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结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锁骨骨折
正文
锁骨骨折是创伤性疾病的一种,一般由意外事故、暴力击打所导致的锁骨连续性、完整性中断,多以青少年和青壮年最为常见。在临床医治方法上一般采取围术治疗,在麻醉方式上主要为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且经临床研究表示,因臂丛、颈丛神经在机体作用中,主要为配合上肢、肩背及周边组织起到感觉和运动作用[1]。而单一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则对周边神经组织不会产生阻滞,应用效果较差。为此,在锁骨骨折麻醉期间,需采取臂丛结合颈浅丛阻滞的方式进行麻醉干预。在此次研究中,本文选取入我院进行锁骨骨折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图明确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效果,现做以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入我院进行锁骨骨折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入组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40例,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均20例,年龄27-37(平均32.18±0.27)岁,致患因素:遭受击打1例、高处坠伤12例、交通事故26例、不明因素1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7-37(平均32.21±0.31)岁,致患因素:遭受击打2例、高处坠伤10例、交通事故27例、不明因素1例。入组对象一般资料、病症信息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经我院X线、CT检测均已确诊为锁骨骨折;(2)未合并恶性肿瘤病症者;(3)无妊娠期、哺乳期者。排除标准(1)非外伤型骨折患者;(2)伴多器官功能性障碍、存在围术禁忌;(3)合并其他骨折者。入组对象及家属均已知晓本次研究,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组间患者均在进入手术室后随即建立静脉通道,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厂家:贵州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5064)。麻醉干预前5min内实行舒芬太尼静脉推注(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批号:31A021711),使用剂次7.5ug;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YZ221001),用量0.5ug/kg.h泵注:实施麻醉前,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进行准备工作,并调节患者体位,将患者头部及肩部垫高并将患者头部偏向健侧。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医护人员为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过B超引导,使用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生产厂家 扬州市江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规格型号AN-SI0.9×90)进行肌间沟穿刺,回抽无血,神经周围推注局麻药15mL,成分为浓度1%利多卡因(生产厂家: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5ml:0.1g;批号:R22111601)和0.33%罗哌卡因(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 10ml:100mg ;批号: H20103636)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B超引导,颈浅神经显影清楚后使用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同样局麻药注射5mL。遂对组间患者麻醉效果、相关指标进行比对。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身体状态
针对组间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指数进行数据统计,进而对比分析。
(2)麻醉效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1)显效:患者麻醉后,自身体征无痛感,无需通过其他药物提高药效;(2)有效:患者麻醉后,体表呈轻微痛感,通过少许其他麻醉药物干预,可顺利推进手术进程;
(3)相关指标
统计组间患者不同麻醉方式干预下药物用量和起效所需时长。
(4)不良反应
针对入组对象麻醉期间是否出现霍纳综合征、局麻药毒性反应、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不良反应人数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横向分析与组内纵向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法及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计量数据以(±S)表示,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身体状态对比
如表1,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组间患者身体状态对比(±S)
组别 | 血氧饱和度 | 平均动脉压 | 心率指数 |
观察组(n=40) | 97.19±2.52 | 88.39±16.55 | 98.19±2.39 |
对照组(n=40) | 94.01±3.61 | 98.59±13.27 | 103.74±7.13 |
t | 4.56 | 3.04 | 4.66 |
P | 0.00 | 0.00 | 0.00 |
2.2 组间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如表2,组间患者麻醉效率均为100%,P>0.05;不过观察组显效例数较对照组多,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组间患者麻醉效果对比[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有效率 |
观察组(n=40) | 20(50%) | 20(50%) | 40(100%) |
对照组(n=40) | 10(25%) | 30(75%) | 40(100%) |
x2 | 1.00 | ||
P | 1.00 |
2.3 组间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如表3,观察组用药程度和起效用时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组间患者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 药用程度(mg) | 麻醉起效用时(min) | |
罗哌卡因 | 利多卡因 | ||
观察组(n=40) | 51.59±9.49 | 150.09±0.29 | 12.37±1.09 |
对照组(n=40) | 58.65±10.59 | 155.69±0.49 | 14.39±1.91 |
t | 3.51 | 69.54 | 5.80 |
P | 0.00 | 0.00 | 0.00 |
2.4 组间不良反应出现概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概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组间不良反应出现概率[n(%)]
组别 | 霍纳综合征 | 局麻药毒性反应 | 喉返神经阻滞 | 膈神经阻滞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观察组(n=40) | 0(0%) | 0(0%) | 1(2.5%) | 0(0%) | 1(2.5%) |
对照组(n=40) | 3(7.5%) | 3(7.5%) | 2(5%) | 2(5%) | 10(25%) |
8.53 | |||||
P | 0.00 |
3 讨论
现今,青少年、青壮年儿童为锁骨骨折的主要致患群体。其通常指在外物强力干预下导致患者锁骨出现折损或粉碎的现象,在患者临床表现上主要为水肿症状、皮下出血、行为能力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医护人员在临床医治期间,会根据检查结果和手术复杂程度来决定为患者实施麻醉处理。麻醉选取方式上依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措施进行麻醉[3]。但是在患者表皮切开、患肢复位及围术期间分离过程中,会使患者产生强烈体征感知,形成应激反应,造成血压指数上升。同时锁骨骨折手术应用期间,对患者麻醉处置较为繁琐。大部分医护人员会结合患者病症发展趋势,推荐全麻、臂丛阻滞等麻醉方式,不过因患者锁骨位置表皮同颈丛、臂丛神经均存有一定联系,颈丛、臂丛神经亦为脊神经重要组成部分,在骨折患者临床麻醉期间一般实施单一性臂丛组织或颈丛组织麻醉,极易造成患者阻滞情况不完善,其原因在于患者臂丛神经同锁骨面肌肉相协调,而颈丛神经的作用在于支配锁骨皮肤活动程度[4-5]。
通过在患者围术期间牵拉其表皮,会导致患者创面及周遭皮肤产生严重痛感,还需额外镇痛、镇定药物进行巩固麻醉效果,徒增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概率,且多数患者则会改为全麻处置干预,无法适应临床需求[6]。颈丛神经可对枕小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等起到有效干预,胸上肢肌、背部浅层肌和颈深肌则受神经根臂丛支配[7]。在围术干预期间,需阻滞患者锁骨、肩上部位神经,尤其针对锁骨区需特别关注,而对肌松状态无显著要求,为此麻醉药物主要针对此部位患者神经阻滞情况进行干预,且针对3-6神经根进行阻滞即可获取显著麻醉效果[8]。
经临床研究表明,采取臂丛神经+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应用,可有效针对局部神经起到良好麻醉效果,从而避免出现阻滞不全现象,提升麻醉效率,缩短起效用时,并且还可提升患者舒适性,避免患者围术期间产生各类应激反应,加大围术成功率[9]。为此部分临床学者认为,在锁骨骨折围术麻醉期间,实施臂丛阻滞+颈浅丛阻滞干预,对患者对臂丛、颈浅丛部位进行麻醉,可减轻患者围术痛感,提升麻醉效果。并且围术期间对于麻醉药物涉及剂量较低,具有一定安全性,同时患者麻醉过程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指数趋于稳定[10]。
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得知,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通过实施二者联合麻醉的方式可更好恢复患者体征状态。同时观察组显效例数较对照组多,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说明,臂丛结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麻醉中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药物涉及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采取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对药物应用剂量,避免出现药物依赖。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锁骨骨折患者临床救治期间实施臂丛结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具有较高安全性。为此临床建议为针对锁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臂丛结合颈浅丛阻滞麻醉,与单一麻醉办法相对比,其更具有显著麻醉效果。并且由于C3、C4、C5脊神经可针对患者颈前、侧组织实施调节,故对进行患者颈浅丛阻滞,有效规避了颈深丛阻滞所形成的椎动脉损伤,降低了患者麻醉药物所需剂量[11];同时与全身麻醉相比较,也有着显著优势,其主要在于:(1)该方法操作便捷、效果显著,相较于全麻对患者预后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小,所需费用较低;(2)医疗设备需求较低,可用于多种因素下形成的锁骨骨折均可有效应用,从而推进患者围术进程;(3)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病症[12]。
由此可知,通过将臂丛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患者围术医治中,能够有效针对患者颈丛、臂丛神经进行麻醉处置,避免麻醉范围不全面,效果不确切的事故出现,从而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推进围术进程。
综上所述,通过将臂丛结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患者手术过程中,其麻醉效果相较于其他办法更为确切,且起效用时较短,不仅可以完善推进手术进程,同时也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有着较高安全性,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丹丹,王敏,李贝,梁凌,钟爱群,农兰依,区锦辉. B超引导下C5横突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效果观察[J]. 黑龙江医学,2023,47(08):922-924+928.
[2]杨波,税云华,向继林,诸源江,张兰. 超声引导下颈6-颈浅丛神经阻滞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差异性分析[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2,26(05):598-602.
[3]方锐. 超声引导PNS辅助下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双定位神经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麻醉阻滞效果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2,45(04):80-81.
[4]付秀丽,王森,孙志鹏,雷凤琼,范丽.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术中的应用[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2,40(03):504-509.
[5]夏姿询. 臂丛结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3):33-37.
[6]张敬莹. 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0):60-62.
[7]宋天胜,刘喜莹. 超声引导下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J].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06):108-110+118.
[8]王春斐,胡维维,刘鑫. 超声引导下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中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20,26(33):91-93.
[9]朱海洋,肖亮,黄金玲. 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2020,33(15):109-110.
[10]徐知菲,杨秀露,金峰,梁栋梁,姚娟,刘颖,唐在荣. 超声引导下C_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5-137+141.
[11]武长风. 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锁骨骨折中的优势[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5):98-100.
[12]辛佳映,李成文,宋成伟,李彦东. 超声引导下颈5与颈6神经根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05):429-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