要为小儿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病菌通过飞沫进入到小儿呼吸道中,形成氧化氢与菌膜毒性成分,对小儿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引发细胞膜损伤,导致小儿出现呼吸道上皮细胞增生情况发生,进而引发呼吸道感染与肺部感染等情况,导致疾病发生[4]。但该疾病发病后,小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道临床特征,缺乏明显的肺部体征。且不同儿童发病程度不同,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可能会导致该疾病被误诊[5]。目前临床诊断中,有较多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被误诊为常规感冒,导致小儿延误治疗。最佳治疗时机被错过,可能会导致病症进一步加重,对小儿的各个脏器器官均造成损伤[6]。为此,临床医师应积极寻找有效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方式,在小儿疾病发生初期,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诊断出小儿的疾病发生情况,并预防感染情况进一步发展[7]。
目前,临床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式较为多样,医生能采用多种方式判断小儿的疾病发生情况[8]。支原体分离与培养方式是既往临床应用较为常见的诊断方式,诊断结果较为准确。但该诊断方式所需诊断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小儿病情被延误,无法在第一时间为小儿提供有效的治疗干预。故该诊断方式无法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方式虽然检验结果较为准确,阳性检出率较高。但检查期间,需要较高的费用,对该诊断方式的推广效果产生阻碍。冷凝集实验也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检验方式,检验过程较为简单,优势明显。但该诊断方式下,误诊率与漏诊率较高,可能会导致最终诊断结果灵敏度与特异度较低,同样不适合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我国目前医学技术水平正在逐渐发展,影像学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且影像学技术已经能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中,发展速度较快。常规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CT诊断与X线诊断,该诊断技术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但小儿年龄较小,无法如同大人一样积极配合检验过程。小儿在扫描期间出现哭闹等情况,无法配合检验工作顺利开展,可能会导致扫描工作无法进展,进而影响最终临床检验结果。因此,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医生应积极寻找更加有效的诊断方式,尽早且准确的判断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情况,并针对诊断结果,为小儿提供针对性治疗干预,以改善小儿预后,避免病情恶化,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减少该疾病对小儿生命健康造成的影响,减少疾病对小儿家庭造成的负担。
血常规检查方式是多项临床疾病的检查方式,也是医院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对小儿实行NEUT、WBC、MONO等指标的临床检查,能初步判定小儿体内细菌感染情况,对感染性疾病的初步判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个别小儿患者在经过血常规检查后,检查结果仍呈现阴性,导致医生错误判断儿童疾病发生情况,不能及时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干预,使得病情被延误,引发病情进一步发展,对其预后造成消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单一血常规检验方式下,61例确诊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为81.97%,检出率较低。为此,在临床诊疗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建议将单独的血常规检验方式作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方式,也不建议将该检验结果作为唯一判断患者病情的指标,以防止漏诊等情况发生。hsCRP为人体反应蛋白的一种,在健康人体内,该指标相对较低,随着人体机能受到损伤,hsCRP水平会逐渐呈现上升趋势。通常情况下,hsCRP的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患者服用免疫性药物与抗炎药物后,所产生的检验结果未能发生明显变化。一旦人体中发生细菌感染情况,则可能会导致hsCRP明显上升。为此,在临床治疗中能应用hsCRP检验结果作为评价患者组织损伤发生程度,判断患者急性炎症发生情况,并且还能将该检验结果作为感染的鉴别指标,属于临床诊断工作的首选指标。当小儿发生支原体感染后,患者体内的hsCRP水平会出现大幅度上升情况。通过测量患者体内的hsCRP指标,能有效的判断患者的机体炎症变化,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判断价值显著。但单一的hsCRP诊断方式并不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显著诊断方式,单一诊断方式下,也可能会导致误诊与漏诊情况发生。研究结果显示单一hsCRP诊断方式下阳性检出率为86.89%,同样有待提升。为此,临床诊断中,能考虑将hsCRP诊断与血常规检验方式联合应用,同时发挥两种诊断方式的优势,避免误诊与漏诊情况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联合诊断方式下阳性检出率为98.36%,诊断结果较为准确。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对HB、JK组患者实行血常规与hsCRP检验,检验结果显示hsCRP、NEUT、WBC、MONO,JK<HB,LY,JK>HB(P<0.05),RBC、HB、PLT,JK/HB组差异不显著。说明上述两种检验方式下,健康儿童与患病儿童均存在差异。检验工作开展期间,能通过数值的差异,判断疾病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血常规与hsCRP检验方式联合应用,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诊断价值显著,能区分患病儿童与健康儿童,对后续治疗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小青,沈菲,张宝丹,等. 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7):48-50.
[2]杨洪琼.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采用血常规、Hs-CRP、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8):62-63.
[3]殷海珍,王威远,刘小羽. 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亚群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病情判断价值[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14(12):2040-2043.
[4]文广富,刘春峰,裴亮,等. 50例出现假性大红细胞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诊治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2,29(7):510-513.
[5]师玉霞,张莹莹,王妍,等. 外周血miR-23a、IL-6与FeNO对儿童肺炎支原体±1.30感染伴气道高反应的预测价值[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16):2520-2523.
[6]王丹,孙树荣,曲芬. 北苑地区儿童冬春季社区获得性肺炎非细菌性病原体流行病学分析[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1,28(3):402-405.
[7]赖来清,张宙,郭惠娴,等. 常见非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对川崎病的影响[J].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21,27(4):369-374.
[8]周雯雯.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IL-6、TNF-α和CRP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