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质量提升的策略

期刊: 世界·教育前沿 DOI: PDF下载

聂延鑫

甘肃省临洮县太石镇上咀小学 730500

摘要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被提出新的教学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确实可行的数字作业布置与质量全面提升策略,从而为学生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学习兴趣学科。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更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完成作业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将数学作业设计得更人性化,确保小学生可以轻松上阵,实现个人综合能力全面培养及发展。


关键词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质量提升;策略

正文

前言

“减负增效”是“双减”背景下,各学科教学设定的教育目标。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数学作业布置时,需要重视作业质量提升,作业量较少,作业完成效果高等作业设计要求。在控制作业总量以及精炼作业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对作业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如递进式作业、生活化作业、预习类作业、实践性作业以及复习型作业设计,都是非常符合小学生数学学科兴趣激发和高质量提升学习效果的作业设计手段。在学业压力较大的小学阶段,教师需要以优化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强化学习效果,为以后更高难度数学知识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一、“双减”背景下,需要重视精炼作业内容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内容时,需要重视精炼作业内容,这是基于体现“减负增效”教育理念提出的作业设计思想。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年龄特点决定其并不能长时间保持高度注意力,并且因其更喜爱一些有挑战性作业,从而在完成枯燥的、重复性过高的作业内容时,出现抵触情绪。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质量不佳,难以获得有效的作业完成效果,进而也难以体现“减负增效”教学目标要求[1]。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作业内容精炼化,并且将传统的单一性作业设计得更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比例”相关知识学习完成后,教师需要将以往的课后练习进行创新设计,精炼作业内容,不再仅依靠学生动笔计算、熟练背诵换算公式来完成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而是布置动手操作作业,指导学生对“比例”相关知识全面理解与应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作业压力需要明显减轻,为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将作业布置质量同时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将知识全面掌握。“绘画平面图”游戏作业,就是非常适合小学生掌握“比例”知识的作业设计,学生需要将居住环境的平面图绘制出来,并在平面图右下角标明比例尺。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对居住房屋进行测量并记录,并按照已经学习过的比例知识将测量尺寸缩小,形成平面图,并计算出每个居住房屋面积。在此项作业中,学生的“比例”“图形面积”“测量”“单位换算”等多个数学知识都得到复习与巩固,同时也极大地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高质量完成练习作业,既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又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一举两得。经过精炼的作业内容,高质量完成其职责,并且也逐步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感知到数学学科魅力。

二、“双减”背景下,需要将作业形式多元化

1. 设计递进式作业

设计递进式作业,这是基于小学生个体差异性特点而提出的作业设计思想。小学生因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对数学学科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同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也各不相同。教师需要明确这一教学差异性,从而在“双减”背景下,为响应国家教育号召,并且体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将作业按照递进式模式设计,一方面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全面掌握,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情况,使每一类别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作业完成体验[2]。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关知识学习完成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考虑到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反应情况,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已经可以灵活运用面积计算公式,并且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之间的紧密联系;一部分学生却还在纠结“长×宽”“边长×边长”具体含义。这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三种不同的作业类别,第一种面积计算则需要学生直接套用公式就可以完成计算;第二种面积计算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面积公式进行变形后计算;第三种作业则是组合式面积计算,需要学生动脑筋才能正确完成作业。学生需要先完成第一种作业,若认为这类作业较为简单,则直接挑战第二种作业,若也可以快速作对,则需要挑战第三种作业。这种递进式作业设计量不要求多,但题目要精、要有代表性,并且需要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完成。教师在评判学生作业时,也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个性化评价,以便于各种学习能力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时有更多的学习收获。

2. 设计生活化作业

设计生活化作业,这是基于当前的教育理念提出的作业设计思想。数学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类学科。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要求高质量,并要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兴趣爱好活动。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设计生活化作业,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加深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内容,使其热爱生活,喜欢数学,培养其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爱好[3]。例如,《统计图》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向学生布置这样的生活化作业内容:统计超市中常见的蔬菜种类,并观察半个小时内,哪一种蔬菜被选择的次数最多,形成条形统计图和图表统计图。教师布置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家庭生活物资采购活动中,另一方面则对蔬菜、水果等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做一个生活小达人,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在看到作业内容时,会在第一时间和家长来到超市对蔬菜种类、被购买次数进行观察。教师布置的这道数学题目也会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到达超市的时间是不同的,超市内人流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会直接影响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时,教师在进行统计图的延伸教学,便于学生明确想要获得精准的统计数据,则需要了解统计要求,如是哪个时间段的统计图等要求,进而对数学学科严谨性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知。

3. 设计预习类作业

设计预习类作业,这是基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而提出的作业设计思想。在“双减”背景下,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课后作业完成量明显降低,则需要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模式革新,在以往的教学结构安排上,教师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但对作业具体完成要求没有具体说明,从而导致学生对预习作业的意识还停留在翻翻教材的基础上。基于此,教师需要重视设计预习类作业,并将具体预习方法和要求提前向学生道明。这样既能指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同时也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以后多科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例如,“观察图形”这节知识学习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并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利用小正方体摆放各种图形,并从上面、前面、左面、右面等方向进行观察,同时配合教材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将不明之处做好问号标记,便于课堂学习中重点学习与理解。教师将预习要求与预习方法告知学生后,学生按照教师讲解方法完成预习类作业。这时,教师需要明确一点,必须重视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必须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了解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程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带来最佳的教学体验。

4. 设计实践性作业

设计实践性作业,这是基于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而提出的作业设计思想。“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课堂中学习的各种知识[4]。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抓住这一教学机会,将以往的书面作业进行创新,不再仅布置“写”的作业,更要增加“实践”作业,从而顺利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精神,使其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继而在课堂学习时,态度更端正,注意力更集中,学习自信心明显提高,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将顺利提高。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会被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应用有效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时间的认识”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告知学生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分针走一圈是一小时,时针走一圈是一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抽象的,并没有真正理解走一圈的概念,从而在做练习题时,经常将换算单位弄错,将关系式弄混。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时钟走向,并制作“作息时间表”,在时间表的旁边需要绘制小时钟,并标记与作息时间表上相同的时间刻度。在此项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将时针、分针、秒针间的关系明确,知道其大小特点,更将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牢记于心,从而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至理名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最终珍惜时间,课堂认知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将数学知识全面学习并掌握应用。

5. 设计复习型作业

设计复习型作业,这是基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提出的作业设计思想。“双减”背景下,传统的靠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方法已经不适用,教师需要革新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认知到只有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双减”政策下,既获得充足的活动时间,又高质量掌握数学相关知识。学生在完成复习类作业时,不仅可以将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在梳理数学知识内容时,将发现以往忽略的数学知识点联系,进而对知识理解程度加深。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这一章知识学习完成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制作方法向学生讲解清楚后,布置“小数乘法”思维导图制作作业。学生在完成此项作业任务时,首先需要对整章知识点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梳理后,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结构,并完善各结构处知识内容。教师布置这样的复习型作业,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散落的知识点整理、分析、梳理后总结在一起,从而使复习任务更轻松、更形象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和整理知识点习惯,将各知识点间联系更明确,形成清晰的数学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富有条理性的数学思维。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完成复习型作业任务,将会大大提升其对知识的记忆质量,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会遗忘旧知识,并将有关联的新旧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梳理和总结,最终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升数学学科学习成绩。

三、“双减”背景下,需要重视合理控制作业总量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总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减负增效”中的“减负”就提倡将小学作业总量减少,这也就意味着数学学科作业布置量也要控制。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思考作业布置量时,需要考虑两点,一点是作业设计要合理,质量要保证,从而便于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将数学知识内容全面理解并掌握;另一点是教师需要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作业量问题,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体现其学习主体性特点,从而明确小学生的内心情感,知道其对数学学科知识的薄弱点,进而在补足学生知识短板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控制作业量,使其对数学学科学习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小学数学包括概念理解、公式推理和大量的计算性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时,需要重视将概念理解和公式推理讲清,讲明,以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知识点,并布置适量的计算类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知识内容[5]。例如,“多边形面积”相关知识学习时,这节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学习和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则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概念和公式推理讲解上,同时需要在课堂上多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练习,并做适量的课堂习题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熟练计算过程,在布置课后练习题时,则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将作业量明显降低,使其在家庭生活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个人兴趣喜好中,实现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成长目标。

四、“双减”背景下,需要重视优化作业评价方式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明显的创新,同时随着作业设计形式和总量变化,作业的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做出重要的调整,从而使作业形式与评价方式相匹配,发挥作业评价作用与价值。小学数学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将会直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课后复习质量,进而在设计作业时,改进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在传统的批改作业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与批改,并在学生作业错误处点明考察知识点,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节省时间,快速更正作业,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剥夺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改正机会,使其下一次还会再犯同样错误。为此,教师需要重视优化作业批改方式,增加学生自评、互评和点评等作业批改方式。例如,教师布置复习型作业后,第二天批改作业时,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方式进行作业评价,学生会随机分到其他学生的复习型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评价,找出存在哪些不足与错误处,并用铅笔进行标记。接着,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复习型作业进行自评,在互评与自评过程中,学生对自我认知能力将增强,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针对性进行改正,当下一次完成类似作业时,会参考优秀作业,高质量完成作业。点评强调的是教师在评价作业时,点到为止,只指出学生的作业错误处,具体改正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这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其认真反思自己完成作业时的心态,从而认真顺理知识点,改正作业存在的错误,并保证正确率。

总结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落实执行的大环境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理念创新,重视以量少、质佳的作业布置理念设计多元化作业形式,并重视优化作业评价方式,从而将作业布置环节工作以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方式完成,为学生创设不一样的作业完成体验,使其对数学学科学习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发现数学学科密码,高质量完成每一次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后续高难数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包碧宏.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思考[J]. 当代家庭教育,2022,(12):38-41.

[2]雷长征.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业布置对策[J]. 天津教育,2022,(10):89-91.

[3]何能水.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J]. 新教师,2022,(03):84-85.

[4]秦天.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高质量分层设计浅析[J]. 读写算,2022,(08):195-197.

[5]樊丽珍. “双减”背景下高效化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 新课程,2022,(13):62.

 


...


阅读全文