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一篇 知一类”教读课“1+X”模式探索

期刊: 世界·教育前沿 DOI: PDF下载

王晓玲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362000

摘要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学生语言学习基础的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对当前的小学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尤其重要。从语文教材的编写分析来看,涉及不同的课文类型,结合这些文体设定的独特的单元,小学课本中每册至少都有一个特定的文体组元单元。将这些文体进行系统组织与单元学习,这就是语文1+x教学理念。关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挖掘语文学习的内涵,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文体的综合教育,落实到语文学本化的教育上,达到“教一篇,知一类”的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1+X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正文

引言:语言类的学习更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针对小学语文的整个教学工作而言,需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语言环境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达内容。将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建立起自我的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的文体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在课堂中,基于不同的文章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从单元教学的角度,做好学生的单元教学工作。本文主要结合语文小学的教学工作,谈谈如何从1+X单元教学的模式,实现语文“教一篇,知一类”的教学目标。

一、“1+X”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1+X”模式也就是文本单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材的编制过程中,设计了不同的文体组成单元,通过这样的形式,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本化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文体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也包含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背景,观察,表现,生活的思维方式等等。针对一篇文章来说,如果学生缺乏文体意识,就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所表达的思想,甚至会与本篇文章产生思想上面的分歧,这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比较简单的一个道理,比如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的时候。如果学生钻牛角尖,追究为什么鹬的嘴被蚌夹住了还能说话这一类似的问题,这就是缺乏文体意识的一个显著表现形式。再比如说,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寓言故事的文体意识,了解到寓言故事是一种超现实的文体类型,写作者主要通过故事的表达形式表现出现实的生活道理。因此,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不应该重点关注故事的真实性,更应该挖掘故事内在的含义,故事表达的价值,这就是一种文体意识的培养角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这一类文体单元的编制,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是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也是教材编排的初衷之一。

(二)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语文教材通过设置文体单元,结合文体的具体特征,结合语文教学的课本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教师在教学同时,给学生讲解不同文体的语文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的问题,找到对应的优化策略。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文体组成单元,丰富了教学内容形式,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比如在小学主题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反复阅读的形式,提高了课文阅读的韵味性,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掌握课文题材的类型。比如五年级下册中国古典名著单元教学中,除了《草船借箭》是相关内容改写以外,其他三篇均选自原著节选。这些中国古典名著的文章的系统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文体单元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古典名著学习的重要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出文言文的意思。这种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二、“教一篇 知一类”教读课“1+X”模式探索

(一)关注1+X教学模式的语用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为了进一步融合1+X教学的模式,实现教学目标,这个时候就应当关注1+X教学的语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进行文体的重难点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从文体中提取核心的语文价值。因为小学语文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涉及到的文体类型比较多,比如寓言,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不同的文体特征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取文体教学中的语用价值,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教学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能发现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能利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完成对写景类文章的知识迁移。让学生阅读课文,在课堂阅读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思考,通过理清课文不同景色描写之间的关系,掌握本篇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层次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水平,体会文章的核心思想,这一个过程就是关注到不同文体,提取语用价值的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不同知识点的学习。

比如在写景这一类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本篇文章写景的特点以及写作的顺序,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景物的情感感受,这就是增强文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当然,教师在通过1+X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不可忽略相关的教学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需避免对文体知识系统化追求,过分强调追求文体知识系统化,容易偏离教学的主干道。在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小组讨论的模式,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小组讨论中交流不同的看法与思想,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多元化。文体教学需要把握文体的本质特征,不要过高提升文体教学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接受能力。

(二)注重单元文体阅读方法与实践教学

语文教学结合文体教学的模式,需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方法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实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语文教材都有《语文园地》这一交流平台,旨在总结某些类似文体的阅读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基于文体的实践,教学以及语言应用,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提升。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本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了解文体之后,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落实语用价值。比如在学生学习某些类似的文章之后,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表达能力。

譬如在三年级寓言故事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总结寓言故事的阅读基本方法,明白故事传达的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加强寓言故事的深刻印象。教师也可以提出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自己所了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道理。例如在六年级小说单元的交流平台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小说的主要阅读方式,抓住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动作等描写,从这些关键点去理解小说就更容易把握住小说的中心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了童话故事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讲讲自己身边的童话故事,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一段童话故事,这就可以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这一类似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体教学意义,掌握某一文体的基本特点,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结构形成文章,实现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全面分析教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师,一定要全面的进行教材的单元分析。对教材有全面认知与掌握之后,才能发挥单元推动的作用,完成主题单元模式的教学工作。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教材内容、主题、内容单元一定要紧密联系。分析教材内容的时候,可以对整个单元内部的几篇文章潜在的联系重点分析,掌握文章的主要类型。通过这样的方式研究教材,能提炼出教材主题文章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进行趣味观察。

做好教材分析之后,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在进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清楚教学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还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进一步让主题整体教育得到进一步实施。比如一篇文章如何把握文章的趣味性以及知识科学性的普及比例,如何拿捏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不觉得吃力。这就是考验老师是否能结合实际的情况做好教学调整。这也是在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的实践情况。我在执教小学一年级识字单元的教学时就充分运用了不同的识字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识字,通过看动画进行字理识字,通过编儿歌、顺口溜进行识字,让孩子们边玩边识字,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识记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为今后的识字做好铺垫。识字单元的整体教学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真正达到了学一篇,知一类的成效。

(四)揭露主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小学语文主题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在课堂中先揭露本次教学的课堂主题。比如在《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这三篇组成文章的单元教学中可以发现,主要是针对学生讲解和水有关的故事,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与水相关的故事,了解水的内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加大对本章节课文的背景知识加以讲解,能让学生掌握本章节学习文章的每字,每句含义,挖掘内在的字词含义,掌握基本的陌生字读法与写法,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角色。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考虑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引入主题之前提出相关于主题的问题,比如在有关雨水这一个章节的教学,提问阶段,师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水有关的故事? 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为整个单元学习做好铺垫工作。单元学习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可以保持长久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兴趣,思考,引导工作比较强烈,单元教学的模式主要以老师和学生聊天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拉近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可以将自己更多的想法与老师沟通。因人施教,为学生制定更合适的学习计划。

(五)一课一得,逐渐深化

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需要采用一课一得的方式,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其实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有更多的耐心,帮学生打好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基础之后,才能进一步实现学生知识积累,让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一课一得、逐渐深化这样的教学方式,重视导读过程以及学生的整体感知,在主题阅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狐狸养鸡这三个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总结这三个故事总体特点,这就相当于是一根藤,每一篇故事是这根藤上的瓜。如何将这一个瓜具有特色的点讲解出来,如何将这个瓜与藤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这就需要做好教学的设计工作,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总结方法,逐渐深入。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的创新与改革,需要教师关注语文1+X单元教育的模式,努力在教学中,实现“教一篇,知一类”的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主要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发散学生思维,抓住教学重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华东. 小学语文"1+X"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语文建设, 2019(20):3.

[2] 管彬彬. 部编版小学语文"1+X"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 考试周刊, 2020(2):2.

[3] 黄艳青.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1+X"多元阅读教学策略浅探[J]. 新教师, 2021(7):2.

[4]汪凤姿.统编教材小学语文“1+X”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22(01):59-61.

[5]王昌平.小学语文文言文“1+X”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157-158.

[6]夏国红.小学语文“1+X”模式下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2021(48):90.

[7]吴云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X读思达”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5):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