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托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美托洛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NT-proBNP;炎症因子
正文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晚期阶段,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目前主要采用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进行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病情,但长期效果有限。因此,寻找更多有效药物以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变得尤为重要。最新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慢性刺激、微血管病变、氧化损伤以及血管内皮损伤是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一项报道证实[1],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使用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心脏功能并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并在NT-proBNP等作用的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为了实现对此疾病的有效治疗,控制好炎症因子水平,本研究分析了美托洛尔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该疾病的作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时间:2021年8月-2022年9月,本院选择其中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其中单一组: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9:20;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84岁,中位年龄(74.69±3.25)岁。联合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为62-85岁,中位年龄(75.71±3.17)岁。对比分析上述一般资料,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诊断后,满足符合WHO世界心脏病协会要求;②经心脏B超检查显示,LVEDD≥50mm,LVEF≤50%[2]。
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中的药物过敏;②存在支气管哮喘、休克等症状;③自身有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炎,或者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存在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都进行常规性的治疗,结合病情变化,给予呋塞米,或是螺内酯脱水利尿治疗,选择洋地黄,进行强心;应用硝普钠,实现对血管的适当扩张,应用硝酸甘油,或是多巴胺丁胺等药物,改善心脏的正性肌力,必要的时候,需要给予患者吸氧、限盐等治疗。
单一组只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干预,刚开始的用药量,每次50mg,1天2次;用药中要重视对血压、病情变化的监测,实现对用量的科学性增加,但最大的用药量,不可以超过200mg/d。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组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6.25mg,口服,每天2次。慢慢增加到12.5~25mg,1天2次。结合患者的体质量、年龄等,实现对药物剂量的科学调整。上述两组患者需要持续治疗1月。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评价:显效,患者的液体潴留、乏力等临床症状,已得到有效缓解,肿大的肝脏回缩,心率与血压等指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有效,临床心力衰竭症状等,已有恢复的趋势,肿大肝脏显著缩小,下肢浮肿减轻,且心率、血压等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上述体征不存在明显变化。
1.3.2分析血清学指标水平: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抽取4mL空腹肘静脉血,30分钟的静置后,行5 min的离心处理,将分离后的血清,放在冰箱(-80℃)中进行检测。
1.3.3分析心功能指标水平,主要为: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3]。
1.3.4观察两组的炎症因子变化情况(TNF-α、IL-6以及hs-CRP)。
1.4统计学分析
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在总体有效率上,单一组、联合组分别为84.62%、97.44%,差异显著(P<0.05)。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对[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联合组 | 39 | 20 | 18 | 1 | 97.44 |
单一组 | 39 | 18 | 15 | 6 | 84.62 |
x2 | - | - | - | - | 3.924 |
P | - | - | - | - | 0.048 |
2.2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
与单一组对比,联合组各项血清学指标变化更显著,有差异性(P<0.05)。
表2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 例数 | 血浆NT-proBNP水平(pg/ml) | ALD(U/L) | ICAM-1(ng/L) |
联合组 | 39 | 102.33±25.71 | 5.78±1.85 | 30.51±3.41 |
单一组 | 39 | 182.95±36.82 | 10.52±3.52 | 38.42±5.97 |
t | - | 11.211 | 7.444 | 7.185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2.3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
经分析,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心功能改善优于单一组(P<0.05)。
表3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 例数 | SV(mL) | LVEF(%) | LVESD(mm) | LVEDD(mm) |
联合组 | 39 | 67.51±5.41 | 54.33±4.85 | 31.65±4.51 | 50.92±3.65 |
单一组 | 39 | 52.19±3.26 | 40.82±3.52 | 49.05±5.36 | 61.73±4.21 |
t | - | 15.147 | 14.079 | 15.512 | 12.116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4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不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后,联合组炎症水平,低于单一组(P<0.05);
表4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 例数 | TNF-α(mg/L) | IL-6(ng/L) | hs-CRP(mg/L)
|
治疗前 | ||||
联合组 | 39 | 11.53±3.11 | 28.96±6.31 | 7.68±1.32 |
单一组 | 39 | 11.29±3.17 | 28.95±6.25 | 7.92±1.41 |
t | - | 0.338 | 0.007 | 0.776 |
P | - | 0.737 | 0.994 | 0.440 |
治疗后 | ||||
联合组 | 39 | 4.43±0.91 | 11.13±4.25 | 2.63±0.51 |
单一组 | 39 | 7.22±1.02 | 16.78±4.23 | 4.29±0.83 |
t | - | 12.746 | 5.884 | 10.642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慢性心衰(CHF)是心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特征包括水钠潴留、心脏结构改变、心功能持续下降和神经内分泌因子过度活化引起的心肌重塑。它是心脏疾病晚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4]。目前在临床上,有多种药物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5]。然而,这些药物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有效控制病情,也无法深层次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最近的研究表明,心脏组织中的脑钠肽(BNP)及其NT-proBNP(NT-proBNP)是一种多肽,能够灵敏地反应心脏的生理过程,如收缩和舒张。1988年,Sudon等人首次在猪的大脑中发现了BNP[6]。在2001年,欧洲心脏协会发布的新的心衰诊疗准则中,首次提出血清BNP可作为心衰的一个客观标志。BNP和NT-proBNP与CHF密切相关,其含量越高,CHF程度越严重,左室功能越差。当心室收缩或室壁压力升高时,心室会反应性产生一种新的N-氨基水杨酸(BNP),可以剪切为BNP或NT-proBNP,从而产生利尿、扩张血管、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释放,并抑制心肌细胞和血管肌肉的增殖。
缬沙坦是一种能够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药物,用于治疗慢性心衰。然而,当复发或病情较为严重时,很难取得良好的疗效。最近几年,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新药在心脏内科中受到广泛关注。它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脑啡肽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具有良好的舒张和逆转心脏重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缬沙坦和沙库巴曲的混合体,不仅具有两种药物的疗效,还能提高药效并降低副作用。
经临床使用后,该药物能够快速抑制人类脑啡肽酶,延缓利钠肽分解,提高利钠肽水平,促进尿钠排泄和血管扩张,并降低机体合成NT-proBNP。此外,该药物还具有一定程度对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抑制作用,能够阻止Ang II和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止人体神经分泌过度活化,达到舒张血管和提高心脏功能的效果。研究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还具有显著地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其原因在于该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和脑啡肽酶,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Ang II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活化,从而舒张血管、促进利尿排钠,并提高心脏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在心脏损伤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中,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显著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组织损伤,提高心脏功能恢复速度。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脏疾病起到保护作用。
Packer等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CF发生发展的神经内分泌机制”[8],并将其与CF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在持续刺激下可诱发心脏中的酮类物质(如黄酮类物质),诱发心脏重构和心脏自律功能增强,加剧心衰。目前,美托洛尔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衰患者的主要药物,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它的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β围血管舒张,从而减轻钠离子滞留,改善心室重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心脏的交感神经活动,减缓心脏的超速跳动,降低心脏的氧消耗,从而提高心脏的舒张性,提高心脏的运动能力和工作效率。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基础上,实现对心律失常等不良情绪的有效预防。美托洛尔是一种新型的β-受体拮抗剂,具有强大的心肌细胞抑制活性。它能显著抑制传统抗心衰药物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此外,它还能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凋亡、凋亡和炎症反应来改善心肌细胞凋亡表型。这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减少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损伤,从而改善左室重塑。
慢性心衰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的异常表达和细胞膜表面浓度的下降。美托洛尔阻断剂可以通过增加心肌细胞表面受体数量,提高对心肌收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细胞膜表面活性和蛋白水平,改善心功能。在慢性心衰过程中,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化,可以有效降低外周血管的电阻,减轻后心室的负担,降低心肌的氧气消耗,从而提高心功能。此外,在慢性心衰中,舒张功能的不全和心室重构密切相关,美托洛尔能够降低舒张期,进一步提高心功能,实现更好的心室重构。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后,患者的NT-proBNP水平得到改善,炎症因子水平也明显下降,而LVEF等指标也逐渐下降,与单一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与阿司匹林联合合美托洛尔被认为对于CF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这种联合治疗可以降低CF患者的心排血量,减轻心脏的前部和后部负担,并明显提高心功能。ICAM-1是一种生物因子,它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和炎性因子细胞之间的粘附能力。当ICAM-1含量增加时,说明心脏功能越差、负担越重,并且可能导致血栓形成。ALD代谢速度快,半衰期较短,心衰患者中ALD的含量会发生二次增高,并随疾病进展而逐渐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可作为评估心脏功能不全患者转归的有效指标。
分析此次实验结果,发现联合组的ALD、NT-proBNP、ICAM-1水平,低于单一组,治疗效果高,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合美托洛尔具有更强的抗炎、抗凝、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通过对AT1与ACE通路中ATII的相互作用进行调节,可以抑制ATII与AT1的相互作用,从而减轻或阻止ATIII的活化所引起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组织增生和胶原沉积等副作用,最终达到缓解心衰的目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对高血压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BNP和NT-proBNP可以作为心衰患者心肌指标的良好参考。相对比BNP,NT-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变化显著,存在高度特异性与高度敏感性,这可能是因为NT-proBNP无活性且半衰期较长,达到了2小时。
由此可见,选择美托洛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可以在强化心功能的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NT-proBNP等指标,作用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李倩,周莉.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21):45-47.
[2]张月婷,关玲霞,郁冲,刘新锋,马新豫,刘豪.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13):2438-2442.
[3]吴进良,姜纯洁,寇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美托洛尔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医药,2023,36(3):615-617.
[4]郭肖雅.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5):42-43.
[5]沈亚卉,宋桂仙.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3,7(3):21-24.
[6]满建秀.心衰参七强心方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Nexilin和H-FABP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2):128-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