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银质针疗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正文
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瘆是由潜伏于感觉背根神经节和颅神经节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侵犯神经节和皮肤而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而后遗神经痛不仅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最为严重和难治的并发症。
在概念方面,中国共识专家中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 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2)。还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将其疼痛的持续期延长至三个月甚至六个月以上。总之,对于PHN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发病机制方面,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1.损伤的外周传入纤维的异位放电:研究发现,疱疹病毒的感染会导致初级传入感受器的受损,损伤神经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这会引起跨膜离子通道的组成、分布和功能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异常的电冲动的产生。这些异常的电冲动会被传导至脊髓,引起自发性疼痛。2.神经元的交互混传(Cross-Talk)现象:损伤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由于脱髓鞘而减弱了绝缘作用,使得一个神经元或纤维的兴奋可以扩散混传至另一个神经元或纤维上。这导致反复发放冲动的环路形成,放电神经元的数目和放电频率不断增大,引起痛觉超敏。3.神经变性:病毒感染和神经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变性,使其对疼痛刺激更为敏感(3-5)。这导致对于PHN的治疗没有一个统一且准确的标准,只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对于病症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治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治疗方面,目前对PHN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神经损毁与针刺、心理辅导等(6)。但由于其是一种较为顽固且抗药极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7)。临床上各种治疗手段都不甚理想,单独用药的疗效更是微乎其微,联合用药和或手术介入又有不小的副作用。因此,对于它的治疗方案一直处于可以更近一步探索的阶段。但是,它发作时对于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毋庸置疑的。临床上患者表现出长期反复的多样性疼痛,不仅可分为触觉性疼痛与自发性疼痛(8),在疼痛模式上,更是有刀割样、烧灼样、电击样等区别。这对于患者而言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莫大的痛苦,这就导致了PHN的患者生活质量直线下降,除了疼痛之外,还会伴随有失眠、厌食、焦虑、抑郁等不良状况,更甚者会有自杀的念头。因此如何更好的缓解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银质针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银质针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长针”“大针”“燔针”““钅是针”,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了上千年后被陆氏汲取,作为家传(9)。最终又与20世纪70年代被宣蛰人发扬光大——其依据软组织外科学理论及压痛点分布规律,以针代刀改进陆氏银质针,独创密集型银质针针刺疗法,并按照“以痛为腧”的理论,在治疗颈肩腰腿等顽固性疼痛领域发挥了极大的功效(10)。宣蛰人著《软组织外科学》所载银质针为86%白银及铜、铬等金属熔炼压铸而制成,针柄用细银丝作紧密的螺旋形缠绕,针端尖而不锐,针身直径1.0~1.1 mm, 针柄长度为5~6 cm, 针体长度有6、8、10、12、15、18 cm等6种规格(11)。在临床上,根据疾病与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关针具的匹配性选择运用。又基于其制作的材料与规格,银质针拥有较粗、导热性能快、安全无毒、可杀菌的优点(12),故可以将银质针与导热疗法、电疗法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上进行特异性的运用,使得对于疾病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如王福根教授在传统的银质针针尾放置烧灼艾柱的加热疗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导热巡检仪(13),凭借其加热快、冷却快、稳定、可控、环保及有效作用时间长等优势(14),使得银质针导热法可以在深部组织的治疗中起到精确、持续控温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银质针疗法的开发利用更加广泛,除了在各种软组织疼痛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5);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6);术后综合征,如腰椎间盘术后失败综合征(17);脊柱疾病,如强制性脊柱炎(18);内科疾病,如腰源性腹痛(19)上都可以看见其身影,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此外,不仅仅是单独运用银质针疗法,许多医家将其与各种中西医技术结合,如银质针疗法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银质针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葛根汤联合银质针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22)等。由此可见,银质针疗法在现代医学中已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技术,并且充满未知的可塑性。本文就各个医家对于银质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各种治疗方案加以分析,力图为PHN的治疗提供一份力量。
三、银质针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运用
1)单独使用银质针
宣蛰人先生提出的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软组织疼痛的理论要求医生在患者的压痛点处密集型布针——少则十,多则三四十,结合其“以痛致松,以松治痛”的理论,以达到止痛的目的(25)。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压痛点,不是针灸传统意义上的阿是穴,而是先生自己提出的宣氏压痛点,虽然其与阿是穴以痛点作为针刺部位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但仍不能一概而论。宣氏压痛点均位于肌肉筋脉等起点或止点的骨骼附着处(23),且从病理的角度去解析这些压痛点,会发现其都存在着无菌性炎性反应病变(24)。掌握好宣氏压痛点的定位会使得治疗事半功倍。
通过上述理论,有学者在研究如何运用银质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发现了取脊柱棘突旁0.5cm、2cm双排——华佗夹脊穴的位置有较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华佗夹脊穴周围神经末梢、脊神经后支及椎旁交感神经干丰富(26),针刺治疗能够通过减弱有髓传入神经的损伤及其向脊髓Ⅱ层的出芽来减少触觉异常性疼痛(27)。《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认为软组织损害后, 会变性痉挛、挛缩刺激神经引起疼痛, 同时疼痛又能导致软组织进一步痉挛、挛缩, 发生恶性循环。这也是神经痛难以治愈,发作严重的原因之一(11)。因此,通过密集型银质针对于华佗夹脊穴的强刺激,达到松解脊柱旁软组织目的,从而降低其对神经的刺激以此来缓解疼痛(28)。
2)银质针导热疗法
宣氏提出的银质针包含有86%的银,根据程珂等人的研究,可以得知在金针、银针、不锈钢针中银针的热传导速度最快,组织温度上升最多,而且热传导范围最广(29)。而导热疗法是一种可以改善病患身体状态的物理疗法。它通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肉松弛和促进新陈代谢等方式发挥治疗效果。王福根教授将以上两种疗法相结合,创造出了热传导银质针疗法,认为其有改善局部循环及血流供应、松解肌肉痉挛、消除局部炎症与镇痛的效果(30)。
参考以上的特性,陈素兰等人将热传导银质针疗法运用到了PHN的治疗上,并通过临床试验,发现该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不仅可以缩短止痛时间,并且安全稳定,未见复发。又因为其操作方便简洁,被患者广泛接受,认为这是一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新选择。在机制上,初步认为是通过调节PHN患者交感神经细胞的高兴奋状态以及C纤维激活和敏化,松解了疤痕组织粘,增加了局部血流供应来达到治疗目的(31)。
3)银质针导热疗法结合药物
在银质针导热疗法对于带状疱疹治疗有良好疗效的前提下,诸位医者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结合相关药物进行了实验。目前西医普遍认同的治疗方案是镇痛与神经营养并行,通过服用普瑞巴林、甲钴胺、巴喷丁等药物,在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同时,有效缓解血管痉挛,提高局部血流灌注水平(32),以达到治疗目的。其疗效确实高于药物或银质针的单一使用,但依旧存在不能根治等缺陷。因此,有医者从传统中医药方面开始入手。
我国的传统医学,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归于“蜘蛛痣”、“腰缠火丹”一类,认为是由于邪毒留恋,机体正气未复,气血瘀滞所导致的(33)。病者疮疹初愈、湿热毒邪残于经络, 久之则血行涩滞, 痹阻筋脉, 不通则发为疼痛(34)。并且机体受邪气侵害,气血津液尚未完全康复,筋脉濡养不及,不容亦发为疼痛。因此,有医者使用益气通络汤达到益气固表、活血通络的功效(33)。其主要由黄芪、川芎、生姜、桂枝等药材组成。其中黄芪具有益气提神、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能够调节身体的气血平衡。川芎则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瘀血引起的症状。生姜和桂枝则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体内寒凉的情况,促进气血循环。同时配合银质针疗法,结合密集针刺和热疗两种手段, 改善局部血流灌注水平,缓解痉挛症状及减轻无菌性炎症疼痛(35),除此之外,还能够扩张局部毛细血管, 提高局部新陈代谢, 加快局部渗出物吸收(36)。这在一方面缓解了PHN的疼痛,解决了患者的即刻需求,另一方面,达到了通络止痛,补充气血的功效,增强了患者的正气,解决了患者的本质需要。
4)银质针联合现代医学
PHN作为一种机制尚且不明确的疾病,目前并没有什么统一的疗法与特效药,其在治疗上面也因为各个医家的理解不同而体现出了一定的个性化。但通过分析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规律:药物或医学技术或二者结合。药物已在上文有所分析,现就技术方面加以阐述。目前临床上治疗PHN的技术已经有很多,西医方面有神经根脉冲射频(20)、神经根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37)、臭氧大自血疗法联合药物(38)等。有许多医者将这些技术与银质针疗法相结合,如李巧新就将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与银质针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通过临床试验发现既能通过脉冲射频对背根神经节进行神经调控,改变神经异常放电效应,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断疼痛信息的传递,又能通过银质针加热治疗的松解与温热效应,改善局部瘢痕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致痛物质消除(20)。将这二者结合,效果明显大于单独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而在中医方面,有火针(39)、刺络拔罐(40)与电针(41)等。唐强等人将银质针与刺络拔罐结合起来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过临床试验,发现其对于疼痛的改善程度与疗效均强于药物治疗,PHN的复发度则低于药物治疗(28)。在机制上,以马拴全教授的理论为基础——由“瘀”入手,重视活血化瘀之法(42)。刺络拔罐放血正好可以破除旧血,催生新血,调整整个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淋巴排毒,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结合银质针疗法强有力的镇痛能力,二者获得了1+1>2的效果。
银质针的镇痛效果出色,基本无副作用,操作又简单方便。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将银质针与各种医学技术相结合,无疑是为PHN的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四、总结
银质针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各位学者的研究,就银质针的治疗作用归纳为以下三点:1.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功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从而改善神经痛症状。2.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动,加快神经修复(10)。3.具备抗炎和抗病毒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病症。当前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思路是镇痛与营养神经相结,其根本也在于抑制炎症因子,改善血流灌注,修复受损神经,与银质针的治疗机制不谋而合。
通过对于银质针的治疗机制、各位医家运用银质针治疗PHN的临床疗效的分析,可以发现银质针对于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具有可行性。尽管不同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和结果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但综合分析显示,银质针治疗可显著减轻疼痛和不适感,缩短神经痛持续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在单独使用银质针的基础上,各位医家联合各种中西医治疗手段,如导热法、中药方剂、西医现代技术等,不断革新与完善着PHN的治疗方案,力图在这之中找寻最优解。虽然各种试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1+1>2的效果。但是由于目前的研究存在限制性,不仅是银质针的机制不甚清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致病机制也依旧模糊,因此进一步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仍然有待进行,以验证银质针治疗的疗效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不过好在,未知也代表着拥有无限的可能,可以对此进行任意的探索。我在此处提出一定的猜想:通过上述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各个医家的治疗方案大同小异,都遵循着镇痛与修复并行的底层逻辑。而银质针在镇痛方面凭借着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等拥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高谦等人的研究还显示其在修复神经上也可能会有微许作用(43),可以说是在止痛方面的不二选择。那么,在银质针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不同“修复”手段的试验探索,是否可以就此总结出PHN治疗的最佳公式。
在治疗手段上:1.配合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可以活血化瘀,补助正气的中药方剂。2.配合穴位敷贴、艾灸等技术。3.使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4.使用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如舍曲林和阿米替林等。5.联合臭氧注射、激光治疗等现代西医技术。等等
在日常护理方面:1.营养均衡的饮食,如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2.适度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系统的供血和营养。3.充足的睡眠,以帮助身体自我修复。4.控制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对神经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等等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拙见,希望对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有所帮助,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参考文献
(1) 杨继维.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DOI:10.27658/d.cnki.gzzyy.2022.000095.
(2) 于生元,万有,万琪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03):161-167
(3) 牛思萌,赵英.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机制及非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8(01):30-32.
(4) 陈扬.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01):49-51.
(5) 王玉梅,张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1):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