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激素辅助宫腔镜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及术后复发率评价
摘要
关键词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孕激素;临床效果;复发率
正文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病症,其具体指的是子宫内膜基底层局限性过度增生,而息肉则主要由内膜、间质组成,此病可见于青春期后任一年龄段,但多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好发于28~80岁女性,且患病率会随时间迁延而逐渐增加[1]。其中,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类型,当下临床对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时,主要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临床实践表明,宫腔镜手术可以取得确切的效果,但单纯行宫腔镜手术,患者容易复发,这主要与缺乏孕激素抵抗、高水平雌激素有关,而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在宫腔镜手术治疗后采用孕激素进行辅助治疗,有利于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鉴于此,此次研究将就孕激素辅助宫腔镜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及术后复发率进行论述,报道见下。
1资料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41例。对照组年龄28-44岁,平均年龄(33.42±2.60)岁;观察组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33.78±2.41)岁;两组间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经超声等诊断确诊;(2)临床资料齐全;(3)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2)严重器官功能不全;(3)既往宫腔镜治疗史;(4)治疗禁忌证。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单纯应用宫腔镜治疗,具体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置入宫腔电切镜,观察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以及位置,而后通过环形电极对息肉进行切除,保证切除至蒂下2~3mm的肌层组织,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切除息肉周边内膜组织。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孕激素辅助治疗,术后口服地屈孕酮片(生产企业:Abbott Biologicals B.V.;国药准字:HJ20170221)治疗,每次10mg,每日2次,持续用药10天。
1.3观察指标
1.3.1 月经周期时间、血红蛋白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月经期时间、血红蛋白指标情况。
1.3.2 子宫内膜厚度。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2]。
1.3.3 复发率。跟踪调查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复发率=复发数/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均数±平方差(±s)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月经周期时间、血红蛋白指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月经期时间、血红蛋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月经期时间、血红蛋白指标对比(±s)
组别 | 例数 | 月经期时间(d) | 血红蛋白(g/L) |
观察组 | 41 | 4.75±0.76 | 114.54±4.65 |
对照组 | 41 | 6.79±0.89 | 105.28±3.31 |
t | - | 11.161 | 10.388 |
P | - | 0.000 | 0.000 |
2.2 子宫内膜厚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子宫内膜厚度对比(±s,cm)
组别 | 例数 | 子宫内膜厚度 | |
治疗前 | 治疗后(6个月) | ||
观察组 | 41 | 1.52±0.63 | 0.62±0.10 |
对照组 | 41 | 1.49±0.65 | 0.85±0.17 |
t | - | 0.212 | 7.467 |
P | - | 0.833 | 0.000 |
2.3 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3、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 复发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术后3个月 | 术后6个月 |
观察组 | 41 | 1(2.44) | 2(4.88) |
对照组 | 41 | 6(14.63) | 8(19.51) |
x2 | - | 3.905 | 4.100 |
P | - | 0.048 | 0.043 |
3讨论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生率,此病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3],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失衡、长期持续高水平雌激素刺激等因素有关。其中,子宫内膜息肉作为一种良性疾病,由子宫内膜腺体与内膜间质所形成,其属于子宫内膜病变的常见形式,此病发生后患者可见有异常子宫出血等表现,严重者可继发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和多种因素存在关联性,包括肥胖等。在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后临床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既往临床对患者在治疗时,常会涉及药物保守治疗,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而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宫腔镜技术的发展,宫腔镜手术是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治疗的常用术式,其弥补了传统术式创伤大的不足,且在宫腔镜的配合下,临床可全面处理宫角等部位的息肉,并充分处理息肉的基部,继而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大量研究显示[4],宫腔镜手术可以在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治疗中起到积极作用,且能在保证效果的同时,降低手术造成的损伤,降低并发症风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宫腔镜手术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患者有一定复发风险,且多发性息肉的复发风险,要明显高于单发性息肉患者。一些研究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密切相关,所以在术后对患者实施一定的激素治疗,有利于临床对疾病复发的预防,从而促进患者子宫内膜剥脱、消退,促进子宫内膜病变修复,继而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使患者的预后可以得到充分改善。因此,在患者的术后治疗中引入孕激素辅助治疗,便成为提升远期疗效的重要保证。
临床研究指出[5],术后服用孕激素进行辅助治疗,可能对子宫内膜息肉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孕激素辅助治疗有利于机体拮抗雌激素,并能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起到降低雌激素依赖性息肉的复发。其次,息肉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要高于息肉旁组织,孕激素受体含量则低于息肉旁的内膜组织,这提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雌激素受体增加和孕激素受体减少存在关联性,而通过帮助患者补充孕激素的方式,能够实现对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的抑制,并通过增加孕激素水平来拮抗子宫内膜的增殖,以此来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继而起到降低复发率的作用。因此,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同时联合孕激素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同时此次研究发现,联合孕激素辅助治疗的患者,其自身月经恢复量,且能减少患者机体血红蛋白的流失,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孕激素治疗对缺血性疾病有积极效果,宫腔镜术后配合孕激素治疗,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防止闭经的发生,且减少患者的月经出血量,改善月经紊乱的情况,继而起到减少血红蛋白流失的作用。同时,在采用孕激素辅助治疗后,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可得到显著降低,这是因为,孕激素辅助治疗可直接提升孕激素在人体的表达水平,良好的孕激素表达能维持患者术后的稳定,防止子宫内膜出现增殖反应,从而起到控制子宫内膜厚度的作用。现有研究显示,孕激素辅助宫腔镜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并能降低子宫内膜厚度,其效果优于单用宫腔镜治疗,而其基础在于,孕激素减少可能是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关键机制,孕激素可通过降低机体雌激素受体表达,降低子宫内膜对雌激素敏感性,来起到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故而在一定情况下,仅依靠孕激素辅助治疗不一定能取得确切的效果,所以这就需要临床做好对患者的术后指导,以此来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此次研究证实,基于孕激素辅助治疗的实施可以显著提升疾病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故而临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积极进行孕激素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月经周期时间、血红蛋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治疗中,仅依靠宫腔镜治疗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可引入孕激素进行辅助治疗,以起到巩固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这与既往报道的结果接近[6]。说明孕激素辅助治疗有确切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孕激素辅助宫腔镜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月经紊乱,减少复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翁佳丽,叶绿菊,王泽华.孕激素辅助宫腔镜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复发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08):1536-1538.
[2] 张颖.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及术后复发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22,52(03):14-17.
[3] 李娟清,黄秀峰.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等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1,13(07):27-29.
[4] 姜盟,刘丽娜.宫腔镜术后联合孕激素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9):101-102.
[5] 李燕,马俊旗,王娟.宫腔镜术后联合孕激素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0,28(04):536-538.
[6] 郭健.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及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0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