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皮瓣修复术治疗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
摘要
关键词
不同皮瓣修复术;指端缺损;临床疗效
正文
在临床中,拇指指端缺损是一种很普遍的损伤,它是指在手部外伤中,除了指间关节以外,还可能会波及到指腹、甲床、指骨的损伤,导致的一种缺损。因为手指具有敏感的感觉,并且可以进行一些细致的操作,所以,如果有组织的缺损,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的预后和工作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1]。这类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1、保证手指的长度,2、要保证指腹的形状,3、要保证指腹的感觉。在手指的正常活动中,手指的末端是指屈伸肌腱的止点以外的部分。指关节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有多种方式,其中,指关节部位的皮肤质地和厚度与受区相近,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治疗手段,但该技术具有皮瓣血运不全的特点,而且其蒂部位容易肿胀,容易造成组织的浪费。穿支式螺旋皮瓣是1991年首次被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皮瓣,其特征是皮瓣为岛状,只有穿支皮瓣为蒂,皮瓣可旋转180度,对肢体末端创伤的修复和重建有较好的疗效[2]。拇指桡侧背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是一种应用于手指末端缺损的新术式,它在功能恢复、外观、住院时间等方面与传统的桡背侧皮瓣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此本文将对不同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的76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进行分组每组38例,时间在2021年8月~2022年8月间,对照组年龄24~65岁,平均(40.21±3.3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2~4.7小时,平均(2.21±1.32)小时,男患者22例,女患者16例;观察组年龄25~64岁,平均(40.23±3.4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4.8小时,平均(2.23±1.28)小时,男患者23例,女患者1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由同一组医师配合完成患者的手术过程,在患者治疗前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麻醉,在患者上臂固定气囊止血带,进行常规的清创操作,保证患者创口边缘修剪整齐。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行传统桡背侧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皮瓣设计中,选择以患者掌骨关节近端作为旋转点,同时以患者桡背侧为纵轴,进行皮瓣设计工作,在设计中需要以患者的皮肤缺损面积大小作为根据,对皮瓣的切取范围进行明确,其中皮瓣形状设计,可以设计为网球拍状或者水滴状,皮瓣大小与创面大小相比需要扩大1~2毫米。在进行皮瓣的切取转移中,治疗人员需要先切开患者皮瓣远侧缘,保证患者皮神经、深筋膜暴露,将患者皮瓣掀起,形成筋膜蒂,其宽度大概在1.0~1.5毫米左右,采用Z形切开患者旋转点,到达患者创缘近侧皮肤,在患者真皮下,向两侧进行皮瓣游离,旋转覆盖至患者创面,对患者周围组织进行解剖,对患者蒂部进行无张力缝合。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拇指桡侧背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在观察组患者的皮瓣设计中,首先需要结扎患者指动脉残端,对患者一侧指固有神经进行分离,做备用,针对患者拇指掌指关节处、近节指骨远端存在恒定穿支发出,在治疗中,以常规穿支较高部位,作为旋转点,进行拇指桡背侧皮瓣的设计工作,在实际设计中,治疗人员需要以患者皮肤缺损的形状作为根据,对皮瓣切除的大小进行明确,其中皮瓣与创面比较,需要大其1~2毫米,进行小桨、大桨大小的预设计工作,大桨作为皮瓣的近端部分,小桨作为大桨两侧边线延伸至创面边缘形成的狭窄部分。在探查穿支工作中,治疗人员需要沿着患者皮瓣背侧设计线,切开患者皮瓣,同时将其分离至腱周膜,在这一层次,向指动脉侧进行分离,通过探查,对穿支的具体位置进行明确,同时对皮瓣位置进行二次调整。在皮瓣切取转移过程中,治疗人员首先就需要探及患者皮神经,向近端进行1.0厘米左右的分离,以作备用,同时继续沿患者腱周膜分离,从这一层次,分离至蒂部,在这一期间,需要注意避免患者指动脉背侧支损伤,旋转皮瓣,将创面进行覆盖,其中小桨对患者的部分供区进行覆盖,大桨对拇指远节创面进行覆盖,对患者的皮瓣进行固定缝合,同时对患者的指固有神经,皮神经位置进行调整,在显微镜的协助下,对患者的神经进行吻合。
两组患者在实际治疗中,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采取有效手段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并且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皮瓣血液循环状态做到密切关注,在实际护理中,以患者创面愈合以及皮瓣血液循环情况作为根据,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训练。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2)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进行对比
(3)对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相关指标进行对比
(4)对两组患者手指相关指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皮瓣的成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n | 皮瓣成活率 | 皮瓣瘀紫 | 皮瓣水泡 | 痛性瘢痕 | 冬季发凉 | 并发症发生率 |
观察组 | 38 | 38(100.00) | 1 | 1 | 1 | 0 | 3(7.89) |
对照组 | 38 | 37(97.37) | 4 | 3 | 2 | 2 | 11(28.95) |
X2 | 1.013 | 5.604 | |||||
P值 | 0.314 | 0.018 |
2.2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两点辨别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对比(±s)
组别 | n | 手术时间(min) | 创面完全愈合 时间(d) | 两点辨别觉(mm) |
观察组 | 38 | 55.41±5.64 | 14.29±3.41 | 6.23±1.26 |
对照组 | 38 | 53.93±5.66 | 17.87±4.31 | 8.44±1.67 |
t值 | 1.142 | 4.015 | 6.512 | |
P值 | 0.257 | 0.000 | 0.000 |
2.3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相关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3然后:
表3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 n | TNF-α/(ng·L -1) | IL-10/(ng·L -1) | Cor/(pg·L -1)
| ACTH/(μmol·L -1) |
观察组 | 38 | 338.41±15.54 | 45.59±5.81 | 433.08±25.31 | 16.83±2.56 |
对照组 | 38 | 340.03±15.86 | 46.57±5.21 | 435.03±23.54 | 17.04±2.37 |
t值 | 0.450 | 0.774 | 0.358 | 0.371 | |
P值 | 0.654 | 0.441 | 0.729 | 0.712 |
2.4两组患者手指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指相关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手指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 n | 外观 | 疼痛 | 日常生活能力 | 工作或学习 |
观察组 | 38 | 6.51±0.94 | 7.29±0.61 | 6.38±0.91 | 6.23±0.76 |
对照组 | 38 | 5.23±0.86 | 5.57±0.53 | 5.53±0.84 | 5.34±0.57 |
t值 | 6.193 | 13.121 | 4.231 | 5.775 | |
P值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拇指在手功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指端缺损,其修复的目标是保留手指长度和关节活动度,恢复指端感觉和外形,而使用残端修整治疗指端缺损,会对手指的功能和外形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在临床上,通常都会使用皮瓣修复来达到保留手指长度、恢复手指功能的治疗目的。相对于其它指节,大拇指皮瓣的修复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更高的困难,因此,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整个修复的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桡背皮瓣具有质地柔软,弹性好的特点,能使手指末端的皮肤组织结构更加完整,血液供应更加稳定。近期有关解剖的研究表明,沿指尖血管可以延伸到背部的多个较粗的皮下分支,称为“穿支”,而在大拇指背部的掌指和指尖的近节指骨上存在着大量的穿支,特别是在指尖的近节指骨的远端存在着一条粗大的、恒定的指尖血管的背侧支,这为皮瓣的设计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探讨了拇指背部桡侧穿支皮瓣对手指末端缺损的临床应用,并与常规的桡背部皮瓣作对照[4]。
本研究结果显示,拇指桡侧背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后皮瓣成活率可达100%,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桡背部皮瓣的选择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容易导致皮瓣的血供不足,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和感觉的恢复。而拇指桡侧背部穿支皮瓣的蒂部位于穿支皮瓣的高发区域,在手术中对穿支的精确定位,可以确保皮瓣的血液供应,减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加快伤口的愈合;同时,手指固有神经与皮神经的吻合,有助于神经的再生,从而显著提高皮瓣的感觉。此两种方法之修补方法皆为随机、弹性、程序与方法大体一致,且操作简便,因此皆可缩短手术时间[5]。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后,患者皮肤出现淤青紫色的情况下,皮肤出现水泡、痛性疤痕、寒战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该方法也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皮肤淤青紫色的发生率[6]。说明,常规桡背部皮瓣移植手术中,皮瓣紫斑的发生率很高,主要是由于皮瓣的血管扭曲,使皮瓣的血运受到了阻碍;而拇指桡侧背穿支皮瓣是螺旋形的,可以实现无张力的缝合,而且它的优点是可以实现皮瓣旋转后的蒂部减张,这样就可以减少皮瓣淤紫的几率[7]。
在手术创伤性操作过程中,会引起血清TNF-α、IL-10等炎性介质的含量增加,从而触发体内的炎症反应。与此同时,它还会激活环加氧酶,增加Cor、ACTH等的合成和释放,让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对术后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它的水平与组织创伤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了解两种修补方法的损伤程度,我们对两种修补方法的体内炎性应激反应进行了调查。因此,这两种方法对周边组织造成的伤害是相似的,而且都没有造成剧烈的炎性应激,从而为术后的康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8]。
在此项研究中,手指功能评价的结果表明,在经过拇指桡侧背穿支螺旋皮瓣的手术后,患者的手指外观和活动状态得到了改善,并且疼痛减轻,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拇指桡侧背穿支皮瓣小桨可部分插入至供区,发挥瘢痕改型作用,且可根据术中探查的穿支位置调整皮瓣,增加皮瓣覆盖可靠性及灵活性,在改善外观的同时保证皮瓣良好血运及柔软质地,进而促进手指功能恢复。此外从手指功能、外观、生活能力、疼痛等多个方面对患者的修复效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经拇指桡侧背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术治疗的患者,修复效果明显较高,分析可能与该修复方式具有以下优势有关:①皮瓣小桨部分可覆盖供区创面,从而减少了术后疤痕。②应用神经吻合术提高了皮肤的触觉,与掌侧皮瓣成形术的原理相一致,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大拇指桡侧背穿支的时候,术中对穿支部位的定位是关键,术者在术中要小心地控制出血量,确保穿支部位的血液供应充足,才能进行有效的探查,并在显微镜下辅助操作,以免造成无谓的伤害,确保整个修复的结果。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桡背皮瓣,带拇指桡背侧穿支血管的拇指桡背侧皮瓣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可以确保皮瓣的存活,促进伤口的彻底愈合,提高皮肤的触觉,减少皮肤的淤青,提高手指的功能。但由于本项目为回溯式研究,存在“记忆偏向”等问题,且样本数量受限,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动态随访验证。
参考文献:
[1]周鑫,卫阔,倪国骅,等.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2,42(12):27-29.
[2]吴小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对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修复效果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19):57-59+67.
[3]马国武.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6):70-72.
[4]于恩停,陈星元,邬俊夫.指腹缺损患者应用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22,43(8):2201-2204.
[5]黄平艳,区洁崧,李丽娥,等.显微外科逆行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效果及对皮瓣感觉功能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5):980-982.
[6]解学关,戴琰琨,丁明胜,等.不同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对比[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30(11):960-964.
[7]范钊文,吕廷斌,肖年波,等.拇指指端缺损利用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的效果[J].智慧健康,2021,7(32):68-70.
[8]樊川,王红胜,袁海平,等.顺行及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0):164-1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