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效果分析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王慧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

目的:探究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治疗效果。方法:此次试验时间2021年11月到2023年1月,共有受试对象104例,选自我院儿科,随机分组,两组均为52例,对照组沿用传统手术疗法,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比对腹股沟疝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小儿炎症因子水平相对较低,术后24小时两组炎症因子均上升,研究组CRP、IL-6和TNF-α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腹股沟疝患儿术后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2h-48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腹股沟疝患儿治疗后无1例复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15.38%(8例),P<0.05。结论: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治疗相较于传统术式疗效更优异,术后小儿住院时间更短,机体康复速度更快,术后并发症率和复发率更低。


关键词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炎症因子;术后指标

正文


腹股沟疝在临床儿科极其常见,近几年小儿腹股沟疝发病率不断升高,给小儿生殖系统健康带来一定威胁[1]。腹股沟疝生理原因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小儿在哭闹,长期阵发性咳嗽,便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腹腔内压力升高,腹腔内脏器和组织脱离正常解剖位置,通过间隙和空缺进入到腹股沟。患儿的典型表现是腹股沟区有肿物,哭恼时症状明显,情绪平复后可自行复位[2]。临床多选用手术疗法进行医治,近些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在腹股沟疝治疗术式选择方面存在一定争议,腹腔镜技术逐渐成熟,现已基本取代传统开腹术[3-4]。文章选取我院收治的104名腹股沟疝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治疗效果,对比两种术式优缺点,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试验时间自2021年11月起至2023年1月,共有受试对象104例,选自我院儿科,随机分组,共两组,均为52例,对照组:男患儿42例,女患儿10例,年龄1-11岁,均值(3.14±0.22)岁,体重26-34kg,均值(29.62±2.18)kg;研究组:男患儿43例,女患儿9例,年龄1-11岁,均值(3.37±0.05)岁,体重26-35kg,均值(30.02±1.46)kg,对比资料P>0.05。患儿年龄均满1周岁,体征和症状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排除嵌顿性疝和隐睾患儿,有严重麻醉药药物过敏史患儿,凝血功能障碍患儿。

1.2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常规禁食水,术前各项准备工作一致。对照组用传统手术疗法,利用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协助患儿取头低足高仰卧位,以患儿腹股沟疝切口位置患侧髂前上棘至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与耻骨结节连线处为切口,长约3-5 cm,逐层分离皮下组织,牵拉游离精索至缝合内环,动作放慢逐渐暴露精索结构。确定疝囊位置并剔除疝囊组织,最后使用4号线在高位对患儿疝囊进行结扎,保留部分远端疝囊,电凝止血后消毒并缝合。

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修补腹股沟疝,术前准备、麻醉方式和患儿体位摆放均与对照组一致。在患儿脐下作一5mm切口,置入气腹针,建立CO2人工气腹,仪器压力参数设定为6~8 mmHg,流量设置为2.0~2.5 L/min,拔除气腹针,缓慢送入腹腔,送入深度约为10mm,探查内环孔,检查输精管和精索构造,用4号线在患儿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向上2cm处,刺入疝气针,医师在腹腔镜指引下绕过精索、输精管,环绕处理内环口并插入导引线,牵引4号线从另一侧腹膜滑出,挤出患儿疝囊中气体予高位结扎处理,最后将可吸收线埋于穿刺处皮肤组织下方,排空腹腔气体,缓慢取出腔镜及套管,冲洗并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

⑴术前、术后24小时分别抽取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5mL),以3000r/min速度行离心处理,利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两组小儿血清炎症因子CRP/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 6、TNF-α/肿瘤坏死因子水平;⑵回顾性收集两组患儿术后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出血量、术后下床和住院时间;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收集两组腹股沟疝患儿术后2h~48 h疼痛评分,总分为10,评分越高患儿切口痛感越严重;⑶随访调查两组患儿术后6个月病情,收集患儿治疗后复发例数和的术后并发症(切口疼痛、切口感染、尿潴留、腹部肿胀)例数,计算总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X2检验、T检验,若两组数据结果p小于0.05,则代表2组患儿在以上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小儿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术前两组小儿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数值差,术后24小时两组炎症因子均上升,研究组小儿CRP、IL-6和TNF-α水平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小儿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对比`x±s)

时间

项目

研究组(n=52)

对照组(n=52)

T值

P值

术前

CRP (mg/L)

1.78±0.76

1.90±0.81

0.7791

0.4377

IL-6 (ng/mL)

43.12±11.05

42.81±10.28

0.1481

0.8825

TNF-α(ng/mL)

11.14±3.20

11.27±2.21

0.2411

0.8100

术后24h

CRP (mg/L)

5.57±1.83

10.32±3.18

9.3358

0.0000

IL-6 (ng/mL)

66.72±15.26

87.44±16.53

6.6416

0.0000

TNF-α(ng/mL)

28.69±3.12

40.23±12.02

6.7011

0.0000

2.2比对两组术后指标和术后各阶段疼痛评分

研究组腹股沟疝患儿手术时间(18.56±3.26)min、出血量(7.58±2.63)ml、手术切口(0.65±0.29)cm、术后下床时间(13.62±3.62)h、住院时间(3.72±1.13)d,术后2h疼痛评分(2.10±0.60)分、4h(2.67±0.79)分、12h(2.50±0.66)分、24h(1.77±0.54)分、48h(1.46±0.43)分;对照组患儿手术时间(23.71±4.65)min、出血量(28.54±8.36)ml、手术切口(4.12±1.03)cm、术后下床时间(19.62±6.23)h、住院时间(5.62±1.74)d,术后2h疼痛评分(2.78±0.83)分、4h(3.28±0.94)分、12h(3.41±0.85)分、24h(3.12±0.73)分、48h(2.50±0.64)分,t=6.5395、17.2462、23.3845、6.0048、6.6038、4.7879、3.5824、6.0978、10.7211、9.7266,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0.0000、0.0000、0.0000,P<0.05。

2.3对比两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随访两组患儿术后6个月情况,研究组无腹股沟疝复发患儿,切口疼痛2例/3.85%、切口感染0例/0.00%、尿潴留0例/0.00%、腹部肿胀0例/0.00%,总发生率为3.85%(2例);对照组治疗后有3名患儿复发,复发率为5.77%,切口疼痛2例/3.85%、切口感染1例/19.23%、尿潴留2例/3.85%、腹部肿胀3例/5.77%,总发生率为15.38%(8例),复发率和并发症对比X2=3.0891、3.9830,p=0.0788、0.0460(P<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内在生理致病原因为先天性腹膜鞘功能闭塞或不全外在情绪因素为患儿心理波动大,闹致使腹压升高而引发[5]。一般在生后2-3个月出现,部分小儿也可推迟在1-2岁发生。临床根据腹股沟疝位置将其分为斜疝和直疝,随病程发展病情逐渐加重,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嵌顿疝、肠梗阻、肠坏死、嵌顿侧睾丸及卵巢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影响成年后生育能力[6]临床腹股沟疝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临床常见术式包括传统开和腹腔镜手术,传统术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仅依靠医师经验逐层切开腹壁组织,术中易损伤患儿输精管精索神经,手术危险系数高,术后易诱发腹部肿胀、尿潴留、切口疼痛等并发症[7]腹腔镜手术技术目前已日趋成熟,医疗发展必然趋势,腹腔镜充分融合制造学物理光学知识和技术,增加了腹股沟疝手术选择机会,在腔镜指引下可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8]

文章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较低,术后24小时两组患儿炎症因子均上升,研究组小儿CRP、IL-6和TNF-α水平上升幅度更低,P<0.05,相关研究表明当机体受严重创伤后,巨噬细胞被成功激活,血清内释放大量炎性物质,带有免疫调节作用的IL-6将明显升高,因此,研究组炎症因子水平较低说明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患者机体功能损伤小[9]。研究组腹股沟疝患儿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相比于对照组均更短,结果表明腹腔镜术后患儿机体恢复快,术后2h-48小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手术高位结扎创伤小,术后痛感轻[10]。研究组腹股沟疝患儿治疗后无复发,术后并发症率(3.85%)更低,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疗效和价值更高,相较于传统术式术后患儿住院时间更短,机体康复速度更快,并发症率和复发率更低。

【参考文献】

[1]常斌.不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有效性比较及对患儿股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3,47(02):147-149.

[2]杜酉寅,陈锋顺,周鸿杰,练涛峰.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开放术式术后睾丸发育情况的比较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02):377-380.

[3]张建伟,赵满栋,薛小飞.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5):43-46.

[4]徐会,付品佳,张福红,王晓辉.小儿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中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22,46(14):1749-1751.

[5]肖卫星,周海军,陈炳荣,郁盛诚,周君.悬吊免气腹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06):970-973.

[6]张广磊,张平,冯学会,段瑞,范会敏,程峰,胡军,李仁虎.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06):982-985.

[7]李茂,庞勇,李媛.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05):526-529.

[8]崔云,江晓斌,杜永基.腹腔镜下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4):170-171.

[9]余国华.开腹疝囊高位结扎术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2):88-90.

[10]刘雨亭,王术明.腹腔镜与传统开腹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气临床效果对比[J].人人健康,2020(04):90-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