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窦春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014010

摘要

目的:探究个性化护理应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以在我院就医的下肢骨折患者为具体病例,在2020.12-2022.12间选定74例加以回顾研究,在随机数字表分组后归为对照组(n=37)、观察组(n=37)。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与自护情况,了解肢体功能与生活质量恢复效果。结果:显著差异均体现在护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在ESCA量表得分上,两组相比时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FMA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相比两组SF-36量表得分,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后其疼痛感明显缓解,自护水平明显提高,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以及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下肢骨折;应用效果

正文


下肢骨的构成较为复杂,在稳定性良好、双下肢等长的前提下,可以起到负重及支持行走的功能,在外力作用或是自身骨质疏松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其骨或软骨组织的完整性会受到破坏,自觉疼痛及肿胀,可能导致功能障碍或是畸形,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临床最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为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胫腓骨骨折,还有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等多种[1],各有其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在治疗方面,首选手术。经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得到理想预后,虽然可能卧床休养一段时间,但最终都能实现骨折端复位与愈合,且以往经验表明,积极开展护理工作可达到加快康复速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为探究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此次以2020.12-2022.12为背景,选定院中下肢骨折手术患者74例并以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常规护理效果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段:2020.12-2022.12,病例样本:74例下肢骨折患者且均接受手术治疗。经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且两组均为37例,具体资料为: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组内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67岁、平均(42.67±1.37)岁,损伤后1-24h内入院治疗,平均(5.63±1.09)h,统计其损伤类型,其中有意外跌落11例、交通伤15例、其他11例;观察组中男与女分别为22例与15例,21-65岁、(45.25±1.24)岁,损伤后24h内入院、均值为(6.11±0.68)h,按照上述顺序统计损伤原因,分别为15例、14例、8例;组间差异不显著,即p>0.05。此外,以患者本人同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为研究继续的前提。

纳入情况:①损伤后因疼痛、肿胀异常等表现而入院;②均为损伤后24h内入院;③综合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下肢骨折;④均接受手术治疗且有手术指征。排除情况:①患恶性肿瘤;②患陈旧性骨折;③处于哺乳及其他特殊时期的女性患者;④患精神性疾病;⑤存在沟通障碍或是认知障碍;⑥主观上不配合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且重点在于术前以及术后,以询问患者病史、受伤经过为基础,观察其病情并安排临床检查与常规住院,建立个人档案并对其进行手术前注意事项指导,术后则需要进行安全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照料,持续开展健康教育。

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①成立个性化护理小组:除了1名护士长(为组长)及5名普通护士(为责任护士)外,还需配备至少1名骨科主治医师、1名康复科训练师、1名心理科咨询师、1名营养指导师,且均具备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丰富临床经验,明确小组成员各自分工,必要时联系多学科、多部门,强调组织培训及规章制度,优化组内管理、促进组员协作,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护理人员素养。②开展术前访视:了解病例档案,掌握其性格特点、病情变化、临床检查结果,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术前访视,以沟通为主渠道,获取患者的信任,尽可能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强调依从与主动配合的重要性,以此预防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效果。③术中细节配合:从患者入手术室开始便进行安抚,帮助其熟悉环境并放松下来,坚持无菌原则,包括环境与器械的消毒处理,还包括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及标准穿戴,确认手术区域并予以标记及局部皮肤消毒,准备好生命体征监测仪器并连接,术中密切关注,还需要及时处理出血等问题,及时准备好并递上所需的手术器械及物品,加快手术进程、保证手术安全。④术后住院处理:加强对切口及局部皮肤的护理,以防感染及压疮,清洗并包扎,指导患者避免接触水,术后24小时内持续关注生命体征,避免运动幅度过大而导致脱节或切口牵拉,指导患者以舒适的体位休养,适当抬高其下肢还可预防血栓形成,还要定期翻身,最好每2个小时换一次,带病情稳定,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被动运动,以适度为原则,主要是指关节屈伸等简单动作,按摩肌肉以放松。⑤个性出院指导:反复强调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饮食,如用药,在运动锻炼方面要格外注意,需制定详细的个性化功能康复计划,以其病情变化、康复需求及其他实际情况为依据,规定每日锻炼时间、每周锻炼次数,教会患者以正确的运动方法,强调无疼痛及避免劳累,强调家属陪伴的重要性。⑥院外跟踪随访:留好联系方式,约定好随访的频率与时间,强调随访的内容及目的,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重点在于指导患者在院外做科学康复训练,了解院外自护情况并发放训练监督表,以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了解其康复期肢体训练情况并答疑解惑。

1.3观察指标

①评定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2],指导患者依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一条长为10cm的线段上划线,两端分别为“0”分与“10”分,分别对应“无疼痛”与“极度疼痛”,需对比前、后。

②评价自护水平,以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a- gency,ESCA)为工具[3],采取五级评分法,以“0”分表示“非常不像我”,“4”分则为“非常像我”,以1-8题用于测定自我概念,9-14题用于测定自护责任感,15-26题用于测定自我护理技能,27-42题用于测定健康知识水平,分越高越好。

③评估肢体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共112个题目,采取三级评分法,即从“0”分到“2”分,表示从“无法独立”到“无障碍”,<50分为严重障碍,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障碍越轻。

④评估生活质量,以SF-36生活量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为工具[4],共有8个维度,此次研究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的四种(躯体疼痛、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先求各维度总分,再做标准化处理,各维度的得分范围均在0至100分间,且以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健康状态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以上四种量表评分均为计量资料,先求标准差()再经SPSS 22.0做组间差异分析,基于T值检验法,得到的结果若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疼痛程度分析  无论何种状态下,观察组于护理后的VAS均更低。见表1。

1 两组VAS量表得分比较表[(),分]


静息VAS

活动VA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n=37)

2.32±0.73

1.02±0.44

2.79±0.82

1.31±0.41

对照组n=37)

2.29±0.86

1.77±0.48

2.78±0.79

2.32±0.47

t

0.884

8.432

0.779

8.025

p

0.05

0.05

0.05

0.05

2.2自护能力分析  ESCA量表评分如表2所示,观察组在护理后均显著更高

2 两组ESCA量表得分比较表[(),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n=37)

111.42±1.59

165.25±2.44

对照组n=37)

111.39±1.87

142.72±3.43

t

0.892

9.342

p

0.05

0.05

2.3肢体功能分析  FMA得分仅在护理后差异显著,如表3所示,观察组更高。

3 两组FMA量表得分比较表[(),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n=37)

69.41±2.21

105.23±3.49

对照组n=37)

69.39±2.27

92.42±3.29

t

0.877

9.886

p

0.05

0.05

2.4生活质量分析  SF-36评分在护理后有显著的差异,观察组则更高。见表4。

4 两组SF-36量表得分比较表[(),分]


躯体疼痛

生理机能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

护理

护理

护理

护理

护理

观察n=37)

72.39±3.24

89.12±2.05

73.82±2.77

90.71±1.23

72.88±1.78

90.11±1.56

75.67±2.56

89.31±2.20

对照组n=37)

72.41±3.25

80.66±2.11

73.83±2.80

84.69±1.19

72.79±1.94

83.55±2.13

75.79±2.68

80.22±2.15

t

0.843

7.233

0.826

8.113

0.931

7.689

0.711

9.223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大多可痊愈,手术治疗效果及康复进展会受严重程度、手术方案、临床护理、个人体质差异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证实,观察组的护理后VAS评分显著更低,即接受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缓解主观疼痛感受,这是因为加快了患者康复进程,术后康复效果更为理想,以疼痛为代表的典型症状均有改善。接受个性化护理的一组患者其自护水平更高,且体现在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自我认知等多方面,具体表现为护理后的ESCA量表得分显著更高,这是因为护理方案强调了出院指导、个性化计划制定以及院外随访,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认识水平,通过多渠道科学指导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有利于加快康复进程。接受个性化护理的一组下肢骨折患者其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即观察组在护理后的FMA量表评分显著更高,且这一结果与万江、周芳及邝高艳[5]2020年中有关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这是因为术后进行了早期运动训练,无论是住院期间的被动关节运动,还是尝试下地行走,亦或是出院后的日常康复锻炼,改善了患者的肌力及关节活动度,加上体位护理及并发症有效预防,切实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确保患者在院外仍能得到康复指导,促使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及社会活动。相比两组生活质量,可知接受个性化护理的一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其SF-36量表得分相对更高且差异显著,这就说明个性化护理的有序开展可改善住院期间及院外生活质量。个性化护理的内涵为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以更多关注,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康复需求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而为其提供了从入院到院外康复期这整个过程的护理服务,生理与心理状态改善并重,以建立密切护患关系为前提,展现对患者的关心、爱心、热心与细心,主动交流、缓缓引导,激发了患者的主动性,确保患者在院外能够进行自我护理,约束自身行为,以此加快术后骨折端愈合速度及生理功能恢复速度,患者亦可迅速回归社会生活,整体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通常需要经临床手术才能治愈,其功能恢复效果、并发症情况乃至生活质量都会受到护理工作的影响。个性化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可缓解下肢骨折患者的疼痛感受,还可切实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充分发挥了患者的主动性并提高了其自护水平,即使是在院外,患者生活质量亦有了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侯静波.个体化综合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1):119-120.

[2]汪双.PDCA联合个体化疼痛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DVT的预防作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03):314-316.

[3]个体化护理对胫骨骨折髓内钉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3):382-384.

[4]刘妍,黄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手术围术期个性化护理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8):2531-2533.

[5]万江,周芳,邝高艳.普适化和个体化延续功能锻炼对下肢骨折患者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0,42(23):3633-3635.黄巧仪,陈建球,朱让等.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