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胃黏膜及舌苔脉象的相关性观察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刘彦峰

临沂市中医医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目的 对中医胃病辩证与幽门螺杆菌、胃粘膜以及舌苔脉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方法 从本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胃病患者中选择9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90例患者进行中医胃病辩证,对其进行脉诊、舌诊,了解患者的脉象以及舌质舌苔情况。随后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以及取其活检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与检测幽门螺杆菌。根据各项辩证以及检查的结果来观察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胃黏膜及舌苔脉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证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虚症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除了胃络瘀阻型患者外,其它类型患者胃粘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与水肿,以及脾胃湿热证型以及肝脾不和型患者胃粘膜容易出现糜烂、出血;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常见红舌,而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常见淡红舌;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常见薄黄苔,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常见薄白苔;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经常可以见到弦脉、滑脉以及数脉,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常见细脉、沉脉、缓脉。结论 中医胃病当中的不同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胃粘膜以及舌苔脉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中医胃病辩证;幽门螺杆菌;胃粘膜;舌苔脉象

正文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能够为临床辩证用药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清除提供有效参考,本文通过对一些临床资料进行观察以及汇总,对中医胃病辩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以及舌苔脉象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胃病患者中选择9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90例患者中性别的分布情况为,男:48,女:42;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年龄最大的为63岁,平均年龄为(38.91±2.36)岁。本次研究中所纳入的患者均经过内镜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等胃病,患者在检查前2周并没有应用过抗生素、铋剂以及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1)通过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对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胃病辩证,共分为脾胃湿热、肝脾不合、胃络淤血、脾胃虚寒以及胃阴不足五种类型。(2)通过14C呼气实验检测法对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测,让患者于早晨空腹状态下用水吞服碳14C-尿素胶囊,静坐15分钟,然后按照提示打开CO2集气瓶,向瓶中插入具有防倒流防误吸功能的气体导管[1]。随后受检者通过导管向集气瓶内吹气,需以平和、均匀的流速持续吹气3分钟,并时刻注意集气瓶的颜色变化。当发现集气瓶内紫红色液体变为无色液体时可停止吹气,倘若未出现颜色变化或者颜色变化不明显,则需满足吹气3分钟后方可停止。吹气结束后,受检者要平缓呼吸,避免误吸回流,随后可等待检测结果。如果患者出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检测结果会显示阳性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检查前需要禁食,并停止使用任何抗生素、制酸药或胃药。(3)通过胃镜对患者的胃粘膜进行检查,观察胃黏膜的颜色、出血点以及糜烂或者损伤等情况。(4)在对患者进行舌诊时,应让患者位于自然光下,医生采取比患者略高的位置,以便更好地对其舌头进行观察。在医生进行舌诊的过程中,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者仰卧位的姿势,将头稍微向上倾斜,自然将舌头伸出嘴巴,同时放松舌头,使舌尖朝下,将舌头完全露出。医生在进行望舌时,应该按照先查舌质再查舌苔的顺序。在检查舌质时需要观察患者的舌色、舌形、舌态。观察患者的舌苔时需要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舌苔的质地以及舌苔的分布情况。在对舌的分布进行观察时应该按照舌尖、舌中、舌边以及舌根的顺序。由于舌质的颜色容易改变,如果患者伸舌较久,其会随着血脉的运行变化导致舌的色泽出现失真的情况,因此,望舌时应该做到快速高效、全面、准确,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30秒。如果一次望舌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可以让患者休息3~5分钟后再次进行检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舌苔比较厚或者患者的苔质与苔色与病情相违背,则可以通过揩舌或刮舌的方法来判断其有根、无根或者是否存在染苔的情况。同时还应该对患者望舌前服用药物以及进食的情况进行询问,以便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判断。在对患者进行脉诊时,应该让患者保持坐位或者正卧位,将手腕伸直,手掌向上,确保手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并在患者腕关节的后部放置脉枕垫上,以便更好的进行诊脉[2]。随后医生先用一手中指按在患者手掌横纹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在关后定尺,通过指腹来进行诊脉。诊脉时需要注意分布手指的疏密,布指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在诊脉时应将单按和总按相互配合,单按即三指平布,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的一部脉象,总按则是三指同时按脉。按脉时力度可根据脉象灵活调整。每次按脉时间3-5分钟为宜。

1.3观察指标

1)脾胃湿热型:上腹部腹胀或疼痛、身体疲劳、粘稠或稀便、食欲不振、口中有苦味、口臭、嗜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3]。肝脾不和型:脘腹痞闷不舒、胸胁胀满、烦躁、容易生气、偶尔嗳气或吐苦水、每当情绪不佳时症状会加重、舌苔薄白、脉弦。胃络瘀阻型: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长时间不能愈合,疼痛起来如针刺一般,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脾胃虚寒型:胃部隐隐作痛,并持续不断,喜温喜按,吐清水,当受凉或者劳累后症状会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胃阴不足型:胃脘部灼热疼痛,危重嘈杂,饥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打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2)如果经过检测,患者14C呼气试验的检查结果≤100dpm/mmol,则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如果>100dpm/mmol,则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4]。(3)通过胃镜检查患者胃粘膜有无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粒细胞浸润等情况,并判断其与中医胃病辩证之间的关系。(4)在观察患者舌质时主要包括淡红舌、红舌、暗红舌、裂纹舌以及胖嫩有齿印舌。在对舌苔进行观察时,主要包括薄白苔、薄黄苔、黄厚苔、白腻苔、黄腻苔等。(5)在为患者进行脉诊时主要包括中医诊断学中28种脉象。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出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X2进行检验。

2结果

2.1中医辩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本次研究当中,脾胃湿热证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可达87.5%,其次是肝脾不合的证型,可达80.0%。其中脾胃虚寒以及胃阴不足证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低,分别为47.62%、44.44%。胃络瘀阻证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居中为66.67%。随后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以及幽门螺杆菌阴性组的内部构成进行对比,可见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中脾胃湿热证型患者占据最多,可达35.59%,其余肝脾不和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以及胃阴不足型占比分别为20.34%、13.56%、18.64%、16.95%。幽门螺杆菌阴性组中脾胃虚寒型以及胃阴不足型患者较多,其余证型较少。通过上述结果,可以发现中医胃病辩证与幽门螺杆菌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实证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虚症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p<0.05),见表1。

1中医辩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中医分型

例数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幽门螺杆菌阳性组

%

幽门螺杆菌阴性组

%

脾胃湿热型

24

87.5

21

35.59

3

9.68

肝脾不和型

15

80.0

12

20.34

3

9.68

胃络瘀阻型

12

66.67

8

13.56

4

12.90

脾胃虚寒型

21

47.62

10

18.64

11

35.48

胃阴不足型

18

44.44

8

16.95

10

32.26

2.2中医辩证分型与胃粘膜病变

在本次研究中,各中医证型的患者经过胃镜检查后,胃粘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其中胃络淤阻型患者出现充血、水肿症状的分别占总例数的37.5%,与其他中医类型的患者相比占据人数较少。同时本次研究中脾胃湿热证型以及肝脾不和型患者胃粘膜出现糜烂、出血的人数较多。此外,脾胃湿热型患者粒细胞浸润(++)、(+++)的患者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患者。通过上述结果,可见中医胃病辩证与胃粘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情况可见下表2。

2中医辩证分型与胃粘膜病变

中医分型

例数

充血

水肿

糜烂

出血

粒细胞浸润

-)

+)

++)

+++)

脾胃湿热型

24

22(91.67)

20(83.33)

15(62.5)

10(41.67)

1(4.17)

3(12.50)

10(41.67)

10(41.67)

肝脾不和型

15

13(86.67)

12(80.0)

7(46.67)

7(46.67)

4(26.67)

6(40.00)

3(20.00)

2(13.33)

胃络瘀阻型

12

5(41.67)

5(41.67)

3(25.00)

2(16.67)

4(33.33)

2(16.67)

4(33.33)

2(16.67)

脾胃虚寒型

21

18(85.71)

6(28.57)

2(9.52)

4(19.05)

16(76.19)

4(19.48)

1(4.76)

0(0.00)

胃阴不足型

18

15(83.33)

16(88.89)

3(16.67)

3(16.67)

9(50.00)

4(22.22)

3(16.67)

2(11.11)

2.3舌质、舌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在舌质与幽门螺杆菌方面,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中淡红舌比例为16.95%,显著低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45.16%,具体可见下表3。同时通过观察舌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可见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常见薄黄苔,而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常见薄白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表4。

3舌质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组别

淡红舌

红舌

暗红舌

裂纹舌

胖嫩有齿印

幽门螺杆菌阳性组(n=59)

10(16.95)

24(40.68)

12(20.34)

9(15.25)

4(6.78)

幽门螺杆菌阴性组(n=31)

14(45.16)

4(16.13)

3(9.68)

7(22.58)

3(9.68)

4舌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组别

薄白苔

薄黄苔

黄厚苔

白腻苔

黄腻苔

其他

幽门螺杆菌阳性组(n=59)

4(6.78)

20(33.90)

11(18.64)

7(11.86)

2(3.39)

15(25.42)

幽门螺杆菌阴性组(n=31)

16(51.61)

3(9.68)

2(6.45)

4(12.90)

3(9.68)

3(9.68)

2.4脉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经常可以见到弦脉、滑脉以及数脉,可占阳性患者的50.85%,显著高于阴性足35.18%。同时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常见细脉、沉脉、缓脉,可占据阴性患者的58.06%,显著高于阳性组30.51%,(p<0.05)。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中医胃病辩证分型当中,脾胃湿热型以及肝胃不和型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较高,临床上以实证患者为主。同时除了胃络瘀阻型患者外,其它类型患者胃粘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与水肿,以及脾胃湿热证型以及肝脾不和型患者胃粘膜容易出现糜烂、出血[5]。另外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常见红舌,而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常见淡红舌。并且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常见薄黄苔,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常见薄白苔。此外,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经常可以见到弦脉、滑脉以及数脉,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常见细脉、沉脉、缓脉。因此,在临床上对胃病患者进行诊治时,如果见到脾胃湿热、肝脾不和以及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的患者时,应该及时让其进行胃镜检查以及检测幽门螺杆菌,以便尽早进行诊断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胃病当中的不同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胃粘膜以及舌苔脉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黄慧艳.胃黏膜及幽门螺杆菌双重染色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应用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22,29(11):1125-1127.

[2]杜丽明,李广鉴,孙秋等.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J].中医药导报,2021,27(04):49-52+57.

[3]张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患者临床疗效、胃黏膜的影响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5):19-20.

[4]黄玉兰,杨小军,陈万群.重庆地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7):78-80.

[5]张庆伟,孙深琥,姜喜梅.中医胃病辨证分型与胃镜象及组织病理、Hp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7):131-1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