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和传统盲打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价评估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何国凤

贵州省第三人民医院 550018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的盲探式臂丛神经阻滞在手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2年1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打臂丛神经阻滞。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和穿刺时间的对比。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及穿刺时间等结果在干预后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临床的手外科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介入,可以明显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而且穿刺的时间很短,临床的不良反应也很小,是一种更为完美的神经阻滞,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打;临床效价

正文


臂丛神经阻滞是麻醉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阻滞臂丛神经来实现对上肢的麻醉和镇痛[1]。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通常采用盲打技术,即通过触诊和感觉反馈来定位和注射药物。然而,由于解剖结构的变异性和个体差异,传统盲打技术往往存在定位不准确、成功率低以及与血管和神经损伤的风险[2]。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超声引导利用超声波图像来实时观察和定位神经及周围组织,因此,阻滞的精确度、成功率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并发症也较少[3]。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实时的神经和组织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和注射药物[4]。相比之下,传统盲打技术存在一定的定位偏差和成功率低的问题。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因为提供了直观的图像,可以减少操作时间和提高效率。而传统盲打技术由于需要反复调整针头位置,可能花费较长的时间。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确保药物准确注入到神经周围,从而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同时,由于阻滞位置准确,其效应的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由于定位准确性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血管穿刺、神经损伤等[5]。以上因素将对两种技术的效价产生影响。临床评估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技术在神经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及穿刺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来评估它们的临床效价。同时,由于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操作技巧,并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能实施。因此,在评估两种技术时,还应考虑实际可行性和适用范围。为了给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本次研究70患者研究对象,探讨了在超声导引下使用臂丛神经阻滞和传统盲臂丛神经阻滞在手部手术中的作用。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20221月至20238月本院70例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女各为2015例,年龄19-7048.35±5.18)岁。传统组:男、女各为2213例,年龄20-6947.93±4.8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臂丛神经阻断,但没有手术禁忌症者;②对所用麻醉剂没有过敏反应的患者;③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等级I~II级;④18周岁至70周岁。排除标准:①双侧上肢同时被阻断的患者;②已经发生局灶性病变的患者;③伴有重度高血压的患者;④有糖尿病的患者,⑤有凝血酶原改变的患者,⑥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⑦合并其它器官损害较重的患者;⑧18周岁以下和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患者的家庭成员已经完全了解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去枕平卧,头部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垫,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甲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做了手术记号。分别用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治疗。

传统组患者在常规消毒后,在肌间沟的标记下,穿刺针可以通过向下、向后、向外等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通常是1.5-2 cm。在确认回抽无血液后,将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的混合物进行注射,进行五分钟按摩,让药物扩散开来。

观察组用超声探头靠近需要穿刺干预的部位,上下滑动超声探头,通过探头探测到两个或更多的圆形或卵圆形回声声像区域,呈串珠样分布,判断出了臂丛的位置,然后用穿剌针由探头的外侧端垂直于皮肤刺入,在超声平面内由中斜角肌向臂丛缓慢进针,针尖进入肌间沟内靠近臂丛处,回抽无血液,即可注药阻滞臂丛的上、中、下三个区域,直到麻醉剂完全覆盖了臂丛的周围,再做手术两组的患者都被安全地送回了病房。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阻断疗效判定:术中完全不痛为完善;术前有轻度疼痛,经静脉给予氟哌利多时无明显疼痛为有效患者在手术前还需增加其它的臂丛神经阻滞方式或改用全身麻醉的方法都不起作用为无效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成功及误入血管次数。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数据都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代表,t检验,计数资料[n(%)]代表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观察组完善33例,有效2例,无效0例;传统组完善17例,有效18例,无效0例。观察组神经阻滞效果优于传统组(P0.05见表1

1两组神经阻滞效果比较[n(%)]

组别

完善

有效

无效

观察组n=35

3394.29

25.71

00.00

传统组n=35

1748.57

1851.43

00.00

17.9200

17.9200

-

P

0.000

0.000

-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血肿1例,气胸0例,损伤神经0例,麻醉中毒0例,烦躁0例,总发生率2.86%传统组血肿2例,气胸1例,损伤神经1例,麻醉中毒1例,烦躁1例,总发生率17.14%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分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见表2

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血肿

气胸

损伤神经

麻醉中毒

烦躁

总发生率

观察组n=35

12.86

00.00

00.00

00.00

00.00

12.86

传统组n=35

25.71

12.86

12.86

12.86

12.86

617.14

0.3483

1.0145

1.0145

1.0145

1.0145

3.9683

P

0.555

0.314

0.314

0.314

0.314

0.046

2.3两组穿刺时间比较

观察组穿刺时间(12.48±2.57min,一次穿刺成功35例,二次穿刺成功0例,误入血管0例;传统组穿刺时间(16.72±4.33min,一次穿刺成功23例,二次穿刺成功12例,误入血管5例。观察组穿刺时间优于传统组(P0.05见表3

3两组穿刺时间比较(min[n(%)]

组别

穿刺时间

一次穿刺成功

二次穿刺成功

误入血管

观察组n=35

12.48±2.57

35100.00

00.00

00.00

传统组n=35

16.72±4.33

2365.71

1234.29

514.29

t

4.9817

14.4828

14.4828

5.3846

P

0.000

0.000

0.000

0.020

3.讨论

目前,上肢手术中,臂丛神经阻滞仍然是最重要的麻醉方法,而臂丛神经阻滞是实现全麻的重要环节,因此,臂丛神经阻滞是实现全麻的关键[6]。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是体表的解剖学位置来进行神经定位,因为这种定位方法以盲穿为主,所以常常会出现重复、多次穿刺的情况,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多重的伤害,还会增加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7]60年代初期,国外的麻醉家们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手部神经刺激仪,并利用该装置进行了臂丛神经阻滞术,从而改善了穿刺的成功率,但是仍然存在着外周血管损害等副作用[8]。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次将超声用于神经定位,它是通过探头的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臂丛神经的运动方向,并依据超声图像特征,将针尖插入,可以连续地显示出臂丛神经运动的运动轨迹[9]。这项技术的使用,使得麻醉医生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臂丛和周围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可以彻底地避免盲目地进行手术,提高了穿刺麻醉的成功率[10]。此外,利用超声技术还可以显示麻醉剂在神经阻滞过程中的弥散状态,并依据其动力学性能,合理地控制用药,从而达到降低用药剂量的目的。临床上的研究发现,局麻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神经定位是影响神经阻滞麻醉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在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对局麻药物的浓度和剂量的控制也有了比较完整的规范,所以,神经定位也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影响神经阻滞麻醉疗效的重要因素[11]。而臂丛神经阻滞术,则是利用神经刺激仪,不直接观察,通过神经刺激仪刺激患者的周围神经,再通过神经肌群的颤动程度,来确定手臂丛的位置[12]。这种方法对麻醉师的定位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麻醉师的技术不够好,患者就会面临反复穿刺的疼痛,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出现麻醉剂使用的时间太长,甚至会出现麻醉剂失效的情况。与传统的盲探技术相比,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在安全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使用该方法的患者,仍有可能发生臂丛神经或血管的损害[13]。解剖定位是上肢骨折手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其总体疗效也很好,但目前临床上对上肢骨折患者实施解剖定位式臂丛神经阻滞时,其术后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的几率很大,且该方式还不能达到完全止痛[14]

在临床上,利用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不易引起血管误入,对患者的神经组织损伤小等优点,是目前最理想的手外科麻醉方法[15]。传统的盲针穿刺方法采用单一的肌肉沟槽,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效果不理想,使用剂量过大,容易对人体造成毒副作用,极大地增加了临床手术的风险,并对患者的神经组织造成了严重的损伤。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超声辅助下,手外科的麻醉已逐步被采用,使麻醉效果显著提高,手术危险性大大降低。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神经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及穿刺时间等都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的手外科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介入,可以明显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而且穿刺的时间很短,临床的副作用也很小,是一种更为完美的神经阻滞,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啸,刘卓奇,张艳彦.传统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3(5):0097-0099.

[2] 黄江平.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疗效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1(4):0021-0022.

[3] 谢秋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策略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11):0124-0126.

[4] 胡森.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J].科学养生,2020,(2):146-147.

[5] 初旭超,眭旭明.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 019(004):P.106-106,105.

[6] 张淑安,李莉,余慧萍.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臂丛阻滞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 2019, 032(019):5-6.

[7] 张成权.上肢手术采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探讨[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9):24-25.

[8] 赵秀丽,孙成英,左文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疗效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4):56-56,59.

[9] 程加文.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疗效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20):44-45.

[10] 张思思.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6):137-138.

[11] 付秀丽,王森,孙志鹏,雷凤琼,范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术中的应用[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2,40(3):504-509.

[12] 孙燕,章国芬,陈炜达.前臂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6):1196-1197.

[13] 徐雄坤,卢赞友,宋能熟.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 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9(1):136-137.

[14] 倪蓉,韩传刚,王力甚.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 2012, 35(6):557-560.

[15] 安静.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0,(3):199-2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